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沈林教授运用收敛固涩法治疗消化道肿瘤

2013-02-20 00:45刘沈林
吉林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癌毒乌梅五味子

张 力,邹 玺,刘沈林*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刘沈林教授运用收敛固涩法治疗消化道肿瘤

张 力1,邹 玺2,刘沈林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刘沈林教授善于中医辨证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认为肿瘤的发病和转移多以正气亏虚为本,归根结底是气、血、阴、阳的不足;其次是痰、瘀、毒、郁等病理因素,为致病之标,故临床辨治肿瘤之疾,始终以扶正为先,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期及邪正交争的程度,配合祛邪解毒、化痰软坚、活血行瘀、理气开郁等法。消化道肿瘤因其部位及功用的特殊性,治疗时应始终以顾护胃气为旨,“存得一分胃气,留得一丝生机”。刘师提出了以收敛固涩法治疗消化道肿瘤,一方面可固摄正气,御邪外出,另一方面固摄癌毒,预防播散,其自创“复方乌梅散”,可收敛固涩,扶正摄毒,临床屡见效验。

刘沈林;消化道肿瘤;收敛固涩法;复方乌梅散;癌毒;胃底腺癌;结肠肿瘤

刘沈林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著名专家,早年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秉承吴门、孟河医派。刘师一直勤汲医案不倦,临床研究肿瘤40年,建树颇丰,尤其擅长胃癌、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调治,疗效卓著,屡起沉疴,不仅为术后患者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预防复发转移,更使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延长带瘤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造福大批肿瘤患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记录部分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1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刘师认为,从中医理论分析,肿瘤的发病及转移最根本的内在原因为正虚,归根结底是气、血、阴、阳的不足,无以发挥脏腑正常功能、升发人体正气、遏制癌毒内生、抵御癌毒弥散,以致毒邪长驱直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痰、瘀、毒、郁是肿瘤发生不可缺少的病理要素[1],除了被广泛认识的痰、瘀在肿瘤发病发展中的作用外,癌毒近年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医专家承认。癌毒,是肿瘤发生转移的直接诱因,某些肿瘤为外感癌毒发病,但目前认识的绝大部分肿瘤均为内生癌毒。癌毒根据致病特点,又分为阴毒、阳毒2方面。顾名思义,阴毒即具有阴邪致病特点的癌毒类型,例如其易伤阳气,易袭阴位,易合并寒、湿为患,癌肿凝聚,非温不化等;而阳毒则具有阳邪致病特点,例如癌肿合并红肿热痛、或其易损伤阴液津血、易致消瘦恶液质、易走窜转移等。除此以外,情志失调导致气郁,甚至郁而化火,诱发癌毒弥散,也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常见原因。因此,肿瘤的治疗总则,应始终以扶正为先,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是治疗的基础。其次,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期及邪正交争的程度,选择相应的祛邪解毒、化痰软坚、活血行瘀、理气开郁等治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2]。

2 消化道肿瘤的辨治特点

消化道肿瘤因其脏腑功能及所在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使其在治疗上较之其他脏腑肿瘤有所不同[3]。一方面,因其为直接承载药液的脏腑,可直接与药液接触,通过药液的局部作用及全身作用,可更好的发挥药效,例如食道癌,刘师自创神农一号方,取4味中药研粉,每次各取1g藕粉调服,不仅取其解毒化瘀,健脾行气的全身作用,更使药物在肿瘤局部直接发挥解毒活血作用,临床收效喜人。另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消化系统发生肿瘤,往往影响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患者全身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无以抗邪,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放化疗及误服药物的打击更可进一步摧毁后天之本,使患者恢复无望,使消化道肿瘤治疗困难重重。因此,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上,更应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始终顾护胃气,存得一分胃气,方可留得一丝生机。在此基础上,刘师通过近年大量的临证治疗观察提出了收敛固涩法,认为其一方面可固摄正气,凝聚一身正气御邪外出,另一方面又有固摄癌毒,预防播散,使癌毒局限的作用[4]。另外,酸味之品有收敛固泻作用,《灵枢·五味论》云:“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5],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亦有,收敛药物有抗癌、抗转移作用的报道。因此,刘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删选多种中药,自创“复方乌梅散”,取其收敛固涩,扶正摄毒之效。

