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红枣产业化发展对策

2013-02-19 22:16:05张学斌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枣树红枣甘肃

张学斌, 张 巍

(1.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神农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枣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特别在山、沙、碱、旱、贫地区农民脱贫和财政自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是我国枣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土壤肥沃,空气干燥,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合枣树生长。近年来,甘肃省将红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社会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已在红枣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高和系列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苹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作为兴陇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提出实施了包括经济林果在内的“四个1 000万亩工程”,并制定了《甘肃省1 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在陇中北部、河西中西部、陇东北部的9个县(市)区建设优质红枣生产基地3.33万hm2,其中提质增产1.00万hm2,低产改造0.67万hm2,新建0.33万hm2。随着甘肃省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落实,全省红枣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 发展现状

枣树适应性强,在甘肃省的分布极其广泛,全省14个市(州),除洮岷高寒山区、祁连山和北山山地、甘南草原等地带外,几乎都有枣树的分布和栽培[2]。甘肃省枣树栽培面积3.29万hm2,为全国的3.30%,其中挂果面积3.18万hm2,未挂果面积0.21万hm2;年产量9 905.8万kg(鲜枣),为全国的4.95%[3],产值达到3.43亿元,占全省经济林果品产值63.50亿元的5.40%。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栽培管理特点,甘肃省主要分为4个枣产区[4]。一是河西内河流域枣区,包括乌鞘岭以西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走廊全部地区;二是中部黄河流域枣产区,即以兰州、白银市为中心的郊区及定西、临夏2市(州)所属的部分县;三是陇东泾渭河流域枣产区,主要位于华家岭以东、子午岭以西、西秦岭以北的甘肃中部和东部黄土高原区的天水、平凉、庆阳3市;四是陇南嘉陵江流域枣产区,即陇南市所属的县、区。甘肃省乡土枣树品种约有10余种,其中地方特色鲜明,比较著名的乡土品种有临泽小枣、小口大枣[5]、九龙金枣、鸣山大枣、民勤圆枣、文县小枣、敦煌大枣、坛坛枣等。

甘肃省红枣栽培较集中的县(区)有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景泰县,庆阳市庆城县等,其中临泽县和甘州区为主产区。借助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截止2010年底,甘肃省枣主产5县(区)的枣树种植面积已达1.72万hm2,其中临泽县0.69万hm2,年产红枣111 406 t,产值6 6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红枣年收入4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

2 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管理粗放

甘肃省枣树栽培品种老化,大部分地方品种缺乏提纯复壮,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产量不高,产品品质下降,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加之管理观念陈旧,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栽而不管的办法,枣树增产技术如花期喷水、喷硼、枣树开甲等技术得不到有效地推广应用,致使座果率下降,产量低而不稳,商品性差。间作作物不合理,除老枣园外,大多数枣园间作作物以高秆秋禾作物为主,严重影响了枣树的生长发育。枣农一直延用“棒打棍敲”的古老采收方式,收获后土法晾晒、随意包装贮藏,造成烂枣率高,外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红枣的销售价格和综合效益。

2.2 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在红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真正的“龙头带动型”格局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业经营体制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生产者、经营者和服务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基本处于独立作战的分散状态。大部分红枣以原枣(干枣)形式外销,外观、质量、价格低下,极大地削弱了市场占有能力,综合效益低下,既挫伤了农民发展枣业的积极性,又制约了红枣基地的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不突出,营销、加工企业各走各的路子,各打各的牌,没有形成“农民+基地+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之路。现有红枣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户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化链条不完整,加工布局与资源供给未形成有效配置,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特色拳头产品,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带动性不强。

2.3 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全省各红枣主产区面积增速快,苗木需求量大,省内目前仅有的苗木繁育基地和企业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供求矛盾突出。同时,外调苗木存在调运混乱、品种混杂、良种率低等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要加大与红枣产业相关研究的资金与项目扶持力度,鼓励重点产区积极与省、市及民营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枣树良种繁育与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红枣产业发展中新品种更新换代滞后、建园速度慢、单产水平低、管理粗放、病虫害危害严重、加工产品品种单一、增值空间窄等瓶颈问题,为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近几年,甘肃省一些研究单位从国内其它省区引进俊枣、大王枣、七月鲜等60多个枣树品种,并从中筛选出了一批优质丰产、鲜食与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如七月鲜等进行了成功示范。今后应大力推广这些品种,建立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并在新建枣园和老旧枣园改造中大力推广新品种。同时要推广大穴大肥幼树栽植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力推广枣树开甲、秋施基肥,花期喷水、喷硼、整形修剪等生产实用技术,提高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

3.2 推行无公害生产

按照无公害果品的生产要求,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严格控制生产环节的污染,提高果品生产质量;大力推广枣树植物源激素催落技术和烘干技术,减少果品污染,提高红枣质量等级、产量百分率及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3 实施集团战略

解决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以提高产业化水平,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构筑产业龙头企业,并使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实现一体化的经营。

3.4 搞活产品流通

建立完善的购销体系,实施统购统销的销售策略,组建红枣行业协会、联合公司等中介组织,使这些中介组织在红枣营销中成为连结枣农与用户的重要纽带;积极开拓外地市场,进行原枣与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推动红枣营销业的发展。

[1]刘孟军.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78-82.

[2]张福泉,王嘉长,方宗涵,等.甘肃枣树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8.

[3]杨 斌,李茂哉,张 莉.甘肃枣树生产现状调查与丰产栽培技术措施[J].甘肃林业科技,2010,135(1):34-37、49.

[4]王红梅,周建文,蔡国军.枣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甘肃林业科技,2001,26(3):42-46.

[5]李爱芳.靖远小口枣[J].甘肃农业科技,2010(2):51-52.

猜你喜欢
枣树红枣甘肃
大枣树
一颗大红枣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枣树绿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河北果树(2020年1期)2020-02-09 12:31:44
我爱家乡的红枣
学生天地(2019年35期)2019-08-25 08:58:2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6-26 00:46:42
分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