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双孢菇产业发展浅议

2013-02-19 22:16:05马丽君张文斌王俊梅寇俊福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菇农双孢菇双孢

马丽君,张文斌,王俊梅,寇俊福

(1.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张掖 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 734000)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变废为宝、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新兴产业[1]。双孢蘑菇是栽培较广、产量较高的一种食用菌,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享有“植物肉”的美称[2]。近年来,张掖市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战略措施推动下,双孢菇等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双孢菇产业有望成为张掖市沿山冷凉灌区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张掖市的食用菌栽培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以种植平菇为主,发展速度较慢。2008年以来,在市、县(区)两级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12年底,全市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192.4 hm2,主要包括山丹县148.6 hm2,民乐县36.5 hm2,甘州区7.3 hm2。其中山丹县建成3层以上层架式栽培菇棚100余座,高标准工厂化养殖菇房2座,隧道式培养料发酵厂2家,恒温贮藏库9个,与河西学院合作建成菌种厂1家,并引进福建闽农农业发展公司投资10亿元在山丹打造西北最大的集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建设、工厂化栽培、加工运销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2 发展优势

2.1 气候优势明显

张掖市山丹、民乐两县地处高海拔区,整体气候特点与祁连山区极为相似,具有日照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等特点,年平均气温5.9℃,5—9月份平均气温14~20℃。特别是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夏秋气候凉爽,年均气温较平川区低1~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2~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极相适应,双孢菇的人工栽培非常成功。

2.2 节水效果明显,可利用非耕地资源丰富

双孢菇生产需水少,单位面积生产用水量仅为大田种植小麦、玉米的1/6,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极适于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沿山冷凉灌区发展。双孢茹对土壤要求不高,建棚方式灵活,不受地形、地力条件限制。张掖市山丹、民乐两县约有超过4万hm2戈壁荒滩、撂荒地、坡地等非耕地,土地利用潜力大。同时,双孢菇还可以立体种植,造地发展,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有利循环经济发展

张掖市的大面积作物生产以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秸秆、牛粪等生产原料。生产过双孢菇食用菌的菌糠是生产饲料的上好原料,其营养价值可与玉米粒媲美。菌糠还是生态有机无土栽培的良好基质,以其为主要原料,建成有机肥料厂,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菌糠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温室育苗以及粮食、蔬菜等作物生产的有机肥料[3]。因此,发展双孢菇产业对于促进张掖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3 存在问题

3.1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张掖市双孢菇栽培技术的指导、人才培养等工作主要由各县(区)农委、农技(经作)中心的技术干部承担,缺乏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双孢菇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村双孢菇产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营场所分散。由于技术服务不到位、信息不畅通、销售体系不健全,经销商压级压价的现象较多,严重影响菇农效益。

3.2 产业体系不健全

双孢菇生产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从菌种制作到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需要严格的技术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如菌种的制备和栽培必须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菌种的质量好坏决定产量高低,因此菌种产销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监管。而张掖市的双孢菇生产条件简陋,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产量低,尤其是双孢菇产品的加工、销售还缺乏完善的系列化服务体系。山丹、民乐两县虽已组建起双孢菇产业协会和食用菌产业办公室,但产业协会在组织种植农户、参与市场定价、协调解决技术、对接销售市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目前生产的双孢菇主要由依赖外地经销商以鲜销为主,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培育形成加工企业,价格受制于经销商,影响菇农效益。

3.3 群众认识亟待提高

部分农民认为设施农业与大麦、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等产业相比,投资大、销售难、回报慢。沿山农民长期习惯于广种薄收,认为种植双孢菇虽然能挣钱,但管理难度大、建棚投入高,对市场信心不足,不重视技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3.4 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双孢菇目前尚处于粗放生产阶段,生产技术需要改进提高。大多数产品主要以鲜货和初级原料形式销售,终极产品较少,衍生产品经济效益较低。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产品不能均衡供应市场。

4 发展建议

4.1 建设规模化原料发酵厂

原料发酵是双孢蘑菇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多以人工翻堆为主,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质量难以保证。应在双孢菇产区建设原料发酵厂,农户可直接购买或用自有的原料兑换发酵好的培养料,以降低用工成本,便于推广,保证质量,适应集约化栽培的需要,

4.2 建设标准化菌种厂

在山丹、民乐两县各建成一个年生产食用菌母种4万支、原种10万瓶、栽培种300万瓶标准化菌种厂,按时足量向农户提供优质菌种。菌种厂建成投产后所提供之菌种能生产鲜菇300万m2(以双孢蘑菇为计算依据),生产鲜菇10 kg/m2,总产量可达3 000万kg左右;市场销售价按8元/kg计算,菇农生产收入达2.4亿元,其利润不低于1.0亿元。

4.3 充分利用非耕地建设双孢蘑菇生产基地

全地下式双孢蘑菇畦栽床技术完全在荒滩荒坡等非耕地上进行,不与农业争地,可利用闲置荒滩资源,开拓发展空间。该技术降温保湿效果非常显著,高温季节能够保证蘑菇生长对低温的需求,同时还具有水分不易散失,湿度易于保持的优点,可以使空气相对湿度稳定在85%左右,保证蘑菇正常出菇;另外,全地下式菇棚建造成本低,投资回收期短,畦栽技术简单成熟且容易掌握,易于推广,适合大规模应用。若将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在非耕地上建成全地下式菇棚8 000座,年栽培双孢蘑菇240万m2,每年可消耗粪草4 800万kg,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年产双孢蘑菇鲜品2.4万t左右,食用菌产业的规模效益将得以彰显[4]。

4.4 尽快开展双孢菇加工生产

目前张掖市双孢菇产品全部以鲜品销售。由于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加之鲜菇采收旺季市场供大于求,致使价格暴跌,影响菇农利益,挫伤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因此,应尽快开展鲜菇的增值生产,兴建冷库及食用菌加工厂,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解决菇农售菇难的问题,加快双孢菇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新格局。

4.5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食用菌栽培技术环节多、要求高,非专门人员很难实施。针对当地技术相对落后、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好、下得去、用得上的技术员队伍,指导农民按市场要求生产;加快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生产技术骨干,确保各项技术措施的正确实施。

[1]王文平,王 琳.酒泉市肃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6(2):29-32.

[2]杨兴宏.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姑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0(4):59-60.

[3]杜建军,杨 征,尉建国.沼渣在双孢菇栽培上的试验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12):17-18.

[4]王振河,李 峰.双孢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8-201.

猜你喜欢
菇农双孢菇双孢
菇农装袋忙
科学导报(2021年61期)2021-09-26 16:28:12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食用菌(2020年6期)2020-07-23 06:35:48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1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现代食品(2018年4期)2018-02-18 15:50:01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
食用菌(2017年3期)2017-05-24 06:52:18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
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09:00:59
赶着时间卖的双孢菇
郯城双孢菇丰收
农业知识(2016年2期)2016-04-18 05: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