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的调查及引发的思考

2013-02-19 13:16孟繁英石丽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医德医者

孟繁英,石丽艳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经验交流·

对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的调查及引发的思考

孟繁英,石丽艳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医学生;利他;医德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他与人的健康、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主体不仅要有较高的医术,而且要有较高的医德。今天的医学生作为提供这种服务的准主体,其利他行为状况直接关系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以病人利益为重,关心、体贴病人;关系到他们在外界的物质利诱下,能否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继续树立“白衣使者”的良好社会形象。所以,关注医学生的利他行为现状必将对我国医疗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

“利他”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的,他利用“利他”一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生物学家把利他主义界定为“对他人有利而自损的行为”。利他性是医学生健康人格的首要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进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医学生较高的利他素养,笔者在吉林省范围内对460名医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旨在考察受调查者利他水平的题目,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虽然调查问卷是来自一个省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医学生利他水平的现状并没有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医动机模糊。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出于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和认为医生可以拯救生命的只占37%,而大部分学生从医是家长的意见或说不清楚的原因占到58%。根据心理学原理,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性行为动机是追求自身各种欲望的满足,或者是追求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动机模糊很难保证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刻苦地专研医学知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很难保证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具有较高的医德。

第二,医学生的内在自觉能力弱。对收“红包”的态度,38.7%的学生选择了视医院的具体规定而定,这说明学生的自觉能力比较弱,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法律的区别,虽然职业道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地表现为软约束,职业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靠的是自觉。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选择,就是在各种道德观念冲突中博弈的结果,自己跟自己“打官司”,高度的自觉性是职业道德素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第三,医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覆盖面有待提高。调查问卷中尚有31.1%的学生没有参加了学校志愿服务的社团、组织;有6.1%的学生从未为慈善机构捐过钱或衣物。哲学大师冯友兰讲人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为“某种人”,即某种“职业人”。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由于医者在职业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他需要有一种“大爱”思想,“一心赴救、不计名利”一直是人们对医者的道德诉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在更高层次的复归。

2 由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生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趋势,原因很复杂,这里既有医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分析症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医学生自身来讲,重视专业知识,轻视医德的培养,这是内因。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是当代医生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四大法宝,其中精湛的医术是基础,良好的医德是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条件,熟悉法律是保障,实际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属于广义的医德范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呈现出来,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之间传统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医殇事件时有发生,这里既有患者的原因,也有医者的原因。从医者来看,部分医生的不良行为确实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影响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医学生这些准医务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肩上的重任。事实上医患关系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因为医者的医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者的医德,由于医者对患者的冷漠、缺乏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以及把患者视为谋取个人经济利益的对象等等。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首先要通过学习获得医德理论认知,这里的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社会学习,其次认可或接受,将医德理论认知内化为个人医德情感、医德意志,最后外化为医德行为。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大学期间专业方向基本已经确定,这四、五年时间是培养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期,医学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善行量的积累,最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促成质的飞跃。

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医院部分医生不良行为的影响,也使医学生对利他行为产生质疑,存在弱化的趋势,这是外因。从学校来看,现行的医学教育过分偏重诊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普遍性,侧重于思想性政治性导向,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而作为医德基础课的医学伦理课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课时偏少、师资不专业等弱点。再有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应多样化,注重实效。如医学院校要鼓励医学生广泛参加学校志愿服务的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活动。从家庭来看,家长应注重对医学生德行的教导,淡化对孩子从医的物质利益追求。通过上面的调查表我们发现有98%的医学生愿意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但有半成的父母或亲朋告诉医学生不要帮助陌生人,免得被讹诈,家长的这种误导强化了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从医院来看,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自从2009年我国深化医改以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卫生费用以年近20%的速度不断攀升,将来卫生服务体系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医院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对于患者来讲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只不过以前是由个人负担,现在把这部分转嫁到国家身上,开大处方、不必要的仪器检查、以药养医、收受红包等的不良行为仍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强化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医院还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对医务人员的报酬主要是根据对医院实现的实际贡献大小给予,这个贡献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如住院费、药费、检查费等,而为医院带来的社会效益、为患者带来的利益等有关医德内容却无从考量,建议医院建立的激励机制应把医德放在首位。二是加大对医务人员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要解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目前医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利他素养是根本,通过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逐渐让医学真正回归仁心仁术。正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讲,人类的行为动机和渴望的社会评价,并非仅仅是物质目标,还有诸多利他主义的价值目标,诸如美德、亲善、忠诚等,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往往是互惠目标,而不是自利最大化。

R-4

B

2013-05-12)

1673-2995(2013)05-0354-02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69).

孟繁英(1973-),女(汉族),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医德医者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传承利他文化 弘扬助人品质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