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美术系,广东 韶关 512005)
现代美术设计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自从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启美术设计之门之后,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催动下,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我国近代史以来,工业与科技落后于西方,美术设计虽然近代已经引进了国门,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后半叶,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下,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推动了我国美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在设计日益繁荣的大潮中,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在语意和形式表现上,受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功能主义的观念、构成主义的风格,点、线、面的几何构成方法,简洁抽象的表现形式,成为设计主流。[1]国门的打开,与国际接轨及达到国际水平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这种理念引导着设计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国外的艺术营养而迅速发展起来,但也却使某些作品的创意走进了一个误区,似乎国际水平就是国外设计创意的照搬仿造,而本土的传统文化似乎变成了设计的一种束缚或障碍。在这种理念看来,现代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一个为今,一个为古;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本土的,似乎不那么和谐共生,这确实是设计观念的一种迷失。事实上美术设计界有见地的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的借鉴启迪下,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可见理清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关系,对于美术设计的繁荣是很重要的。
在如何对待传统方面,在西方的美术设计界也曾出现过争议,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例。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荷兰,形成于德国,主要设计理念是排除传统,摒弃一切繁琐装饰性,从而追求基本几何结构造型,于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与70年代的欧美主流派艺术家的设计作品中,很少找到传统图形的特征。在现代主义简洁抽象的艺术风格引领潮流几十年之后,人们开始感觉到这种作品缺少了些什么,为了补救这种缺少,后现代主义开始从传统中探讨新的思路与方法,寻找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契合,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使传统与设计结合起来。在后现代主义的倡导下,一股复兴传统之风,向世界各地扩散,出现了借鉴传统的大量优秀作品。可见如何对待传统问题,并不仅仅是如今我们的艺术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世界美术设计界普遍面对或曾经面对过的问题。
何谓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前人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具有5 000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大量的璀璨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创新、沉积,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民俗、心理等深层的文化之中。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符号,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了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消亡也就为期不远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里的认同感是深层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冲击都很难将它的影响彻底抹去。比如:传统图案中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成祥、莲(连)年有鱼(余)等,蕴藏着深层的人文精神,表征着深刻的民俗意蕴,已在民族文化延续中传承、延伸了千百年。这些文化在文革时期曾被作为“四旧”惨遭摧残,但动乱结束之后,又很快恢复了起来,并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这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容易被人为地斩杀,其原因是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在老百姓心中已深深扎下根。众所周知,任何文化的创新,必须依据已有的文化基石,脱离基础在空地上企图构建文化大厦是不可能的。现代美术设计的文化环境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有很大不同,它脱离了农耕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并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技术平台,一方面创造着商品,另一方面也同时创造着文化。[2]设计作品价值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产品的功能上双重性层:其一是满足民众的物品的生活或生产工具性使用需求,这是低层次的需求,也是在美术设计的创作中最容易做到的;其二是满足民众的文化欣赏需求,这是对设计作品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创作出高品位的艺术特质,才能满足民众的这一需求。我们知道人们的文化享受受到主体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伦理观念的制约,而这些观念又都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以作为能满足人们的文化享受的美术设计作品,怎么能够脱离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延伸去生存、发展呢?
