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

2013-02-15 07:12郑红伟祁佩红薛鹏陈勇
放射学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溶骨性骨膜肉芽肿

郑红伟,祁佩红,薛鹏,陈勇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一种属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的肿瘤样病变,约占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的60%,约占骨肿瘤样病变的1%[1]。骨EG 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表现,特征性差。现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骨EG 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2011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5 例骨EG 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1~57岁,平均11.76岁。病程为16天~7年不等。主要临床表现:局部轻度疼痛、压痛、软组织轻度肿胀或肿块、患肢运动功能障碍等。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发热。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13例,白细胞轻度增高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7例。

25例患者中,行X 线平片检查13例,行CT平扫6例,MRI平扫13例及增强11例,同时行MRI及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CT机。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 或3.0T 超导MR 扫描仪。扫描参数:FSE T2WI(TR 2800ms,TE 105ms);SE T1WI(TR 400ms,TE 20ms);STIR(TR 8000ms,TE 204ms,TI 180ms);MRI增强扫描采用SE T1WI,行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ml/kg体重。

结 果

25例骨EG 共27处病灶,23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其中1例锁骨及颅骨病灶,1例肩胛骨及颅骨病灶。X 线及CT检查病灶均无死骨及钙化,根据发病部位不同,EG 的具体影像学表现如下:

骨EG 中,发生在颅骨11例,其中顶骨5例,额、枕及颞骨各2例。1例X 线及6例CT表现:病灶直径1.0~3.2cm,均呈类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呈穿透性骨质破坏,1 例未突破内板,边界清楚而不光整,无边缘硬化及骨膜反应(图1a),X 线见“双边征”;CT上5例呈稍高密度结节(图1b)并伴1例临近头皮组织肿胀增厚,1例呈略低密度结节。4例MRI表现:表现为穿透性骨质破坏区形态不规则结节灶,3例呈稍长T1、T2信号,其中1例内伴稍短T1、T2信号,另1例呈等T1稍长T2信号,内见坏死信号(图2a、b);3例伴临近骨髓水肿,3例伴皮下软组织梭形增厚;3例增强示2例不均匀轻度强化并伴1例临近硬脑膜增厚强化、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图2c)。

发生在脊椎2例(颈椎、胸椎各1例),X 线均表现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椎体变薄、变短,1例变薄呈楔形,均无硬化及椎间隙狭窄,且1例伴局部梭形软组织肿块;颈椎MRI表现为椎体变薄伴前后径增宽,呈稍长T1、T2信号,压迫脊髓,椎间盘无异常,增强后中度欠均匀强化。

发生在锁骨2例,1例X 线表现为左侧锁骨中外2/3骨质多发囊状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无硬化及骨膜反应。1例X 线表现为右侧锁骨中段溶骨性骨质破坏,可见不完整硬化环及层状骨膜增生;MRI表现为锁骨中段稍长T1、T2信号结节,边缘伴短T2信号,皮质中断,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

发生在肩胛骨1例。CT表现为左侧肩胛骨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等密度肿块形成,无边缘硬化及骨膜反应,边界尚清(图3)。

发生在骨盆2例,MRI均表现为左侧耻骨上支稍长T1、T2信号肿块,皮质中断,边缘均伴不完整环状短T2信号,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增强后分别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图4);1例X 线表现为耻骨上支局限性溶骨性破坏,皮质中断,无边缘硬化。

发生在长骨9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股骨6例,其中股骨颈3例、骨端1例、上段1例、中段1例,尺骨、肱骨及胫骨中段各1例。9例X 线均表现为长骨内类圆形或囊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图5d),其中1例呈多囊状骨质破坏;边缘清晰8 例,2 例伴边缘轻度硬化;2例骨皮质中断;3例伴骨皮质膨胀性改变;5例伴层状骨膜反应;2例伴软组织肿胀。5例MRI表现为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稍长T1、T2信号结节,可分叶,对应骨皮质变薄或中断,STIR 序列均伴骨髓及周围软组织水,骨髓水肿累及范围甚至超过其骨干长度的3/4(图5a、b);4例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坏死,其中2 例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图5c)。

