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宗祠的建筑特色探析——以江西瑞金为例

2013-02-17 17:38■罗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宗祠客家人古村

■罗 天

作为当今世界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汉族一个分支的客家族群,不仅保留了古代汉民族的特点,而且因其独特的古老文明魅力应加大对它的保护。在客家文化中,极具客家文化内涵和“客”之底蕴的客家民居建筑,也逐渐被一些中外学者所重视。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民居建筑以圆寨、围龙屋、走马楼等为代表,事实上,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变化和不同的类型,即使是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大聚居地的江西赣南,其18个县市的客家民居和方言声调也不尽相同,在客家民居古建筑中,客家宗祠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相对完整,但远不像古代官府衙门、书院寺院,获得较多专家及民众的关注与观赏,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客家宗祠的研究成果不多。实际上,由于宗祠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礼教伦常是其根本内涵,在其设计初衷上远比民厝要重视和用心的多。

一、客家宗祠建筑特征分析

客家人是指从魏晋朝代起,由于战争、灾祸等原因,曾经三次大举迁徙到两广、江西、福建的中原人。这些人在官府登记户籍时,当时的官吏为将他们与土著居民相区别而将这些外来户称之为客家人。客家古村自然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建设客家人居住的村落。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古村落有上千座,江西就有100多座,而赣南客家宗祠不仅古村有,其他村庄也有,多的难以计数,其建筑风格颇具特色。为此,这里仅以江西瑞金密溪古村的部分宗祠加以研究。

密溪古村隶属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今位于市区西北约30公里、九堡镇东北方向12公里处,村东西分别与大柏地、冈面乡接壤,北面与宁都县交界,南临环溪水库及富田、富村两个行政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21个村民小组中有630户3 120人,其中罗姓人口就有3 100人,占总人口数的99.4%。密溪村不仅是一座具有千年文明历史的古村,还是前清著名的理学、佛学家罗台山的故乡,“台山故里”也被定为瑞金市十景之一,是江西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名村。境内除宗祠、古塔外,还有台山草堂、石牌坊(节孝坊)古牌坊及金龙仙山、凤凰仙山、仙坛脑、永昌寺四大古寺。村内古迹繁多,历经七百多年风雨,许多建筑依然完好的保存着。

以宗祠为主体的密溪古村的选址完全符合中国古建筑史所强调的“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的建筑文化理念。据传宋高宗咸淳年间,罗密峰父子路过密溪,觉得这里四面环山、藏风聚气、风景优美,3条小溪流经村内,在此闲居能得水为上,便举家迁徙于此。密溪附近左边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高5层的文峰塔,历代村民望其带来文运昌盛。

从以宗祠为主体的密溪古村的布局来看,密溪村北靠南屏山面朝东南,自西向东,立于溪前,天井与门并不平行,体现着中国古建筑一贯的布局方式的基本元素即体现“天人感应”的意图,按照好“风水”的基本要求进行布局,选择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刚柔相济的地方来开建,总体上主次分明,均衡布局,始终以正厅为中轴,祖祠为核心。而现存的密溪古村宗祠多为明清建筑,东西走向一字并列,坐北朝南,占地一万平方米,分别为罗氏大宗祠(堂名:彝伦攸叙),应文翁祠(堂名:世德堂),应宗公祠(堂名:翼堂)),石泉公祠(已倒塌,现改建为村委会),淳夫公祠,东塘公祠(堂名:致和堂),其建筑风格大体相似,只是牌匾和内部布置有少许不同。主祠堂前,有一如月型水塘中仍存有大小不一玲珑怪石成高矮粗等的十二柱石墩,原为戏台的柱座。据称戏台为纯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全靠木栓,可装可卸,历史上几毁几建,最后毁于十年动乱之中。居中的罗氏大祠堂,为村里罗家的始祖密峰公所建,分居两边的则是密峰公的兄弟和后代所建。罗氏大宗祠又称峰铎和祠,主祀密溪始祖密峰公,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8),中堂悬有一块清代阳湖派散文家,瑞金知县恽敬于嘉庆十年(1805)所题“彝论攸叙”的篆书堂匾。门前两侧立有其乡人罗大用(1723-1812)高中翰林时所立的一对石狮及三块时刻,前厅藻井天花板向前一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浮雕图案十分精美。迈过高高的门槛,走入祠堂内部,具有客家建筑主要特色之一的“天井”映入眼帘,它不同于其他民居狭长小的天井。祠堂里的天井宽而大,阳光从天而入,撒入室内,使人感觉到如天地相接别具一番景色。四周则是原木所做的柱子,柱子上的斗拱雕刻精美,处处飘逸着古韵以及木建筑别样的美,使人流连忘还。正对大门的墙上居中的则是罗家始祖罗密峰的画像,画像前则是香案,与四周的柱子简单的组成了罗氏大宗祠木质建筑的核心。

