雷胜梅,杨洁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重庆 40003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临床各科室均可发生的一种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它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血管内皮受损,凝血系统激活,凝血亢进而导致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最终可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行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病人由于手术创伤大,术中大量失血、大量输血,是发生DIC的高危人群[2]。同期双侧THA术后并发DIC如诊断及治疗不及时,严重者会导致病人死亡,但如何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2012年3月,我科成功抢救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病人,男,63岁,双髋疼痛2年入院,诊断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12年3月2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同期双侧T HA,手术用时2 h 40 min,术中出血600 mL(A型),尿量800 mL,输血400 mL、血浆200 mL,术后安返病房。术后3 h,病人血压降至5.85/4.12 k Pa,心率91 min-1。立即给予升压药(生理盐水40 mL+多巴胺注射液80 mL+间羟胺注射液40 mL)静脉推注,15 min后血压恢复至11.97/7.98 k Pa,将升压药改为10 mL/h持续微泵推注。急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血气分析,血红蛋白76 g/L,红细胞2.88×1012/L,血细胞比容0.255,其余无异常。术后5.4 h,病人出现意识模糊、烦躁,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5 mm,血压降至4.79/4.12 k Pa,心率124 min-1,尿量100 mL/h。伤口敷料明显渗血,双髋周围明显肿胀,在大腿内侧可见少量张力性水泡,阴囊轻度弥散性肿胀,双下肢远端皮温降低、大动脉搏动减弱。立即给予升压药静脉推注,30 min后血压升至8.64/4.66 k Pa,55 min后血压恢复至11.97/7.98 k Pa,将升压药改为25 mL/h微泵推注。急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血气分析,血红蛋白66 g/L,红细胞2.08×1012/L,血细胞比容0.205,其余无异常。立即给予静脉输血800 mL、血浆600 mL,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静滴。术后7 h,病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压眶反射消失,双侧瞳孔散大等圆,直径约5.5 mm,对光反射消失,血压13.30/8.38 k Pa,心率142 min-1,尿量100 mL/h。将升压药微泵推注流量改为25 mL/h。急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六项、肝功能、肾功能、3P试验、血气分析,红细胞0.94×1012/L,血小板45×109/L,血细胞比容0.091,总蛋白16.2 g/L,凝血酶原时间(PT)>20 s,3P试验阳性,p H值3.1。根据文献[3]的标准,该病人DIC诊断明确。在升压、纠酸治疗的同时,立即给予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清蛋白50 mL、血小板250 mL、新鲜全血400 mL、浓缩红细胞1 000 mL、新鲜冷冻血浆1 000 mL、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1 500 mL静滴。在输血过程中给予抗过敏治疗,每2 h监测病人的凝血六项、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肾功能和肝功能,必要时随时监测,冰帽保护脑组织。术后9 h时,病人血压降至10.64/6.65 k Pa,心率121 min-1,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 mg肌肉注射,血压升至12.50/7.45 k Pa。术后13 h,病人意识恢复正常,问答切题,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血压15.96/7.98 k Pa,心率82 min-1。将升压药微泵推注速度改为20 mL/h。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六项、血气分析,血红蛋白76 g/L,红细胞2.47×1012/L,血小板49×109/L,血细胞比容0.091,总蛋白16.2 g/L,PT 13.5 s,凝血酶时间17.2 s,纤维蛋白原2.0 g/L。经抢救和积极治疗,病人治愈出院。电话随访,病人目前生活能自理,双侧人工关节活动正常。
晚期双侧髋关节疾患,如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惟一有效的治疗是行T HA。陈跃平等[4]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进行同期双侧T HA是安全、有效的,但因手术用时长(2.5~3.5 h),导致病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增至3.3%。同时因大量失血、大量输血、人工替代装置植入等也易继发DIC。因此,对于术后伤口持续渗血或血红蛋白持续降低的病人,要警惕DIC的发生。DIC的诊断有三原则:①有引起DIC的原发病;②有DIC特征性临床症状或体征,如出血、循环功能障碍;③实验室检查出凝血指标的阳性结果,如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等。当病人符合以上原则时,应当给予抗DIC治疗。DIC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替代治疗、抗凝治疗、抗纤溶治疗及支持治疗[5]。对于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的DIC一般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替代治疗和支持治疗。替代治疗是以终止出血倾向、挽救生命为首要目的,主要为输注浓缩血小板、冷冻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新鲜全血、含多种凝血因子的冷沉淀等[6]。其中输注冷沉淀、血小板,可提高血小板计数,及时改善凝血实验各项指标。而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所以输全血提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不大,并可导致循环超负荷、稀释性凝血病,并因输入过多白细胞引起发热反应,导致DIC恶化。因此,合理用血是影响DIC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行同期双侧T HA的病人是发生DIC的高危人群,应该提高对该类病人的早期诊治能力,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刘佩秋.产科领域D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齐鲁医学杂志,2001,16(3):264-266.
[2]王文海.ICU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救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14):87-88.
[3]张利伟,王学锋,王鸿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指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4):358-360.
[4]陈跃平,韩杰,苏波,等.同期双髋关节置换30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回顾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5):5008-5009.
[5]BAKHSHI S,ARYA L 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Indian Pediatrics,2003,40:721.
[6]MUELLER M M,BOMKE B,SERFRIED E.Fresh frozen plasma in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r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J].Thr o m Res,2002,107(Supp11):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