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3-02-17 01:31王维波刘丽萍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作者群典籍英译

王维波,刘丽萍

(1.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2.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44)

中国典籍英译属于翻译学科中的一个新的分支[1],它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典籍英译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汪榕培教授在《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序言中指出,把中国的浩瀚典籍翻译成为外语,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走向世界,这是我国翻译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责任[2]。对中国典籍英译领域的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的研究者们为此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群分布状况进行必要的统计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是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该领域作者群发文量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论文投向分布和译作研究分布进行统计与研究的结果。

一、文献计量方法与研究过程

文献计量方法是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评价目的与要求,选择评价对象的全部或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对这些文献的某些可计量标识进行统计分析或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评价结论,从而实现社会科学文献的评价功能的一种途径[3]52。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适当的定性分析;能够对评价对象作出概括而综合性的评价;较大程度克服主观人为因素,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研究过程设计:(1)评价对象的确定。本文的评价对象为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群体,即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群。(2)选取评价对象的文献。基于网络数据库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出于文献检索全面性的考虑,选择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最大跨度为1982 年初至2011 年末)和CNKI 数据库(检索时间最大跨度为1979 年至2011 年)作为数据来源,文献的类型确定为期刊文献。在使用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时,以“摘要”为检索项,把“典籍”和“英译”为检索词,共检索出文献153 篇(检索时间为2011 年7 月3 日)。在使用CNKI 数据库检索文献时,以“翻译”和“英译”为检索词,共检索出文献197篇(检索时间为2011 年7 月3 日)。然后通过文献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筛选出无关论文(包括会讯、述评、学界动态等)和两数据库检索出的重合论文,最终确定典籍英译研究论文331 篇,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238 人(不包括团体作者)。(3)计量标识的选择与统计。基于计量标识的可获得性,选择统计的计量标识如下:著者姓名、所在单位(第一单位)和地区,文献标题、关键词、摘要,文献来源和发文年度。(4)分析与评价。分析的方法是用EXCEL 套录形成数据库,删除重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作者群分布状况研究

1.作者群发文量分布

评价科学人才的客观指标应依据科学成果,而科学成果一般是通过研究论文表现出来的,因此,发表文献的数量可以作为评价科学人才的一种依据[3]。所以,研究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发文量分布可以反映该领域作者群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情况。

在使用万方数据库和CNKI 数据库检索数据时发现,在两数据库中都没有检索到2000 年以前的以典籍英译为主题的文献,该领域研究作者群陆续发文是从2000 年及以后开始的,且2000 年至2003 年4 年间发文的篇数分别为3 篇、5 篇、3篇、4 篇,对应的作者人数分别为3 人、5 人、3 人、3人,见表1。

表1 作者群每年发文量分布(2000 年初至2011 年7 月3 日)

由此可见,典籍英译这个领域开始发展是在2000 年之后,且接下来的几年里仍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由表1 可知,2004 年至2007 年的4 年里,典籍英译领域作者群有壮大趋势,人数分别达到了8 人、9 人、21 人、17人,虽然作者人数相对于其他主流学科而言仍然没有可比性,不过较之前4 年已经有较大改观。在接下来3 年的时间里,典籍英译每年的发文量分别为47 篇、70 篇、93 篇,发文量陡增。同时,作者群人数也在剧增。2008 年的作者人数是2007 年作者人数的2.4 倍,为41 人。2010 年较2008 年,作者人数又翻了一番,为80 人。由表1 可知,2011 年的前半年(截止到2011 年7月3 日)作者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008 年的作者人数,为48 人。虽然2008 年至2010 年作者群的增幅有所减缓,但是增长势头不减,所以我们预测到2013 年末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仍会继续扩大。

2.作者群地域分布

统计分析某一地区著者结构、著者发表文献及其传播利用的情况,则可对该地区的社会科学能力、水平和影响作出评价[4]。所以,研究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地域分布的宽、窄和密度应能反映出全国各地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

表2 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从表2 可以看出,经过11 年的发展,目前典籍英译研究论文遍布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28 个省、市和自治区,说明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地域分布较宽广,对全国大多数地域的学者已经颇具吸引力。同时,也看到,各个地区的发文量分布很不均衡,即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排名第一的辽宁省发文49 篇,而云南、新疆、福建和澳门地区10 多年来只发文1 篇。这就说明辽宁省有较大的作者群,而发文较少的地区作者人数较少,势单力薄。对排名靠前的地区进行研究,发现排名第一的辽宁省曾是第三届(2005 年)和第五届(2008 年)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举办地区,排名第二的江苏省曾是第二届(2004 年)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举办地区,排名第四的广东省曾是第四届(2007 年)典籍英译研讨会举办地区。进一步发现第一届(2002 年)和第六届(2010 年)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举办地区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别排名第十一和第六,排名均靠前。我们发现典籍英译研究发文量和作者人数出现增幅也是从举办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开始的,以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为转折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人数成倍增长。由此说明历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吸纳了广大学者加入到了典籍英译研究的队伍当中。从表2 看到,湖南省发文量31 篇,排名第三,进一步统计发现这31 篇论文分别是由25 位作者完成的,这说明湖南地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人员,所以我们认为在研究人员方面该地区完全有能力承办第七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