3 复方乌梅散组成及功效

复方乌梅散是仿古方“乌梅丸”,单取两味收涩药物乌梅、五味子成方。《神农本草经读》记载:乌梅,气味酸、温、平、涩,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草择要纲目》记载,乌梅能“止渴调中。去痰治疟。敛肺涩肠。噎膈蛔厥蚀恶肉”。《本草备要》中曰“其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可治瘴疟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安蛔厥,去黑痣,蚀恶肉”。文献均提到,乌梅能去黑痣、蚀恶肉,《本草备要》中更记载其可清热解毒,杀虫安蛔,止痛。可见乌梅自古即有抗癌解毒作用。《神农本草经读》曰“五味子,气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草择要纲目》记载:五味子,酸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能补元气不足,镇阳强阴。益男子精,生津止痢,壮水补虚。可见,五味子益气扶正,补肾壮水作用自古有之。二者均味酸,善入肺经,具有收敛固涩,止血止泻,养阴生津功效。经过配伍,能达到益气养阴补血,解毒抗癌的作用。刘师认为:此二者配伍使用,能固涩痰瘀,固摄癌毒,抑制肿瘤转移速度,使肿瘤易于控制;并且可增强人体正气,增强免疫,止血止泻,益气生津,养血滋阴。其组方精简,用药轻灵,配伍灵活,专奏固摄敛毒之效,可配合用于多种不同证型及不同病期患者,协助治疗全程,预防传变他脏,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乌梅、五味子具有诱导凋亡、直接抑癌以及增强免疫、扶助正气的作用[6]。复方乌梅散不仅能抑制转移,还可酸甘濡润,缓解胃阴不足症状,更可灵活配伍,恢复乌梅丸寒温并用,酸苦通用之义,治疗难治性泄泻、腹痛等症状,故特别适用于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及异型增生、腺瘤等癌前病变。

4 病案举例

4.1 结肠肿瘤案 韩某,女,92岁,南京退休工人。2011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因大便长期溏薄,夹有黄色黏液及暗红色血块,查肠镜发现结肠肿瘤,因高龄,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故未行手术及放、化疗。就诊时患者明确诊断1个月,大便鹜溏,日行3~4次,下肢浮肿,四肢不温,肛门坠胀,舌苔淡黄而腻,脉细。考虑其高龄,辨证属脾阳本虚,肠腑湿热瘀滞,治以温运脾阳,清肠化湿,处方如下: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制附片5g,猪苓、茯苓各10g,薏苡仁15g,木香10g,槟榔10g,乌梅5g,五味子5g,川黄连3g,黄芩10g,炙升麻3g,白头翁15g,炮姜3g,焦山楂、六神曲各12g。14剂。2诊:服14剂后患者大便鹜溏次数减少,日行1~2次,肛门坠胀缓解,大便出血及黏液均减少,但大便仍黏腻,下肢浮肿。去升麻、木香、槟榔,加益智仁15g,川厚朴10g,泽泻10g。服14剂。3诊:患者精神较前好转,食欲增加,肛门坠胀缓解,大便日行1~2次,基本成形,偶夹大便黏液血块,下肢水肿稍减轻。黄腻苔渐化,脉细。去泽泻,加生姜皮30g。再服14剂。