讨 论

1.临床特征

骨EG 是一种属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的肿瘤样病变,其病因不明,与勒雪病、韩-雪-柯病均属LCH,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因其常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得此名[2-3],是LCH 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临床症状轻及自限自愈的修复过程和多发病变的此起彼伏特点,现多认为是一种原发免疫缺陷性疾病[4-5]。

图4 左侧耻骨嗜酸性肉芽肿。a)T1WI示左侧耻骨溶骨性破坏,骨皮质中断,见稍长T1 信号结节(箭);b)T2WI示左侧耻骨破坏区稍长T2 信号结节(箭),周围骨质水肿及软组织肿胀;c)增强扫描示结节明显不均匀强化(箭)。 图5 右侧肱骨嗜酸性肉芽肿。a)T1WI示右侧肱骨中段类圆形稍长T1 信号结节(箭),局部皮质破坏变薄,似中断;b)T2WI示结节呈稍长T2 信号(箭),周伴骨髓水肿及软组织肿胀;c)增强扫描示结节明显不均匀强化(箭),边缘呈环形,周围水肿骨髓及肿胀软组织均强化;d)X 线平片示肱骨中段类圆形骨质破坏(箭),边缘无硬化,周围骨膜层状增生。

本病好发于20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嗜酸性肉芽肿少见,85%为单发,多发病变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3-5]。本组中男女比例2.57∶1,平均年龄11.76岁,其中5岁以下11例(44%)、10岁以下15例(60%)、20岁以下21例(84%),23例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均与文献报道相符。临床表现多轻微,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压痛、肌肉痉挛及活动受限、形成软组织肿块或肿胀,全身症状较少或轻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但分类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可增快。

2.影像学特点

骨EG 可发生于骨骼的任何部位,常见于颅骨、脊椎、长骨和骨盆等,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程的组织学表现有所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不同。组织病理学上EG分为四期[2]:①网状内皮系统的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增生;②肉芽肿期上述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③组织细胞变成泡沫细胞,所有细胞成分均减少;④病变纤维化,胶原纤维增加,细胞成分进一步减少。因此,早期或活动期肉芽肿表现为骨内溶骨性破坏,可有膨胀性及软组织肿胀;在病变修复时周边可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增生或骨膜反应。颅骨是EG 最容易累及的部位,以顶骨多见[3,5-6],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多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X 线可见“双边征”,也可伴“纽扣”样或斑点状死骨[4-5];病变从板障向内外板累及,可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可跨越颅缝生长,CT上肿块多呈稍高密度(与肌肉组织对比),在显示死骨方面明显优于X线片[5],MRI上肿块多呈稍长或等T1、稍长T2信号,可见坏死[3,6],边界多清晰,但常伴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明显水肿,且增强后可见强化,本组长骨、锁骨及耻骨病灶均伴上述征象,较具特征性,与多数文献报道不一致。分析病理,病灶边界多清晰,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多为炎性改变,可能和病变分泌一些炎症因子有关,并不是直接浸润,且相对病灶本身范围较广,这反映了其肉芽肿伴周围组织炎性水肿的病理特征,可以与恶性骨肿瘤周围组织侵犯相鉴别。脊椎EG 依次易好累及胸、腰和颈椎,以单发居多,椎间盘一般无破坏,椎间隙多保持正常,常为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可轻度膨胀或边缘硬化,破坏广泛者可使椎体塌陷,可累及椎弓根,也可伴椎旁软组织肿胀,晚期,椎体高度压缩变扁呈致密的盘状改变,呈“钱币征”,即扁平椎,且椎体径线多增大,可伴脊柱后突畸形[3,7-8]。长骨EG 以股骨、肱骨和胫骨常见,好发于骨干和干骺端,很少累及骨骺,呈斑片状或囊状溶骨性破坏,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甚至引起骨皮质内缘外膨,或穿破骨皮质形成肿块,多伴薄层状或葱皮样骨膜反应,且大多超过破坏范围[9-10];也可沿纵轴扩展,范围较广泛[5,10];修复期病灶边缘清楚,可见硬化边。少数病例表现为较广泛的虫噬状溶骨性破坏,易误诊为骨髓炎或尤文肉瘤[11]。MRI较X线、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大小及周围骨髓、软组织水肿,病灶多呈稍长T1、T2信号,而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范围多广泛,骨髓水肿累及范围甚至超过其骨干长度的3/4。扁平骨及不规则骨如骨盆、肩胛骨、肋骨、锁骨及上颌骨的EG,多呈单房或多房溶骨性破坏,多与其他骨骼并发,边缘清楚,可有边缘硬化、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骨盆及肩胛骨破坏似颅骨,局部肿块形成,但骨盆病灶周围尤其是上缘多伴反应硬化[3,5];肋骨EG 易形成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增生[4-5,9];锁骨EG 也易形成软组织肿块,且多伴膨胀性改变及骨膜反应,边缘可硬化[5,13-14];上颌骨EG 常出现“悬浮齿”征;同样,MRI能特征性反映病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本组2例骨盆及2例锁骨周围均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文献报道增强后EG 病灶可轻度至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这是由于组织病理学上4期的成分不同造成的[6-10];本组11例MRI增强示2例轻度、4例中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