从建筑风格来看,罗氏宗祠等几座古迹,都是采用砖木结构,硬山顶,边建防火墙,上下两厅,中有天井,穿斗式古梁。而梁上随处可见精美的和有着种种吉祥含义的雕花。虽然密溪的宗祠也是祖祠居中居室两侧的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但与客家建筑最有名的围屋等不同的是,密溪的建筑是由许多民居相依环宗祠而建,并无巨大围墙将他们所包围,原因在于罗氏从外迁徙而来时,正值当时密溪土著宋王二氏衰败,其田产等均被罗氏所购,因而并无太多与当地土著的冲突。加上所处环境和福建沿海等地地理不同,无需防御倭寇的侵入。所以,这里的古祠民居采用了建筑群的形式,没有采用围屋的形式来设计。

密溪的古建筑没有采用围屋的形式,但我们依然从中可以领略到客家风情的浓郁特色,即为了邻里之间更好的互相照应及帮助,在建筑设计上每座祠堂都紧密相连,其他民居也相对靠近,过道也不过2人宽。所有建筑也都加了富有江南特色的防火墙,外形优美传神。由于村落居民生活水平和客家文化的发展,人丁兴旺,加上密溪先后出过著名的理学家罗台山以及翰林罗大用,物以人兴,后续建设的祠堂装饰也越来越精美,不仅有兽鸟浮雕,门前石狮,连柱脚上面的石雕也精美异常,也慢慢有了为体现“皇恩浩荡”的牌坊、为褒扬民女的“贞洁碑”,文人雅士聚会的“醉书乡(图书馆,民国初年倒塌),孩童学习的“卜古头学堂”(现存围墙),具有江南特色的驿道也从村中穿过,驿道旁、小溪边还建有一座座绣花楼(现存一座),还有半月形的池塘上搭建的戏台等建筑一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建筑群。

二、客家宗祠建筑的审美思考

(一)生态美

《管氏地理指蒙》称:“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其分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如兵,水如城,驻兵之地,非城不营。山如堂,水如墙,高堂之居非墙不防。山如君,水如臣,君臣都俞,风化斯淳。山如主,水如宾,宾主雍容,情味相亲。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然水不能自为浅深,气急而不凝者,实山为之也。山不能自为开拓,使堂气畅而不塞者,是又水以充之也。”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山和水相互依存,互相依附,二者合一才是最好的选址。客家建筑大多都通过风水考究,力图山、水、建筑相互融合,在自然诞生的山水上,立起人为的建筑,但又和自然互相融合为一,是为生态美。生态美的追求,无疑使客家建筑大多是山水建筑为一体,有了别样的美。密溪古村祠堂的布局和其他客家建筑一样,无疑也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布局的,它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无需春暖花开,任何时候在村口一抬眼,心情必然开朗,因为出现在你眼前的是鳞次栉比的山村、阡陌纵横、溪弯路曲的风光,加上沁人心脾的空气,你能顿悟到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和享受,会使你对“美是一种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的美学箴言有了真正的理解。

(二)对称美

古希腊毕德格拉斯美学学派将美视为“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来看待。这种追求各个部位对称、和谐统一,则是中外建筑美学思想的精华。古罗马恺撒期间的著名建筑学家维特卢威的《建筑十书》,将比例的对称作为建筑美的重要指标,认为“外观既柔美又使人愉悦,各构成部分被不错的计较而到达对称时,咱们就获患上了美”。建筑的美来自于对称,在于各个部位的和谐统一。“没有比例和对称,任何建筑都不可能有正规的预设”。对称美一直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学。如名扬内外的北京紫禁城,便是严格采用了对称美,所有核心建筑都在中轴之上,午门内所有建筑都是严格对称的。从三大殿到三宫都是在中轴线,甚至里面的蟠龙宝座也都是立于中轴线之上的。而对称美一直都是客家建筑所追求的,如福建的围屋,江南的客家建筑群,大多都是采用轴对称来布局的。对称美的采用,不仅使建筑有了美学基础,更是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瑞金密溪的祠堂一字排开,是古村的轴心,其他民居由东往西众星拱月散似的展开,其形制按照“点线围合”和其他客家民居一样,隐含着“礼乐相济”儒家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祠堂内的柱体、顶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木雕组合、门叶,还有门口的石墩、石雕等都表现出对称的形态,寓意着中庸、严谨、含蓄、平衡的美学追求,反映了团结和谐和安居乐业的客家精神。

