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历史教学的“布白”技巧

2013-02-19 01:29范丽敏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布白楚庄王楚国

范丽敏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集宁 012000)

“布白”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应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地留出空白,给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教学艺术。”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也可借鉴“布白”的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其思维。下面就高校历史课堂教学,谈谈几种“布白”的技巧。

一、引而不发,形成“心理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教师可精心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触即发之势,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鼎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峰火戏诸侯”创设史实情境。

这是公元前8世纪末发生在骊山峰火台的一幕。性格怪僻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导演了一场“峰火戏诸侯”的闹剧。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朝的都城镐京,烽火再举,无人来救。当犬戎退去的时候,镐京已是一片废墟,平王只得东迁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文王兴周、武王伐纣的历史已成为昨日辉煌,而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主角则要让位给各国诸侯们。随着周平王疲惫的战车匆匆驶入黄河南岸的洛阳王城,历史的一页被翻过:春秋时代开始了。与王室大军一同前行的,还有周朝的振国之宝:九鼎。它们伴随着周天子的凄凉,一同来到了洛阳。

视频播放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周王室迁都,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鼎”呢?在此“布白”之后,教师不要马上给出答案,应引而不发,让学生形成心理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当学生的思想进入积极状态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步入主题:

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早在源头处便和华夏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鼎文化的内涵及演变传承。相传,上古时代曾有“禹铸九鼎”的故事。“九鼎”代指九州。因此,鼎是王权的象征。人们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迁鼎表示迁都;窃鼎表示夺取政权;而移鼎则表示改朝换代。所以,周平王迁都,一定要带上鼎,因为,“鼎在国在,鼎亡国亡”。

讲到这里,学生会恍然大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课堂导入式“布白”,是一堂课的“序曲”。为此,教师应根据新内容的教学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或例子,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待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再引入正题。

二、故意停顿,形成“时间空白”

在处理新课或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马上指定或催促学生回答,而应该故意停顿一下,留出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默默思考,以适应其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在静思中理清思路,孕育融会贯通的种子。例如,在讲“鼎”与权力的关系时,可以插入一段“楚庄王对峙王孙满”的视频。

楚庄王:大夫,我国军力如何?

王孙满:真是兵马强壮。

楚庄王:阵势呢?

王孙满:势不可挡。

楚庄王:大夫,你久在周室,见闻广博,所以我想有件事情当面请教。听说当年大禹收尽天下铜铁,铸有九鼎,象征九州啊。这相传三代的国宝现在洛阳。不知这九鼎的轻重、大小如何啊?

王孙满:大王错了。三代相传的国宝是德而不是鼎,禹治天下有德,因此九州贡金,铸有九鼎;夏桀失德,鼎入于商;商纣失德,鼎又入于周。有德有天下,鼎虽小也重;无德失天下,鼎虽重也轻。现在周室虽衰,并未失德,鼎的轻重也是你问的吗?

视频播放完后,教师进行概括:楚庄王碰了一个大钉子,也给后世留了个话柄。人们就把这种野心勃勃的举动叫做……。在此,教师可故意停顿一下,留出一定的时间空白,让学生有一种教师语言戛然而止的感觉。在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后,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缓缓道出学生急切想知道的答案——问鼎。这种有意识的停顿,使学生被压抑的思路全面解放出来,灵感由此而生。象这样在时间上留下一块“空白”,给予学生思想以驰骋的天地,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三、虚实相生,形成“思维空白”

“虚实相生”是渗透哲学、儒家、兵法等方面的中国传统的辩证艺术,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关系。教学中的“实”指的是老师的讲解与激趣。“虚”指的是停顿与布白。辩证地看,教师在课堂的虚处,却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实”处,是其思维的过程,是信息内化、强化的阶段。“虚”与“实”结合的关键依然是教师的“导”。例如,在讲“鼎文化”的时候,教师可将最新学术前沿引入课题。

我们熟知的“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国君文丁为纪念他的母亲“戊”而制造的青铜鼎。“司母戊”是文字学家郭沫若根据鼎上的铭文为它取的名字。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司母戊鼎”的名称过时了。问题就出在这个“司”字上。

在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计软件将“司母戊鼎”的“司”字进行水平翻转。翻转之后的“司”字很像一个“后”字。学生在读出“后母戊鼎”之后,立即因困惑而产生思维空白,并引发探究兴致。此时,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对甲骨文字的特点进行讲解。

甲骨文字的字体还处于不定型阶段,表现为:字体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字势在左者可右之,字势在右者可左之,变化结果仍是此字。

由此,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述中明白了将“司”字翻转成“后”字的意思了:由于甲骨文字没有左和右的区别,所以“司”与“后”应是同一个字,只是方向相反。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司”与“后”是同一个字,那么,凭什么说铭文上的这个字一定是“后”而不是“司”呢?教师对此不做断定,而是针对“司”字与“后”字的含义进行解释。

“司”在古代是“执掌”之意,如“有司”;“后”取“皇天后土”之意,在上古时代是帝王的专称,表示“伟大”、“了不起”。大禹就被尊称为“夏后氏”。

对于为什么采用“后”而不采用“司”,教师尽管没有做正面回答,但教师传达的相关知识足以说明问题了。学生因困惑而形成的“思维空白”迎刃而解。

四、悖常质疑,形成“想象空白”

在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运用“布白”艺术,组织学生自由畅想,不受任何条件框框限制。要善于采用悖常质疑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研究兴趣,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大胆去想象,尽可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例如,再讲到“楚子问鼎”的时代背景时,教师可针对楚国国君的称号提出质疑。

楚庄王就是文献记载中的“楚子”,“子”是他的爵位。按周制,周天子被称为“王“,“王”之下,由高到低设有五个爵位:公、侯、伯、子、男。楚国的爵位位居第四。既然这样,为什么有的文献又称其为楚“王”呢?

学生马上就有了极大的兴趣。不断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王”指的是虚称,意即一国最高政治首脑。所以,“楚王”仅是对楚国国君的称呼。

学生乙:中国古代对南部边疆少数民族称“南蛮”。楚子是中原地区对楚国国君的蔑称,又歧视之嫌。

学生丙:中国古代史学家也“篡改过教科书”。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将“楚子”改写成“楚王”。

学生丁:楚国想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有僭越之嫌。

学生戊:面对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周天子也束手无策。

在学生兴奋而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可进行讲解。

这个“王”是他自封的,为此还引发过战争,但到后来,周王室也不得不默认了。因为,不只是楚国,各诸侯国都陆续地肆无忌惮地称起王来。而楚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按照《史记》的记载,楚君称王,先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在西周,尝试了一下,但是担心遭到讨伐,后来放弃了。第二次是在东周,本只想提高一下政治待遇,被王室拒绝之后,怒而称王。而此时的周王室已然无力惩罚这种僭越的行为了。

这种讲述方式,不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联想和想像能力,比单纯强调“楚国自已封王”的效果要好得多。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平时“不屑一顾”的问题,同时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想象空白”,并诱发兴奋高潮。在允许学生自由畅想和发表看法的同时,教师切忌不能出现“扼杀句”,要努力做到延时评判,禁止批评,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探究能力。

结语

在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布白”的地方有很多,教师要根据需要适当地加以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仅仅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1]周林.书法:黑白艺术中的生命哲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速家学.“布白”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3]郑雪英.浅谈布白手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4]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01).

猜你喜欢
布白楚庄王楚国
论书法的布白
宽容的楚庄王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楚庄王问鼎中原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浅析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浅析写意花鸟画的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