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峰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吉林 132013)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所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党、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树立他们脚踏实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纲要》课程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一、新时期,种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之下,大学生群体在民族精神的层面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消极现象,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应是《纲要》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初衷。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思想素质也是好的。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消极现象和呈现出了一种弱化的发展态势。如部分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失去了对自我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冷淡、反感与排斥的情绪;在日趋紧张的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前,部分学生的服务和奉献意识淡薄,缺乏对社会和国家应有的责任感,追求个人的利益成为其行为选择的最大标准;长期和平富足的安逸生活,使部分学生已不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为何物,感觉至上、享乐主义在他们身上却大行其道,成为新的人生追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此,2005年党中央决定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期通过这门课程,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激发出大学生们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在新的时期,使他们能够站稳脚跟,不失自我,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二、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讲授者首先树立起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使命意识,并带着这种意识去审视课程,去梳理、整合、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相关历史陈述和历史评析中,要将民族精神的教育与课程的其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不断地丰富教学的手段、开拓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纲要》课程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殊资源优势,通过系列举措,最终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在大学生身上扎根生芽,发扬光大。
首先,通过《纲要》课程,使大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优秀的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他们在情感和理智上进一步的培育乃至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民族精神之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尤是如此。例如,1901年,在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后,列强们暂时放弃了对于中国殖民瓜分的侵略企图。对此,孙中山精辟地分析到:“其(义和团)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在课堂之上,将这些历史观察、历史分析讲述出来,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崇高伟大与拥有它的无比重要,从而为大学生们确立和进一步发扬光大民族精神准备了先决条件。
其次,通过对《纲要》课程相关内容的整理、归纳、提炼与升华,明确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紧密联系当今时代与社会的实际,结合大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就业状况,阐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应有的具体表现,如此就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
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生成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最精华之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纲要》课程中,体现民族精神这些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内容很多,要将它们及时地加以整理归纳、凝结升华,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在《纲要》课程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相联系,所以它也总是表现出时代性的特征。譬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伟大精神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形成了挺得住、压不垮、站得直、向前行”的伟大的抗震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和平时期的崭新表现。无论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如何变换,其本质内容依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时,要向大学生们讲清楚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与表现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介绍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时,尤其还需要抓住一些能体现大学生自身表现的历史内容给予重点介绍,以期引起受教者的现实共鸣。例如在近代由大学生们自己铸就的开启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书写了中国新的历史篇章的五四精神。总之,借古以鉴今,学史以察德,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明确自身不足之所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日省其身,日进其德,无愧于社会“天之骄子”的美好称誉。
再者,充分挖掘《纲要》课堂之外的教育资源,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进行以民族精神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使《纲要》课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收到多方合力之效。
在民族精神教育上,《纲要》课程拥有着其他学科不曾拥有的一些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课堂之上,还存在于课堂之外,如我们在授课之余,还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或通过进行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竞赛活动、报告会、演讲会给学生们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广大学生心中树立浓浓的民族情结,等等。
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一个各种文化相互冲突与整合的平台。在网络上,大学生们既可以享受到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多种优秀成果,也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而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政治模式、价值体系乃至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对民族精神的冲击之害。所以,我们对此要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要主动地去占领网络这个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阵地,如去建一批与《纲要》课程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大容量、有较强吸引力的“红色网站”、“红色论坛”,从而抵制西方反华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铸造起保护我们优秀民族精神的网上钢铁长城。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一定挑战,我们要深刻地领会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图,努力地抓住《纲要》课程开设的历史契机,树立起通过《纲要》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强烈使命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充分地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殊学科优势,从而激发起大学生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提供强大无比、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