按:患者发病时已过耄耋之年,气血阴阳俱虚,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论述积聚成因时也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肿瘤结聚于脏腑,生长迅速,消耗气血,正气亏虚更甚,脏腑功能无以生发,而局部气滞血瘀渐显,阻遏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后天之本,致脾肾阳虚,长期泄泻,便下鹜溏,下肢浮肿,四肢不温,肛门坠胀之症,亦因此导致水液不能气化,中气下陷而来。又因患者素体湿热,进补不当,肠腑湿热未清,故见舌苔淡黄而腻,泻下兼见肠垢黏液。《张氏医通》记载曰:“鹜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是说鹜溏表现为大便呈散渣状,或夹有未消化食物,多因脾胃虚寒所致。而大便质黏,或夹有黄色黏液,多因肠腑郁热,类似于古籍记载“肠垢”。《诸病源候论》曰:“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由热痢蕴积,肠间虚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肠垢也”。故患者发病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寒热兼见。刘师处方时,取乌梅丸义,寒温并用,酸苦通用,寓泄于补[7]。方中以参附芪姜温中补阳,四君子汤焦薏苡仁健脾助运,芩连白头翁苦寒清热燥湿,木香槟榔行气下积,推荡湿热积滞,乌梅五味子楂曲酸收敛肠,固涩癌肿,养阴生津,升麻升提清阳。乌梅丸出自仲景《伤寒论》,《医方集解》分析其方义:“蛔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蛔得苦则安,故以连柏之苦安之;蛔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润其肾肝;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肺”。刘师在此例中更改君臣佐使,加大温阳理中药量为君、健脾助运药用量为臣,治其本虚,轻投酸敛苦降药以为佐,治其标实又不致苦寒损阳、阳虚益甚;另加升阳举陷及下气行气药为使,先荡涤积滞,再升清阳,使其直达病所,升降复常。全方较之乌梅古方功效主治焕然一新,配合巧妙,收效甚佳。2诊患者鹜溏次数减少,肛门坠胀好转,是其阳虚渐复,气机升降复常之好转迹象,故去升麻、木香、槟榔,以防香燥伤阴,宣发伤气,改用益智仁固肾培元,温补脾阳。而患者素体湿热,苦寒药量偏小,肠道积滞非朝夕可去,大便仍有黏腻出血,故加用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消积。泽泻,功善行水,患者下肢水肿因在脾肾阳虚,然聚于皮肤腠理之下,加之可利水渗湿,通利膀胱及肾脏。3诊患者症情稳步好转,湿热去,阳气复,故鹜溏、肠垢、苔脉及整个精神状态均好转,下肢水肿则因其脏腑积聚,水道不利,回流不畅而收效稍慢,故去泽泻,防其性寒,久用损伤肾阳,改为生姜皮利水消肿。3诊治疗犹如行军打仗,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攻城掠地,收复河山。

