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体系分析

2013-02-17 12:43李福春
关键词:重点学科分类管理山东省

李福春

(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学科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的综合竞争力的最终落脚点。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不仅是学术和认识问题,更是关乎高等教育全局的政策性很强的实践问题。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已分化为学科类和专业类,并建立了由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构成的高等学校体系。结合山东省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走势,我们可以从目的、原则、标准、实施四个方面来认识和分析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体系。

一、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目的

不同主体,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目的可能理解有所不同,但都不可否认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地域的教育发展基本呈正相关态势,如上海市、江苏省等。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与上述地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山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上述地域存在着差距。

为发挥省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政策导向功能,早在2005年9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就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5]133号)》中强调指出:“我省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发展与全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科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相比,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机制有待建立,不同学科的人才供求不平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状况同时存在,人才需求规划预测滞后等。”这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作出了前瞻性的策划,是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的政策依据。

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催生出新的学科专业,山东省据此来调整学科专业。2009年4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建立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共建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根据企业需要新设置50-100个相关的工科专业,在企业建立1 000个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完善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推进大学教授进企业挂职、企业人才进大学深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流动机遇,加强国际高水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海外人才和外资企业分流人才带项目到我省创业。大力推进‘泰山学者’、‘创新团队’建设,不断壮大高层次企业技术创新队伍。”

二、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原则

原则指的是“指导人们按照事物活动的规律去进行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方针或准则”。“原则是规律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原则将规律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规律具体化,使得实践行动有了指导依据。”[1](P106)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原则应包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适应学科发展逻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立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学科领域。在地方高校遴选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并从中遴选强化建设100个特色重点学科,产生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上述原则已成为山东省各职能部门的共识,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予以体现。2011年2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联合印发的《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主动适应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彰显办学特色,以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重点倾斜空白学科、应用学科以及需求量大的学科领域,严格控制低需求、重复性学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点建设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领域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培育一批地方品牌特色重点学科,力争一批特色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产生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在地方高等学校中遴选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从中遴选强化建设100个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9月22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公布的《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鲁教高字[2011]9号)》提出:“‘十二·五’期间,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体现特色;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遴选建设750个特色专业,通过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引导和带动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上述文件中的这些表述明确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原则。

三、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标准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应有科学的标准,这基本已达成共识。如何体现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标准,对一个区域内高等学校学科发展尤为重要。区域与区域之间有着发展共性,但真正能促进区域发展的是找准区域发展的独特性。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标准的制定是立足于共性的对特性的把握的过程。《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5]133号)》指出:“高等学校要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意识,根据所在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需求和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和避免低水平、低效益的学科专业重复。拓展学科专业空间,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填补专业空白点;鼓励学校试办专业目录外的社会急需专业;对于一些需求量较小的特殊专业,鼓励学校间分工协作,整合资源,联合培养。对部分水平不高、就业率低下的学科专业点实行‘关、停、并、转’。”2007年7月17日,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度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类高等学校已经连续四年不招生的专业应予撤销。该通知不仅明确规定了已有专业的退出标准,而且对增设的专业标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控制年度专业增设数量。新建本科院校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原则上不超过6个,举办本科教育未满三年(含三年)的本科院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5个,且不得增设《目录》外专业。其他本科院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对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不足60人的高等学校,在申请新增专业时,每增加一个新专业,应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

从1980年开始,山东省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调整要服从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山东省委提出的要把山东省建成农业、能源、建筑材料、化工、工业消费品和外贸六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山东省高校学科调整坚持了积极改革老专业、增设背后专业、培养急需人才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指导方针,1984年山东省高校增设了农业、财经、政法、轻工、食品、建筑、外贸、管理等47个短线专业。[2](P333)到1998年,高校经济管理、外经、外贸、政法等专业的在校生由1985年的8%上升到12.7%。[2](P336)根据1988 年3 月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充实整顿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从1988年开始,对全省高校进行了为期3年的充实整顿工作。为优化专业结构,采取控制新上专业、限制长线专业的措施。“八五”期间,山东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种类增加了20多种,全省专业种类超过280个。2008年5月,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对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的2008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进行了审核。经审核,山东大学等33个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的165个本科专业,其专业水平与2008年首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等,均达到了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要求,同意将上述165个本科专业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008年增列的165个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涉及学士学位12个学科门类中的11个学科门类,其中哲学1个点,经济学7个点,法学8个点,教育学8个点,文学23个点,历史学1个点,理学32个点,工学50个点,农学3个点,医学5个点,管理学27个点。