事实上,美术设计的著名作品相当多的是在传统的启发借鉴下创造出来的,它既是现代的又是传承传统的。设计界设计出了许多古为今用的优秀设计范例,这些作品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得完美无缺,充分显示出只有把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中国人自己的设计风格与特色。例如:中国联通的图标设计,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含义。中国联通的司标还有二个明显的上下相连的“心”,“沟通从心开始”是它的经营理念,它一览无遗地展示着联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联通公司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心。总之,这是不愧为现代设计与系统文化珠联璧合的范例。又如:中国银行的标志由结了红绳的古钱币构成,“红绳”又构成了“中”字,极为简练,寓意深刻。鲜明地体现出行业特征,表达了“中国银行”的含义。既包含了民族精神,又富有现代气息。
之所以在美术设计中有排斥传统文化的倾向,或许与对“世界水平”、“国际接轨”的一种误解有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希望得到国际的价值认同,这是经济一体化的合理需求,也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同一国际生存空间中的文化产业也不会例外,也会考虑如何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文化产品与经济产品却是两回事,经济产品的技术标准是可以国际统一的,但文化产品却会随着接受主体的不同而变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为某一部分人所喜欢的东西可能为另一部分人所不喜欢。如果把设计作品的世界水平误认为迎合西方艺术的价值标准,在创作中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的东西,自然就会排斥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显然也不会创作出为大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可能与对工艺美术作品制作方法的误解有关。工艺美术是文化与手工业结合的产物,作品是手工制作的,限制了作品制作效果的精美与大批量生产,其制作技术自然会被现代科学技术所代替。当下电子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美术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作品成为文字与动画、音响等形态的综合,使广告招贴、书籍装帧、包装装潢,环境艺术等方面的制作都可以达到手工制作所不能达到的精美、气派、豪华的效果。但是,制作方法只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工具,由对传统作品制作方法的否定推导出对作品文化内涵的否定是没有道理的。
在我们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之后,应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创新的帮助呢?
第一, 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对美术设计创作的启迪与借鉴。面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试图用了了数语把传统文化的概貌描述出来,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道、佛文化,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每个中国人几乎都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李立新先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艺术思想归纳为六类,这就是:华采之饰——孔子的“明道”的选物思想;非乐节用——墨子的反装饰的造物思想;大智若拙——老子的纯朴造物的思想;反朴归真——庄子自然生态的造物思想;物以致用——韩非的功利造物思想;侈靡消费——管仲的经济管理的造物思想。[3](P8,P61-65)李先生的概括是否精确,本文不作讨论。但是,可以看出,先秦诸子的文化思想特点是虽然表述简约,但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至今对艺术创作仍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例如,孔子所主张的以饰“明道”,就包含了艺术为了“明道”的思想,既然要“明道”,就要表达生活,就要深入生活。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在今天看来,与美术设计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市场需求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致的。又如老子的“大智若拙”、庄子的“返璞归真”等,这些前人的真知灼见,不仅是给人启迪与思考的艺术理念,也是千百年来的创作方法。
当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的艺术思想,不仅仅包含在思想家的思维成果之中,也包含在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这些草根文化中蕴涵的艺术思想,至今还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例如,常见的祈求幸福、祝愿吉祥的传统图形,“福禄寿喜”——以蝙蝠、鹿、仙鹤(或松、桃)、喜鹊为象征的作品,“招财进宝”——以赵公元帅、善财童子为象征的作品,连(莲)年有余(鱼)、五子登科等,都是以物寄情,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这些艺术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文化的土壤,借鉴这些艺术思想就会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有商品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两重属性。设计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艺术表达,而是通过艺术的创作成为人们的生活应用品,从而进入市场实现它的商品价值。人们购买一般商品的目的在于应用某个方面的使用功能,而购买设计作品的目的却在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可见设计作品是通过审美价值表现商品价值的,审美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基础与条件。
审美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它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有着深层的联系。同一件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可以能得到完全截然不同的评价,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对其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是一个以儒、道、佛为主流的整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宫廷美学、士大夫美学,还是民间美学、市民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还是佛家美学,都是在中国大地上同源而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而形成一个民族美学的整体。”