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甫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教材是知识和技能传播的主要载体。教材构建的知识体系、知识边界与内涵,承载内容的新旧,编印的质量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强调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要达成此目的,相应地,教材建设即成为基础性任务。
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畜牧兽医专业是直接服务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养禽及禽病防治》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由于我国禽业近三十年的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大量应用,要求课程教材内容必须快速更新,教材形式也必须紧跟教学实际,因此,必须重视《养禽及禽病防治》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技术,提升能力的途径不断扩展。传统的课堂讲授、实验室操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已难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而养禽与禽病防治技术较强的实践性,其理论与操作技能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建设养禽系列教材,以多种教材形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条件十分必要。
养禽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发展迅速,生产环境完全人工控制,人工调光、控温、控湿、通风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自动给料给水系统、自动集蛋、自动清粪等现代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其调控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向智能化、远程化控制方向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人工进入鸡舍的情况越来越少,完全的“全进全出”生产方式给养禽课程教学实习带来新的问题。学生越来越不方便进入鸡舍进行现场实习。因此有必要通过可视化的影像反映家禽生产细节,以Flash或者影像的慢动作反映其操作要领进行辅助教学,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养禽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科理论素养、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业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材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为其培养目标的[3]。为此,在理论教材的建设中应以产业对知识的要求为模块、以知识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为重点、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构教材的知识体系。
就养禽生产而言,它不但要求培养的人才既掌握养禽生产、禽病防治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必须具备有关工程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能管理,也会经营。因此可以以养禽生产、禽病防治、经营管理、养禽场建设等为模块构建《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为解决禽病防治内容多而杂,而且牵扯面广的问题,教材编写中打破原有家畜内科、家畜外科、家畜寄生虫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其所涉及的禽类疫病防治为重点构建禽病防治技术。注重体现“养”和“防”的知识统一,把 “防”渗入到“养”之中,把“防”作为“养”的关键环节对待。这也和养禽的生产环节相一致。关于家禽场建设则可有针对性地强化补充家畜环境卫生课程中家禽场建设相关设计、工艺与技术的知识与案例。同时增加和养禽生产有关的电器操作技能等。
为了使学生了解养禽生产各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操作规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实践教材十分必要。
2.2.1 以实践操作为核心,重构教材技术体系 在实践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在全产业链的视野下,突出“禽场规划建设”、“家禽人工授精技术”、“家禽孵化技术”、“家禽饲养管理技术”“家禽疫病防治技术”、“禽场经营管理技术”等六大技术。为体现养禽生产以养为主,禽病防治以防为主的理念,把禽病防治技术渗入养禽的生产环节,从而强化养禽生产中,“养”和“防”的重要性。这种各自独立的技术体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既能解决高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在校学习时间短的矛盾,又能满足学生将来自主学习的需要。
2.2.2 以岗位任务为目标,构建实践教材技能学习标准 各具体生产岗位是养禽生产的最小单位,是由若干个具体的生产技能构成,各岗位的生产情况都可以用和该岗位技能操作水平有关的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衡量。因此在实践性教材中,可以事先对各岗位制定出生产目标,然后根据生产目标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技能标准和操作项目。如人工授精技术岗位,可以先制定出受精率标准,然后根据实际受精率衡量技术掌握状况。
2.2.3 以岗位技能要求完善实践教材内容 每一生产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很多,在实践教材中,应按照每一生产技术岗位技术操作的先后顺序详细列出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规范。如,孵化岗位按孵化用蛋的选择、种蛋消毒、孵化机操作、孵化效果检查、雏鸡出壳后的管理与免疫、雏鸡的运输等顺序,对各项技能或技术的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规范进行编写。这样整个实践教材就会成为一本养禽生产的操作指南,方便学生使用。
电子辅助教材是辅助实践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网络、视频、Flash、PPT等)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拓展视野和教师的直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可以以理论教材、实践教材为蓝本,建设电子网络教材;同时对有关单项技能操作,可以分解动作进行录像,以视频方式表现;对于不直观的技术环节或者难以用录像反映的教学环节,可以Flash的形式表现;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进行全程录像,以DVD或者网络视频的形式用于教学。
理论教材存在体系庞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的问题。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相当长时间其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仍沿用学历教育的本科、专科、中专或者“两者”甚至“三者”互借的模式,从而导致了理论教材体系庞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问题的出现[4]。虽然也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涵进行了改革,但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现存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也不例外。
为解决此问题,需在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全产业链的视野下,理清养禽产业对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要求,以知识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为重点、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建设。对于知识边界不清、内容重复的问题,可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通过课程整合解决。如重构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为避免和《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疫病防治》有关疾病防治内容的重复和雷同,可筛选出三门课程的共性内容,单独开设专业基础课《动物疫病临床诊疗技术》和《动物流行病学基础》。只在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中涉及具体的禽类疫病防治技术。
实践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材技术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梳理不清、教学目标不具体、实践体验不够的问题突出存在,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自主性较差成为常态。
为解决此问题,一是必须建设和理论教材相配套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实践操作教材,在教材中明确技能目标;二是对养禽与禽病防治生产岗位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化梳理,明确各生产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项目,同时制定出各项技能的考核标准;三是完善养禽与禽病防治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紧密校企关系,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创造条件。
目前,辅助教材存在建设力度不够,应用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已经普及,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手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对这些现代教学手段重视不够、应用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单一的专业技能,也使得电子辅助教材的制作、开发受到限制,造成应用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效果不佳。
为此,在养禽与禽病防治辅助教材的建设中,一是要在提高认识基础上,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意识;二是在加强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建设由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教师、网络工程师、影像(包括PPT、Flash)制作师等组成的辅助教材建设团队,通过多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制作电子辅助教材。
[1] 胡永信,白 义.借鉴“职业带”理论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教育与职业,2007(29):17-19.
[2] 黄永春.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J].新华教育导刊,2010(10):13-15.
[3] 邓福田.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J].高教论坛2012(5):9-11.
[4] 周晓健,章文清.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