对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面向学科专业的支持激励机制,克服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和应用学科倾斜。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建立特色重点学科退出机制。”可见,“标准”是高等学校分类管理题中应有之义,学科标准在这一层面的体现不断加强是大势所趋。

四、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既要体现出教育性,又要体现出政策性。教育政策体现教育性要求尊重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育政策的政策性要求尊重政策的执行逻辑。“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术语;它是一个使用中的概念,理解政策意味着理解实践者利用政策去构建行动的方式。”[3](P27)政策的实施应从政策制定开始,就充分考虑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况、方式、方法,尤其要考虑文化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尽可能消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来保证实施效果。高等学校学科专业需要政策的导向。政策通常可分为指令性政策与引导性政策两种类型。指令性政策通过令行禁止,效率较高,但灵活性欠缺。与指令性政策相比,引导性政策不强求划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有兼顾这两种类型的政策,取长补短,才能最大发挥政策的作用。学科发展不仅有外部逻辑,也有其自己的内部逻辑。因此,政府在制定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政策时,应给高校留出较大自由空间,使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达到平衡。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进行导向性宏观调控才能既发挥政府职能,又能有效保障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主动性。

山东高校学科分布在政策上应充分考虑向省属高校倾斜。这不是地方本位主义,而是出于地方的真实需要。在山东省高等学校中,“211高校”“985高校”重点学科数遥遥领先。截至2005年底,山东高校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重点学科156个(其中61个学科在“十五”期间进行了强化建设)。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全部属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的规模、层次、专业等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建立主要成员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优秀专家等组成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制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指南、拟定专业设置标准、开展专业评估。2011年,《山东省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公布。这是山东省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这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也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山东省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指出,目前山东省共有本科院校57所。其中,大学19所,本科专业数校均60个左右;学院26所,本科专业数校均近30个;独立学院12所,本科专业数校均16个。这次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全面收集山东省各高校2011年度招生专业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年版),以及11大学科门类下的71个专业类为依据,将全省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按照66个专业类进行专业类的综合评价。

2011年9月22日,山东省教育厅与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鲁教高字[2011]9号)》。指出:山东省将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整体水平,“十二五”期间,将遴选建设750个特色专业,并制定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特色专业建设须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特别是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单位人员参与课程研究、设计与开发,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公布了山东省高校新增或调整115个本科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这次调整或新设专业涉及工学学科的43个,数量最多;其次是文学,共有23个。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新增调一批“蓝色学科”,如烟台大学的环保设备工程、青岛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鲁东大学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将出现可喜的变化。

五、优化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的若干建议

综上,展望未来,对于优化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学科政策体系,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要求管理者准确把握学科的紧迫需要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的紧迫需要,把大学和高教系统的下层结构变成一个独特的、具有分裂的职业化、甚至类似行会安排的特点的工作层次,要求管理者能够感到科目和它们的支持群体之间的细微区别。学科的紧迫需要,也要求抛弃学生正式学习管理艺术时所学会的有关‘管理’的大部分内容。”[4](P285)这就要求管理者应重新审视学科政策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价值定位,为高等教育发展把好脉。

其次,政策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适时调整。社会学奠基人埃米尔·涂尔干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在实施了一段时期以后,没有不退化变质的,这不仅因为它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发生改变,从而使自己顽固不化,而且也因为它只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这样一来,它已经再也没有能力胜任自己的职责了,因此,我们应该试图在根本上改造它,而不是在整个历史中去否认它,破坏它。”[5](P285)1992年英国终结了“双重制政策”,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予以充分肯定:“这种合并将对根据在学生、教师、专业和科研经费方面竞争的成绩在院校之间和院校内部进行分化的政策取代大学的‘金本位’政策。这将更像美国的制度,可以把院校分类,但是分类的界限常常十分模糊。”[6](P106)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也应在继承中改造发展。但不能盲目,而应在科学调查论证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进行政策的修订或调整。

再次,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制订应具有前瞻性,与可以预见的时代发展大势合拍。早在1865年,美国教育家福契(H·A·Foechek)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logy)。”①转引自杨金土《“入世”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教育的类型结构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2期。从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的确已经分化为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工程技术类等类型。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学科政策制订也应顺势而为。这需要结合时代大势,科学定位好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通过政策予以明确体现。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衣芳.山东改革发展30年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科尔巴奇.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分类管理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瑞典式”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分类管理 综合施策 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对西部医学院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考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