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学科的科研管理,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2013-02-19 09:40周玲君孙菲曾友燕储静顾申
军事护理 2013年18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课题学院

周玲君,孙菲,曾友燕,储静,顾申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加强护理学科的科研管理,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周玲君,孙菲,曾友燕,储静,顾申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高等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护理科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但是由于护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作为非主干学科,与其他主干学科相比,课题基金申请渠道相对较少,获批成功率较低,人均纵向课题数量和等级在各学科中排名相对落后,如何按照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固有规律进行科研管理,是管理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于2007年先后获批上海市重点学科、总后530二期重点建设学科,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学院以此为契机,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加大科研管理力度,从科研理念、科研平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强化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研究的稳步发展,取得了以科学研究为代表的学科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阐述学院针对护理学科特点,在科研管理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非主干学科的科研管理提供借鉴。

1 主要措施

1.1 实现科研管理三大转变,突出科研特色

1.1.1 科研理念从“畏难”到“尝试”的转变 学院由于人员紧、教学任务重,科技人员难于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研,加之护理学科的特殊性,课题申报机会较少,成功率较低,挫伤了大家的科研热情,从而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在学科建设初期,首先解决科研理念转变的问题,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个别交流的方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科室、学院的长远规划,有计划、有衔接地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和个人发展激励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给予保证,使科研从压力变为动力,调动了全院人员科研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接受挑战,尝试高等级课题的申请,增强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1.1.2 科研方向从“散”到“聚”的转变 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在学科发展初期,科研人员多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科研方向,随意性较大,研究不够深入,特色不够明显,科研方向存在散乱的局面。因此学院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为原则,组织专家科学论证,分析学科发展基础,梳理发展方向,聚焦优势特色,逐步形成了护理教育与管理、野战护理与灾难护理、护理心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五大研究方向,保证了科研优势力量的集中,科研方向的聚焦,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1.1.3 科研管理从“管”到“理”的转变 科研管理是一项创造性和服务性比较强的工作,包含“管”与“理”两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出台管理政策、统计数据等“管”的工作,更需要从“理”的角度,理清社会需求,理好信息平台,理顺关系,为科研活动提供保证,为争取更高级别课题提供机会[2]。目前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管”轻“理”的现象。学院在科研管理中强化服务意识,一是整理科研信息,分析不同资助项目的特点、申报要求等,为科研人员提供课题信息服务、创造申报机会;二是积极拓展申报渠道,虽然国内科研项目中设立护理专项的较少,但放眼国外,WHO、各种国际学术组织均设有护理专项基金,因此学院鼓励教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国外同行竞争,参与国际课题的申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三是加强横向联系,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合作,跟踪了解国家、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政策,挖掘学校专业技术资源潜力,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了解临床、社区的科研需求,寻求优势资源与地方机构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1.2 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孵化纵向的科研课题

1.2.1 搭建科研平台 建立开放、高效的科研创新平台,对整体推动学院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一是学院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科研发展。学院先后与欧美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派遣教员前往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在学习科研方法的同时,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带回了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二是搭建学院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学院开展了学术沙龙活动,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交流主题。在开展初期,针对科研能力较薄弱、SCI论文发表数量几乎为零的情况,将学术沙龙活动主题定为SCI论文精读。随着科研能力的提高,逐渐将主题放宽,鼓励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追踪学术前沿、热点,进行科研方法、科研工具、研究进展等主题报告,并邀请护理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系列讲座。三是购置文献数据库。针对护理学科特点,学院购置了CINAHL护理学专业数据库,为教员追踪学术前沿、热点,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1.2.2 加大科研投入 作为非主干学科,普遍存在课题申请渠道少、获批难的问题,科研人员得不到锻炼[4]。另外,通常课题申报从通知到提交的准备时间较短,科研人员面对课题申报疲于应对,准备不充分。因此学院从学科建设经费中辟出专项经费设立护理专项基金,针对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设立了“护理学重点学科科研基金项目”,主要用于重点课题培育,以期孵化一批能够申请到上海市、军队乃至国家级的纵向课题。针对青年科技人员,设立“护理学青年启动科研基金项目”,用于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自由开展探索性研究,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针对学院研究特色,设立了“野战护理学科研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各教研室确立野战护理研究方向,组织教研室人员以此课题为依托,开展野战护理相关研究。通过不同类型专项基金的设立,目前全院人员基本每人都有科研项目,既培养了人才,也提高了科研申报的命中率,实现了学院课题与高等级课题的良好衔接,促进学院科研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1.3 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优秀的科研团队 科研管理要以人为本,把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目标[5]。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注重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院人员的整体素质。