3.鉴别诊断

由于发病部位和病程不同,骨EG 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鉴别诊断较困难。结合本组病例,长骨EG 主要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及骨髓炎相鉴别:尤文瘤一般病变范围广泛,边界欠清,多呈虫蚀样骨质破坏及葱皮样骨膜反应,可见放射状骨针,而溶骨性骨肉瘤多伴Codman三角,且两者肿块内可见瘤骨、钙化或骨针,但MRI上很少引起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有水肿时范围也相对较小、较轻,增强一般不强化;临床上骨EG 症状一般轻微,仅有局部轻度疼痛,也无尤文氏肉瘤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慢性骨髓炎一般有急性炎症病史,增生硬化明显、骨干变形;急性骨髓炎一般软组织明显肿胀及伴典型的红肿热痛等炎症病史。脊柱EG 主要与结核鉴别:两者均可有椎体骨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胀,但结核多伴椎间盘破坏及椎旁冷脓肿形成,增强后椎体及椎旁脓肿常呈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

总之,骨EG 的影像学表现虽存在多样性,但其X线、CT及MRI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MRI反映了其肉芽肿伴周围组织炎性水肿的病理特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上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进展缓慢多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血沉增快等生化指标异常,首先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但本病最终的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

[1]David R,Oria RA,Kumar R,et al.Radiologic features of 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J].AJR,1989,153(8):1021-1024.

[2]Young KJ,George S.Unifocal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presenting as an aggressive bone lesion[J].J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 Ther,2005,28(4):274-277.

[3]Kiloborn TN,The J,Goodman TR.Paediatric manifestation of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J].Clin Radiol,2003,58(4):269-278.

[4]陈基明,张锡龙,陈方满,等.骨嗜酸性肉芽肿放射学表现(附2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3):203-205.

[5]黄兆民,肖官惠,陈君禄,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诊断(附6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6):397-400.

[6]傅筱敏,韩本谊.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3):248-250.

[7]文泽军,雷志丹,史大鹏,等.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7):737-739.

[8]张海栋,王仁法,宋少辉,等.脊柱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268-1271.

[9]刘国顺,成官迅,张静,等.少见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4):552-555.

[10]冯仕庭,孟悛非,黄兆民,等.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6,21(5):514-516.

[11]Kransdorf MJ,Smith SE.Lesions of unknown histogenesis: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and Ewing′s sarcoma[J].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2000,4(1):113-125.

[12]郑加贺,马洁韬,牛之彬,等.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3):164-168.

[13]孟悛非,陈应明,郭燕,等.锁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平片、CT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4):859-862.

[14]郑海军,谢建功,罗学军,等.锁骨嗜酸性肉芽肿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0):1062-1062.

猜你喜欢
溶骨性骨膜肉芽肿
骨膜反应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 年第1 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经皮骨水泥髋臼成形术在髋臼溶骨性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唑来膦酸联合放射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的效果评价
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征象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经皮后凸畸形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临床效果探讨
骨膜外克氏针固定并切开修复Ⅰ区伸肌腱断裂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