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2013-02-19 10:32谢雨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自谦个人主义民族

谢雨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性创造。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僵死的文化符号,它应该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Susan Bassnett)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如果一种语言只能在本民族文化范围内起到交流的媒介作用,那么它就是僵死的、无生命的。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习目的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且还要熟悉本民族问换内涵,在文化的对比交流中学习语言,把语言当媒介进行交流。

英语是中国学生的第一外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来自英语的文化渐渐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加强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掌握。但是随着这种就文化学语言教学方法的大面积展开,里面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很多中国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本身了解不够透彻,使得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用英语来很好的诠释中国的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内容。例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在西方英语国家没有十二生肖的习俗。所以当句子中出现“属鸡”、“鸡年”、“本命年”时,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是不易被西方人理解的。

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只有让学生在掌握的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结合英语文化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文化比较来进行教学。文化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谦的文化心理比较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思想上,中国人主要信奉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在道德文化心理上,体现出很强的自谦心理。如孔子说:“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吾师”……谦虚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无论自己做得多么好也不要喜欢自己来夸自己,而要由别人来说才行。这种自谦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心理文化定势。在语言上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在古代一般称自己为“敝人”、“在下”、“小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贱内”;称自己的儿女为“犬子”、“小女”……这都是中国人自谦心理的集中表现。而西方文化里面没有中国的这种文化心理,他们比较强调自我的自身价值和独立性。因此在西方没有像中国的这种自谦词语。所以在用英语表达中国人的这种自谦表达时就会造成“语用失效”(pragmatic failure)。这种语用失效主要就源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比如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回答方式。如:“Your handwriting is verygood.”英语国家的人普遍会回答:“Thank you.”而中国人往往会谦虚地说:“No, my handwriting is very poor.”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对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心理和英语国家人的道德文化心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然就会闹笑话。如上面提到的“犬子”如果不了解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很可能给译成“the son of dog”这就成了“狗的儿子”。而实际上按中国人的文化理解直接译为“myson”就可以。

二、价值观念比较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指导人们辨别是非,告诉人们处事的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应该爱什么,恨什么;什么是美的,是好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非正义的。……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之为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①价值观念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标准,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某些词义在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中褒贬义的差异。这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中国人信奉儒家文化,所以形成了以群体利益为主的整体价值观。做任何事情都要以集体利益为主,都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为基础,个人利益放在其次。所以中国人往往表现出重群体轻个体的处事观。例如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汉语词典和英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这和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是不容提倡的。它意味着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所以是一个贬义词。而在《韦氏第九版大学词典》则将它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活动。”这一定义有着西方英语国家的传统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传统是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由、民主精神的。而且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人主义”是作为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的有力武器。卢梭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无疑是对西方现代人性的一个巨大解放。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往往都十分强调个体自我的力量。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因此,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吧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在英美的一些好莱坞大片中,我们普遍会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在文学上,表现了个人奋斗精神,真正体现人性的作品也被誉为精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张扬了个体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所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是一个褒义词。这和我们中国的文化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一定要主义这种文化的差异。

伴随着这种文化差异,还有很多词语,在两种文化中表现的褒贬义有很大差别。例如“ambition”和“aggressive”在中国人的文化理解上往往被译为贬义的“野心”和“侵略”。可是在英语中它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褒义词,被解释为“雄心”和“有进取心的”……

三、审美文化心理对比

在以英语为媒介进行语言交流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不同民族说话时的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因为不同审美话语表达方式会造成表达的困难。

审美心理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节奏韵律、词汇选择、句型结构、修辞技巧、篇章布局乃至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形象刻画、心理描述等方面的接受或排斥、认可或否定、好好或拒绝、欣赏或反对的心理趋向。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系列。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是由不同的思维形式所决定的,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不同的审美心理所造成的,因此不同的审美心理必定又影响着语言表达形式。

一般来说汉语喜欢重复“汉语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了强调,重复表达一个意思,或增添修饰语,加强语义。而是为了便于词语搭配,或平衡节奏,增加可读性。”②而英语则崇尚简洁。这是汉英民族审美心理差异所造成的。汉民族历来有求偶对称的审美心理,崇尚对称工整所造就的形式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可能就是汉民族追求对称求偶的心理基础。而西方读者却认为辞藻堆砌、华而不实,有故弄玄虚的感觉,所以在审美心理上,西方人崇尚行文的简洁美。所以在汉语的表达中常常出现的重复的音节即四字成语非常多,对于这种词语一直以来是英语表达的难点。因为两种文化的审美心理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汉语表达的意思用简洁的英语变现就成,而不必要就词语翻译词语。例如“花言巧语”译为“fine words”、“精疲力竭”译为“exhausted”就行,而不必重复翻译。

结语

总之,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这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慢慢摸索的。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进行外部的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应该把文化的内容渗透到里面。并且不应该只是单纯传递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东西通过对比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中,真正掌握英语,真正把英语作为自己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

注 释:

①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58页。

②王志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94页。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林纪诚俞青海. 语言与文化综论 [J]. 教学研究,1989.

猜你喜欢
自谦个人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鄙人”是用来称呼谁的?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百封情书,演绎不老爱情
东施效颦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青年修养“不”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