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干预中的应用

2013-02-19 15:36:11刘丽华李林方家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体质血压

★ 刘丽华 李林 方家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干预中的应用

★ 刘丽华 李林*方家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高血压前期应用“治未病”进行干预,希望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有所裨益。

治未病;高血压前期;干预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体健康的具体体现和精髓之一,其重要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医学理论根基和医学终极目标,倡导重视养生和防患于未然的养生思想。“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而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包含三种意义:一是未病先防。《灵枢·逆顺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即治在未病之时,重在从精神、饮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调养,增强免预力,防病患于未然。二是既病防变。《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即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高血压可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肝肾阴阳平衡失调仍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内因在于精气衰退及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以情志失调,兼及饮食及劳倦内伤[1]。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不断进展的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征,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目前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前期是血压介于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属于欲病而未病状态。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简称JNC-7)明确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指未使用降血压药物、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不同时间测得的收缩压在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 Hg 时为高血压前期。JNC-7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的主要方法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前期的患者逐年增加[2-3],在高血压前期即有临床和亚临床靶器官损伤与功能障碍病变[4],,高血压前期人群是进展为临床高血压患者的庞大后备军。所以,对高血压前期的控制与干预已迫在眉睫。利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前期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有其独到之处。

1 未病先防,重养生

《内经》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养生才能强身。养生即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体质和提高正气,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和延长生命境界。《内经》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和综合调养等。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并指出懂得养生之道、重视并坚持养生的人,可以终其天年;若忽视养生,则半百而衰。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精气衰退、膏粱厚味、七情内伤、劳倦过度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盐饮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脂代谢异常、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都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要遵循“治未病”摄生防病的思想,来改善生活的方式。例如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和调畅情志,采用降血压膳食、减盐、限酒、戒烟等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前期概念的提出,将高血压的控制点提前,不仅体现了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融合,也为全面实施人群心血管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

1.1 对易感体质和易患人群的早期干预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作为内因,决定着个体对致病因素或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证候类型。高血压的主要中医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和阴阳两虚质[5]。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应该强调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体质辨识,通过健脾化湿、滋阴潜阳、活血化瘀的方法纠正和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对有高血压家族史,或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易患人群,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就诊者不但要规范地监测血压.还要评估其危险因素和器官的亚临床损伤的情况。正常高值血压还是高血压前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重视这一类人群,进行规范的血压监测和随访;检查有无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等,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1.2 顺四时,适寒暑

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为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高血压前期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欲病而未病状态。《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高血压前期患者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养生,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春天时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时“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要“春捂秋冻”、“避寒就暖”。顺时养生,力争人与天地相互交融、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摄生防病,治疗未病。因此注重养生保健,不但可以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还可以改善体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达到预防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作用。

1.3 调畅情志,病安从来

情志为病也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平静和谐的心境,则气机疏达、阴阳平衡、气血脏腑调和,百病不生。现代医学证明健康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心理学说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或心理调养,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良情志对人体的影响,以防治疾病。

1.4 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膳食结构搭配合理是早期预防高血压的关键。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痰湿上扰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内经》提出“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原则。要做到饮食要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以低盐(钠盐的摄入量每日少于6 g)、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富含钙和镁并增加钾盐的摄入。做到五味平衡,无偏无嗜。五味于人,各有其功能。日常膳食五味均衡调配,五脏各得其养,则气血充盈。若五味偏盛,膳食失节,则脏气偏颇而致病。《素问·脏器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低盐、清淡的饮食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烟、酒也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戒烟限酒,可使血压降低6/3 mm Hg[6]。总之,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锻炼不仅可良好控制血压,而且可减少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1.5 动静适宜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适当运动和控制体重尤为重要。运动可减轻或控制体质量,有助于降低收缩压。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7]。应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较好的运动方式是低或中等强度的等张运动,如选择太极拳、慢跑、散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一般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其运动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形神并兼,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2 既病防变

高血压前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阴阳平衡失调症状,常被人忽视。因此对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并有可疑症状者应尽早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加强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不良生活行为的干预,以防出现并发症。中医体质研究认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干预体质,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

2.1 阴虚体质

此类病人多形体较瘦,老年人居多,平时急躁易怒,常有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入睡易醒、尿黄便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应在情志上多给予关心、体贴、尊重,加强沟通等,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增加社会支持力度等可减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控制血压。调养措施上应选择食性平和、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富含钾、钙、镁和膳食纤维之食物,如芹菜、冬瓜、瘦肉、鸭肉、豆腐等;常喝杭白菊花茶、决明子茶、枸杞子茶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活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失眠者临睡前,用温水泡脚,揉按脚心涌泉穴,揉搓脚趾;日常保健常按摩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均可以起到降血压、安神的作用。

2.2 痰湿体质

此类患者多有胸闷,头晕头重、痰多,心悸时作、肢体麻木、胃纳不振、尿黄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调养措施上应选择清淡健脾化湿食物如冬瓜、薏米仁、山药、红枣等,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受寒淋雨,忌烟酒。可常食党参粥、苡米粥以健脾益胃。居室一定要阳光充足,干燥温暖,通风良好。日常保健经常按摩头部,两侧太阳穴,将手指分开,由前额向枕后反复梳理头发,每次5-10分钟。

2.3 气虚体质

此类患者面色晦黯,头昏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易烦、健忘,而气虚日久极易导致血瘀故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气虚体质患者易避风寒,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寒,充足睡眠,起居有节。居室一定要阳光充足,干燥温暖,通风良好。注意调畅情志,心态平和。眩晕重者,宜安静卧床休息,防止摔倒。遵循劳逸适度、合理休息、科学锻炼的养生观。调养措施选择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黑豆、藕、香菇等,忌生冷及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等。选用山楂、玫瑰花、绞股蓝、葛根、红景天等代茶饮。

3 体会

《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其精髓就在于预防为主。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也是冠心病、脑卒中、肾疾病死亡的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发展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情志和饮食,慎起居,顺四时,防患于未然。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始终,不仅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中医优势和疗效。

[1]衷敬柏.基于医家经验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J].世界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2(4):843.

[2]许先进.高血压前期靶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18(3):217.

[3]薛慧,王卫东.高血压前期防治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2):223.

[4]石丹,梁晓萍,韩泉水,等.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8,29 (7) :1 179-1 180.

[5]林谦,陈焱木,苏云放,等.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4,(3):17-18.

[6]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7.

[7]李军艳,李富玉,许彦来,等.《内经》“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病防治的意义[J].医学与哲学,2010,31(5):67.

*通讯作者:李林,硕士,E-mail:lilin330000@126.com。

R 259

A

2013-08-23)

猜你喜欢
治未病体质血压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稳住血压过好冬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34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