[4]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人们的审美价值体系中有着如此重要地位,所以,如果我们要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就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美学影响。例如,常见的岁寒三友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是由传统审美价值的积淀而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论语·子罕》)以岁寒松柏喻人格精神,以后由引申出“松、竹、梅” 岁寒三友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以物寄情,表达了对坚贞如盘、情操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称赞与肯定,其审美价值延续至今,此类作品仍为人们所喜爱。又如,以道家文化为背景的“五福捧寿”、“群仙祝寿”、“松鹤长寿”,表达了人们期望幸福、珍惜生命、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此类审美价值观念在民间源远流长。这些都说明,如果将传统审美价值观念融入设计作品之中,就会激发人民群众审美兴趣,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就提高了作品的市场价值。
第二, 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为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种类丰富,作品无以计数,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形形色色丰富多样的素材。传统工艺美术大体上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等若干类型,若再向下一个层次划分,包含的种类就会更为丰富多彩。例如,就传统图形来看,就有绘画、刺绣、版画、石刻、图案、彩绘、雕漆、镶嵌等。就图案内容而言,有吉祥图案、汉字图案、仕女图案、花边图案、花卉图案、生肖图案、瑞兽图案等。这些丰富的作品,都可以为美术设计所吸收,成为组合创新的素材。例如,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图形的设计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核心图形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传统的凤纹图案设计出来的。众所周知,凤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为百鸟之王,在五行学说中为火,所以凤凰被理解为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被设计成为仪态万方、气宇轩昂吉祥图案。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所以又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火炬接力图形的设计将传统图案的祥云纹与凤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以现代设计手法表达出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刚柔相济、含蓄优雅、超凡脱俗的境界。火炬接力图形向世界宣示,2008的奥运是有凤来仪,祥云缭绕,火之凤将祥瑞和平的希望传达到全球各地。
第三,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促进美术设计方法的革新。作为美术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硬”的方法与“软”的方法。“硬”的方法主要指进行创作时用的实物工具,如笔、颜色、电脑、打印机等。“软”的方法可以指创作的理念、思维方法等。作品设计主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在作品或其他事物的冲击启发下,产生灵感,创作出作品来。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方法,可以启迪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创作,成为一种创作思路。例如,传统艺术的创造讲究“神韵”,创作方法对现代美术设计就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传神写照、已在阿堵中。”(顾垲之《世说新语·巧艺》)“传神写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形写神”,以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出“神韵”,国画创作中的大写意方法,就是这种创作方法的巧妙运用,这种创作方法现代设计简约方法极为相似。传统艺术创作讲究“形”、“意”、“神”,其创作的思维路径归纳为:“形”的衍生、“意”的延伸、“神”的承传——三个类别方法。[5]“形”的衍生方法是指在艺术演变的历程中,有一些恒常的主题的造型方式,随着历史与地域变迁而不断得到创新。例如凤纹、云纹、鱼纹、涡纹等,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有表现形式,后人的创作是对前人图形的一种演变,在演变中实现创新。“意”的延伸方法是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依据图形的蕴藏着深层的人文象征意义反复描摹、演变、创新,创作出新的作品。例如,鸟纹阳鸟——朱雀——凤鸟的历史演变,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图形符号所表达的吉祥象征意义。“神”的承传方法也就是“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另外,“以形写意”、“形神兼备”也是现代美术设计中可借鉴的重要方法。当然,也应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洋洋大观,其中也有的过于繁杂,与现代设计要求相差甚远,虽然如此,将这类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造,也可以成为美术设计的方法。
总之,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的真谛就在于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是无限超越自我独创式的表达。这就需要通过对设计内容,版式等设计元素的重新组合,在演变中寻找个性,创造出设计风格。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可以参考借鉴的无限丰富的理念、方法、元素,促使艺术家再造出独树一帜、灿烂辉煌新的作品。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照搬,而是要推陈出新,抵制腐朽文化,把传统设计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巧妙结合,打造出现代设计艺术的新主流。这就需要,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复古主义,避免把对传统文化传承、延伸变成对传统的拷贝。
参考文献:
[1]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装饰,2009,(5).
[2]王晓琳,张艳.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4,(5).
[3]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郭道荣.论中国道家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J].美术大观,2007,(4):36.
[5]彭梅.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EB/OL].(2001-12-18)[2012-08-05].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1-12/100863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