4.2 胃底腺癌案 方某,男,66岁,江苏丹阳农民。2009年7月1日初诊。患者既往体健,因反复胃脘疼痛伴嗳气查胃镜发现胃底腺癌,于2008年10月17日在我院消化肿瘤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侵及浅肌层,切缘阴性,淋巴结0/6未见肿瘤转移。术后化疗1周期,因消瘦、消化道反应大,化疗未能继续。就诊时患者已手术8月余,体质仍未恢复,刻诊见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吞咽梗阻,进食稍硬食物哽噎难下,半流质尚顺畅,胃脘痞胀,时有嘈杂感,得嗳气则舒,无泛苦吞酸,舌苔薄白,脉细弦。治以健脾和胃,化痰散结为大法。方以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6g,木香10g,砂仁3g(后下),苏梗10g,枳壳10g,威灵仙15g,急性子15g,山慈菇15g,八月扎10g,炙鸡内金10g,南、北沙参各15g,炒谷芽、麦芽各15g。7剂。嘱患者尽快复查胃镜及胸腹部CT。2诊:患者复查胃镜提示吻合口炎(病理未报),CT未检查。主诉痰多色白而黏,咯痰不畅,吞咽硬质食物仍哽噎难下,胃脘时时嘈杂,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降逆化痰,养阴和胃。方以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黄连3g,吴茱萸1.5g,煅瓦楞子粉30g(包煎),南沙参15g,天花粉15g,威灵仙15g,急性子15g,制胆星10g,麦冬15g,乌梅6g,五味子5g,炙甘草3g。7剂。3诊:患者胃镜病理提示吻合口轻度异型增生,主诉吞咽仍有梗塞感,腹部痞满,不思饮食,痰多色白,咯吐较前顺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辨证仍为胃阴不足,痰湿中阻,守原法化裁:上方去竹茹、甘草;加大力子10g,蜀羊泉15g。14剂。另予天龙粉、参三七粉60g,每次各取1g,少量温水或蜂蜜、酸奶、藕粉调服,每日早晚各1次,与进食间隔1h以上。此后患者因疗效稳定,未再来复诊,曾间断于普通门诊抄原方、取健脾和胃作用中成药及其他医生处开方服用,直至2010年6月,患者泛吐黏痰症状又作,至我院复查胃镜提示吻合口结节状增生,病理诊断为局部黏膜息肉样增生。又至刘师处复诊。4诊:近来患者泛吐酸水黏痰又作,梗阻感加重,食后嗳气痞胀,口干,于我院门诊查胃镜提示:残胃炎症,吻合口息肉样增生,反流性食管炎B级,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属胃气不和,痰瘀交阻,治以降逆和胃,化痰散结,方药组成: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10g,制南星10g,苏梗10g,枳壳10g,威灵仙15g,急性子10g,生地黄15g,天花粉15g,煅瓦楞子30g(先煎),半枝莲15g,石见穿15g,三棱10g,莪术10g,炙甘草3g。14剂。另配天龙粉、参三七粉各60g,每次各取2g,按前法调服。5诊:患者胃癌术后近2年,投前方后嗳气减少,痞胀减轻,口干,近3天胸脘部有轻度烧灼感,疼痛隐隐,空腹为多,梗阻感得嗳则舒,无泛酸吐苦,舌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以前法化裁: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制南星;加黄连3g,淡吴茱萸1.5g,白芍10g,乌梅6g,五味子5g,蜈蚣2条。14剂。继续予天龙粉、参三七粉各2g,每日2次前法调服。6诊:患者药后进食梗阻及嘈杂泛酸明显减轻,精神、食欲好转,胃脘痞胀时作,但亦较前减少,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如前,守原方14剂。天龙粉、参三七粉继续原量调服。