(三)文化美

由于客家人从中原迁来时,将北方已很完善的风水学带进南方,而南方的古越族古时一直是在楚国的“楚人信巫”的氛围中影响发展的,所以,南方的巫文化也很有根基。客家人南迁后将原来根深蒂固的中原的风水相术与当地“天人相合”的巫术融合发展,独特的客家建筑理念就是在这样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慢慢形成的。从客家古建筑可以看出,其不仅有着坐北朝南,观龙气而建,以圆无角辟邪而建的风水特征,同时还有着前面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巫术元素。而这些巫术与风水学融合在建筑上的体现,不仅有着独特庞大复杂的外形,同时隐含着许多神秘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现实和思维。如客家建筑前的池塘、天井等的建设意图是人和自然可以互相交流,混同一体,从自然出发又回到自然,和谐共生;建筑选材基本上都是以具有含蓄、深沉天然之美的木材为主,将自然之物形成以建筑,在建筑中镶嵌着自然,体现着建筑就是天地的一个部分的心理追求;以方形为主的建筑构件和木刻木雕上的各种图形都有寓涵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的美好含义。祠的本意是春天祭祖,因而客家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其上厅的神案都会摆放祖先的牌位,它和顶棚上的匾额、木雕、彩绘等组合一起,形成了庄重、高雅、肃穆的格调并蕴含着一种密码,那就是敬念祖先颂扬祖先的崇祖文化。如瑞金密溪居民所述,他们的先民自中原南迁,几度辗转,历尽千辛万苦到江西宁都后,最终迁到瑞金九堡凤凰山下开基,后命名密溪,适新土而安居乐业,代代不忘本源,重视传统不忘祖先,将报本崇先、崇文重教、重农恋土、善思求变、团结友爱、务实事功的理念和良知作为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客家人将这些精神意识融入各种建筑物之中并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客家建筑充满魅力,不仅其外形优美,使人视觉感官愉悦,而且更能使人去追踪那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

三、关于客家建筑的几点思考

(一)客家建筑的宣传

文化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灵魂和名片,而建筑往往又是某种文化的载体或象征。现在对客家文化、客家建筑等熟悉的人还不多,很多年轻人对客家一无所知,还以为客家是少数民族。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客家之乡”的特征并不明显,具有鲜明客家文化特色的城乡并不多见,原因之一是客家建筑的特色没有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中。太现代、“太洋气”的建筑物多了,客家的特色就少了,城市的个性也就难以体现了。为此,对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多些宣传,引导城乡规划设计者在创新中更多地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媒介,引导人们关注客家建筑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建筑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让这些文化泯灭于历史的进程中,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客家建筑的研究

千百年来,历代客家人在建筑设计上,融入了心理、生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力图使建筑物发挥出实用、人世、理智和历史优势,其凸显防御性、整体性、宗法性和整体性功能特征的建筑外表和崇祖敬祖、耕读传家、礼乐相济、勤勉进取的圣儒文化内涵的和谐结合,以其独特的建筑方式、独特的建筑文化、独特的建筑背景使客家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在中国数千年的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但因学术界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时间不长,客家建筑的研究自然不可能太深入,研究成果也不会很丰硕。因此,客家人聚集地的政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国家、省社会科学、文化旅游、科技等主管部门,为客家建筑文化研究的政策扶持、项目立项和物质资助多些倾斜,对大学科研机构开展的相关研究给以鼓励和方方面面的支持,使之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一门学科。

(三)客家建筑的保护

客家古建筑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重要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毁坏一处即少了一份宝贵的财富。经过笔者对一些地方建筑的考察,发现客家古建筑大多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塌的塌,损的损。原因大抵有:一是维修资金不足。现在很多客家古建筑,并不全是围屋,一般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顾名思义,在这个群之下,有不少是有一定年代的老建筑。要维护好这么多的古建筑,无疑是一种很重的经济负担。二是村民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有不少专家都呼吁保护老建筑,但很多村民却缺乏这种意识,他们并不觉得这些在专家眼里是宝贝的老房子有什么价值,他们很多都想拆了再换上现代的建筑。三是法规保护机制不健全。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还未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很多村民不知晓,保护机制的不健全,客家古建筑基本上是想拆就拆,想卖就卖。现在一些商人整栋整座古民居买下后异地重建,如好的有价值的卖掉后被拆,留下没太大意义的任其自生自灭,长期下去作为客家文化承载体都消失了或不能成“群”了,客家文化还能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吗?从目前的对客家建筑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发中保护。现在许多客家建筑还处于任其衰败的状态,因地制宜打造人文景观的“古色旅游”是现实的选择,这既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又可为保护客家建筑积累部分资金,但要避免开发过度,不因商业气息太浓重而毁坏了历史底蕴。此外,对客家建筑的保护还要上升到制度层面。地方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客家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将客家建筑这种古村落的保护列入法规保护条约里,这样可以确保客家建筑的法律地位;也可引导乡村制定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鼓励保护行为,惩罚破坏举止,尽力避免那些有着丰富底蕴与历史鉴证的客家建筑被拆毁。

猜你喜欢
宗祠客家人古村
《古村小巷》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古村——大芦
慷慨宗祠祭先贤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