3.作者群机构分布

统计分析某一机构著者结构、著者发表文献及其传播利用的情况,则可对该机构的社会科学能力、水平和影响作出评价[4]。所以,研究典籍英译研究者的单位类型的分布可以把握研究人员的来源情况,揭示其中各类型单位研究的活跃程度、研究人员的数量和学术水平。

经统计后发现,238 位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根据典籍英译领域自身的特点,发现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高等院校的作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渊博的学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适于从事典籍英译研究。另外,经研究发现,曾是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举办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和大连大学的排名靠前,排名分别为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五位。由此可知,这几所大学的典籍英译研究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稳定的作者群,是典籍英译研究的核心机构。

4.作者群论文投向分布

社会科学论文的出版者一般是指编辑出版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部或杂志社,可根据出版者的情况来评价社会科学文献的质量和水平,而文献的质量和水平又是由研究人员和学术机构完成的,故可以根据出版者的情况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学术机构的水平和能力[4]。所以,对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统计研究,是反映该领域发展情况的又一重要指标。

《中国外语》的前主编张后尘在《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中说到,典籍英译这个专题的论文,散见于一些学术会议和某些学报,最早是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期刊上设置专栏的[2]。经过统计发现,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的论文投向情况基本符合张后尘先生的说法。238 位作者的331 篇论文分布于209 类期刊。设置专栏的《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发文最多,为13 篇。尽管该期刊为典籍英译事业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典籍英译为主题的论文的期刊分布过于零散,不利于典籍英译事业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强烈建议能够有更多的期刊能为典籍英译主题开辟专栏,或者成立典籍英译主题的专门期刊,加大力度推广典籍英译事业。

5.作者群译作研究分布

从社会科学文献的关键词、主题词等语词标识入手,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的评价[4]。在内容上,通过对作者群译作研究的统计分析,可以找出作者群研究译作的焦点与热点,宏观把握译作的研究方向,给研究者以指导作用。

经统计,331 文献中159 篇涉及译作文本的研究。关于译作文本研究中存在两个不平衡现象。第一,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研究不平衡。文学文本研究多,非文学文本研究少。在159 篇文献中,文学文本研究139 篇,所占百分比为87 %;非文学文本研究20 篇,所占百分比为13 %。显而易见,二者研究严重不平衡。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非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古汉语知识和英文功底,相关的专业知识也非常重要。而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资深作者本身就很匮乏,这种综合性和学科间人才就更少之又少。第二,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内研究分布不平衡。对139 篇文学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儒家经典的作者分布较多,共有42 篇研究儒家经典的文献,所占比例为30%,也就是说文学文本中有3/10 是关于儒家经典的研究论文。同时,研究儒家经典的文献中,又以研究《论语》的文献最多,42 篇中有26 篇是研究《论语》的文献,所占比例为62 %,超过了一半。除儒家经典外,道家经典《道德经》的研究分布也很密集,139 篇有19 篇研究《道德经》的文献,频次仅低于《论语》。研究非文学文本的20 篇文献中,有7 篇研究《黄帝内经》,4 篇研究《孙子兵法》,研究《茶经》与《续茶经》共5 篇文献,研究《中国印刷史》的文献有2 篇,其余2 篇分别是关于《难经》和《伤寒论》的。论文数目的分布明显表明非文学文本内的研究也是极为不平衡的。

自2010 年5 月起,在汪榕培教授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壮族的《麽经布洛陀》、藏族的《格萨尔》、赫哲族的“伊玛堪”和达斡尔族的“乌钦”等的研究,应该说中国的典籍英译研究在这一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2010 年5 月,在全国第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上,汪榕培教授提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主题,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及研究。之后,在汪榕培教授的指导下,由王维波教授在大连民族学院组建了“东北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团队,针对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达斡尔族史诗“乌钦”和锡伯族史诗“西迁之歌”开展研究。截止2012 年底,该研究团队已发表学术论文5 篇,其中包括《全球化视野下赫哲族伊玛堪的英语翻译》(《黑龙江社会科学》)、《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赫哲族史诗“香叟莫日根”英译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随着该团队英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将陆续公开发表,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内涵。

三、结 语

中国的典籍英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通过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的作者群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典籍英译研究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数目的作者群,连续稳定的发文作者,作者群遍布中国多个省市的研究院所等,拥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典籍英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论文投向分散,文本研究类型分布不平衡,总体关注度还需加强等。中国典籍英译事业任重而道远,国家和相关学者应该给予典籍英译研究更多的关注,促进中国的典籍英译事业蓬勃发展。

[1]姚婧.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3 -126.

[2]汪榕培,李正栓. 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G].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ⅱ.

[3]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4,427.

[4]娄策群. 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 -75.

猜你喜欢
作者群典籍英译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档案管理》论文作者群计量分析
《甲寅》周刊: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