按:患者年近古稀、手术大伤,术后胃肠位置改变,脾胃功能未复,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津液输布失常,则水湿停留瘀滞于中,阻碍气机升降,脾胃升降失调,故首诊时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吞咽梗阻,胃脘痞胀,得嗳气则舒;而湿浊中阻,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痰浊内生,痰湿交阻于食道及脾胃,见吞咽硬食梗阻难下。故四诊合参,辨证属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痰浊中阻,治以健脾和胃、化痰散结为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和胃。苏梗、枳壳善入脾经,能加强理气宽中、化痰消积之效。方中山慈菇、八月札归肝、脾两经,有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止痛、解毒抗癌功效,刘师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可增加理气消积作用,常常配伍使用。急性子归肺肝两经,能软坚散结、败毒抗癌、散瘀消肿;威灵仙归膀胱经,兼入肠、胃,善消痰水、散癖积,能治诸骨鲠咽;此二者均走食道,配伍应用功效大增,且基本无毒性反应,对于贲门癌、胃癌术后功能紊乱、食管癌等常见的进食梗阻疗效奇佳。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湿浊为邪的胃病时要注意不能一味理气燥湿,应时时注意兼顾胃阴,故方中还加入少量南、北沙参滋阴生津,减少理气药耗伤胃阴之弊。肿瘤患者多伴厌食等恶液质表现,且中药水剂口味不佳,易造成患者治疗反感,依从性差,导致治疗无法延续,刘师特别注意顾护患者胃气[8],根据具体情况,酌加谷麦芽、焦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健脾开胃之品。投7剂中药后患者脾胃气虚之症很快改善,胃阴不足纠正则相对缓慢,故2诊时辨其胃脘嘈杂,进食哽噎,咯痰不畅,结合苔脉,均为胃阴不足,胃气上逆表现。刘师以麦门冬汤之义濡养胃阴做底,选旋覆花、代赭石降逆胃气,黄连、吴茱萸清热泻火制酸,煅瓦楞子软坚散结制酸,乌梅、五味子一者可酸甘化阴,滋养胃阴,二者可收敛固涩,防止癌毒走窜。患者服方后胃脘舒适,进食较前明显顺畅,故未再复诊,自行于门诊按原方服用,在近1年时间内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症状均控制较好,曾经一度自行停止任何治疗。但1年后患者再次出现泛酸吐涎,进食梗阻,胃脘痞胀,按胃阴不足辨证投生地黄、天花粉等滋阴生津药疗效不佳,且有加重之势,5诊时刘师辨其证属脾阴受损,加用白芍、乌梅、五味子,合原方之炙甘草酸甘化阴,固摄癌毒。酸甘化阴指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籍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功效的治法。常用白芍、乌梅、五味子、木瓜、甘草等药,是刘师治疗脾阴虚的一种特殊治法。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但误用或过用温燥伤阴的药物,脾胃气虚,运化无权,阳损及阴,阴津乏源等都可能导致脾阴损伤。单独的脾阴虚不常见,但脾胃虚弱的患者却常常并见脾阴不足,早在《灵枢》中就指出“脾藏营”。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阴即血与精也,濡润之物耳”“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提出脾阴作为至阴之脏,藏阴津精血,为胃行津化营血,具有“藏营”“统血”“散精”的功能。因此对于久治不愈,多药少效的消瘦、便秘、口干、腹胀等症状往往要想到脾阴虚证。

5 结语

胃肠肿瘤术后,阳气亏耗较甚,临床虽寒热错杂,但阳虚寒湿尤应重视,刘师常以乌梅丸治之,取其寒温于一方,相反相成之功效,使寒热之极得以纠正,恢复冲和[1]。复方乌梅散仿古方乌梅丸而成,是刘教授多年临证效验方,在其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该方配伍简单,剂量轻重便于掌握,应用灵活,既可单取其收敛固涩,扶正摄毒之效,又可与辨证相合,通过不同配伍,达到养阴生津,止血止泻,敛肺涩肠等功效,发挥多种治法,应用于多种肿瘤,临床效果甚佳,目前在消化道肿瘤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初步考虑此方有抑癌抗癌及抗转移作用。对于其是否能干预肿瘤的复发转移及其抑瘤抗瘤作用机制,仍需通过实验深入研究,以做进一步阐示。

[1]陈玉超,舒鹏,刘沈林.刘沈林教授运用寒温并用法调治消化道肿瘤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4,24(1):11-12.

[2]王小坤,朱篧,顾勤,等.周仲瑛教授应用复法辨治胃癌1则[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4-1105.

[3]武雯,舒鹏.舒鹏主任医师治疗胃癌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57-1158,1191.

[4]葛明,汪洋.论收敛固涩法在防治肿瘤转移中的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82-84.

[5]宋立群,吕聪.从五味偏嗜论治肾脏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42-343.

[6]牟遇霖.五味子抗肿瘤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4-85.

[7]刘沈林.乌梅丸法治疗慢性难治性肠病临证心悟[J].江苏中医药,2009,41(7):35-36.

[8]叶柏,陈静.刘沈林教授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经验[J].光明中医,2012,27(9):1734-1736.

R735

B

1003-5699(2013)06-0563-04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项目。

张 力(1983-),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

*[通信作者] 刘沈林,Tel:13813963798,E-mail:leeky83@163.com。

2013-01-08)

猜你喜欢
癌毒乌梅五味子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毒、癌毒的认识与癌症的益气清毒法防治思路*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HPLC-DAD法快速筛查五味子颗粒(糖浆)中南五味子代替五味子
望梅止渴话乌梅
五味子醇甲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