1.3.1 坚持九字方针建队伍,打造学术梯队 学院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成长需求,确立了“放下去、送出国、请进来”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即:放下去——即将新毕业留校和新招聘的文职人员送到临床进行一年的临床代职,通过代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更好地发现科研问题和方向,并为科研合作奠定基础。选派师资赴部队学习、调研,了解部队发展情况及现实需要,做到从社会中提炼科研问题,从科研中服务社会。送出国——选派青年师资赴国外一流院校进修深造、访问学习,以改善人才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和思路。请进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传经送宝,引入新的科研理念,丰富学科科研内涵。

1.3.2 坚持“四严”、“四新”机制,重视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始终坚持“四严”管理机制,做到严进:严控生源质量;严育:从源头抓起,严格开题论证;严考:严格考核机制;严出:加强论文盲审,严格毕业答辩程序,全程管理促进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构筑“四创新”的育人平台,构建创新的课程平台,搭建创新的学术平台,构筑创新的交流平台,建立创新的导师培养平台,为研究生不断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保障[6]。

1.4 出台科研管理制度,保障规范的科研行为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既可以规范科研工作的思路,又可以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7]。学院为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性,科学制定了学术交流、基金管理、人才培养等系列管理办法,通过制度来规范建设工作,减少系统内耗,提高管理效益。学院先后出台了《护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护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护理学院重点学科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护理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既调动了科技干部的科研积极性,又强化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为保证科研项目实施质量、促进科研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学院制订了相关的科研基金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权限和流程,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动科研项目的规范开展。

2 主要成效

通过近5年的科研管理,学院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良好,科研人员积极性高涨,科技创新实力快速跃升,学术梯队建设逐见成效,形成了一支基础厚、专业精、有眼界、有思路的高层次学术队伍。各科研方向在国内形成了特色优势,在课题申请、论文发表、成果形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学科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论文、科研基金数量的“三突破”。2008年以来我校护理学科发表、SCI论文数量每年持续上升,共计53篇。发表中文科技论文90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HO全球招标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0余项,课题经费达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余项,形成专利20余项。

3 讨论

3.1 护理学科科研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管理是对医学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现代科研管理正由以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学术管理,有必要构建多层次的科研管理组织体系。这种科学的管理框架,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科研工作进行调控、组织、协调,对科研创新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8]。护理学科作为非主干学科,要发挥科研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科研管理中,明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固有规律,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推开,从转变观念入手,以梳理研究方向作为科研管理的首要环节,以强化科研管理服务作为科研管理的主要原则,以搭建平台、加大投入作为科研管理的重要保证,以培育人才、建立梯队作为科研管理的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从而有效实现科学研究的稳步发展。

3.2 学科建设需要科研的支持和推动 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国家教育部《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重点学科应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既要能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要能完成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9]。因此,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载体,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中其他要素的发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重点学科建设为科研创新搭建了平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院科研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科研管理的“催化作用”和“桥梁作用”的重要性,做好科研管理与服务不仅能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而且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不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护理;学科;科研;管理

[1]许佳佳,商临萍,罗钟亮.护理科研管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9,23(9):2357-2359.

[2]赵镇,赵醒村,张琰,等.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创新论析[J].管理观察,2010(31):130-131.

[3]尹香翠,侯珺,梁江久.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3):204-205,213.

[4]何贤君,泮霞云,张智敏.影响医院护理科研因素调查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2,16(6):333-334.

[5]尹锐,郝飞,杨希川,等.以科研管理促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2):159-160.

[6]孙菲,储静,曾友燕.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73-74.

[7]包丽颖,安钰峰.浅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3):32-33.

[8]刘莹莹.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护理科研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87-88.

[9]“高校学科建设”课题组.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60-63.

2013-02-27 【修回日期】 2013-07-28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B903)

周玲君,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科研、研究生管理工作

顾申,E-mail:gushen@smmu.edu.cn

10.3969/j.issn.1008-9993.2013.18.028

R197.323

A

1008-9993(2013)18-0069-03

(本文编辑:沈园园)

·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课题学院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海盗学院(12)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海盗学院(7)
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