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菲的国家理论

2013-02-15 19:3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墨菲资本主义本质

李 博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尚塔尔·墨菲,当代西方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作为与厄尼斯特·拉克劳齐名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她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资本主义批判传统的基础上,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模式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国家理论,对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墨菲国家理论的基础

墨菲①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赖以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实际上是一种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本质主义”②的论调即“经济决定论”,其最大的弊端便在于它简单地将人类社会的一切皆归结为经济的本质。而由于这种对经济权威的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最终走向了某种“必然性逻辑”,成为一种对于外界变化毫无知觉的僵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得它无力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适时且恰当的回答。

综上所述,墨菲认为,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重新获得生命力,就必须对推崇经济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拒斥,转而赋予政治这个活跃的非物质因素以社会本体(不是“本质”)的地位,着重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墨菲得以建构起她独具特色的国家理论乃至整个政治哲学体系。

二、墨菲的国家理论

1.国家的性质

简单来讲,传统(或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而对于坚决拒斥“经济决定论”的墨菲来讲,这种观点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在墨菲看来,国家归根结底是一种建立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墨菲倡导的多元主义是以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为前提,其多元特性是体现在国家对于其他社会团体的包容这一方面的。墨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向人们强调真正的国家应该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要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联合体的多样性提供活动的空间,鼓励多样性的组织和多样性的社会活动,从而挑战等级制的中央集权的管理形式,加强社会的多元化”[1,p263]。换言之,现代国家决不能如“本质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础,而“应该充满差异、矛盾、冲突以及斗争”[1,p269]。

2.国家的职能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家所具备的基本职能有两项,即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而前者又居于主要地位。既然墨菲是将政治作为活跃的本体因素纳入其国家理论的建构的,自然也会十分推崇国家的政治功能。不过,由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墨菲所主张的国家政治职能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已经有了根本上的差别。

由于在传统的观念之中,国家从根本上讲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而存在的,因此其所行使的政治职能的重点乃在于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镇压。而如前文所述,墨菲眼中的国家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建立在多样性、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基础之上的政治共同体[1,p269]。那么,国家所具备的阶级属性也就被消解掉了,相对于其内部的所有成员来说它只是一种中立的政治设施,一种可以控制社会生活的独立的中间力量。国家存在的目的,再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个特定的阶级的特殊利益,而仅仅是为了确保整个社会可以安定平稳地加以运行。相应地,国家所具备的政治职能的重点也就从镇压(或统治)转向了管理(不是社会管理)。所以,在墨菲看来,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众多社会团体产生的压力之间寻求力量的平衡而不是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借以保证社会各集团在公正有序的环境下展开利益竞争[2,p22]。

墨菲所主张的国家职能还有很多,例如反对权力官僚主义的专业或技术职能,在女权主义斗争中反男权中心主义的职能等。实际上,这些职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国家政治职能维持各方力量均衡的基本精神,它们实质上只不过是后者在不同领域的延伸与扩展。

3.激进的多元民主理论

激进的多元民主理论,首见于墨菲与拉克劳合著的《霸权和社会主义战略》一书,是二者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代发展所作出的一种规划,亦是“文化多元主义”这一当代政治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

激进的多元民主理论是墨菲国家理论的核心。在拒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消解了以经济因素为基础的阶级概念,也就等于否定了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可以使人类实现最终解放的观点。不过,墨菲并没有因此武断地判定人类社会中已不存在斗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隐退,一种以为我们最终将无需对抗观念的幻觉流散甚广。”[1,p272]事实上,虽然大范围的阶级斗争在当代已不复存在(或者说已经不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是其他诸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却已经凭借多种新的形式爆发出来,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冲突与对抗是不会消失的,因为人与人在政治方面的矛盾是永恒的(这也正是政治的特性)。这样,所谓民主的任务就不是排斥这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而是要承认它们、包容它们并将其约束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之下,防止这些蕴含着巨大破坏力的因素“被吸引到原教旨主义、民粹主义中去”[1,p273],成为后者进行反人类活动的工具。必须指明的是,将冲突与对抗约束于一定的规则之中,并不代表着民主要确立一个普遍性的同一目标强迫各方接受,因为如果这样做,无异于妄图消除人类社会的多元化本质,等于倒退回了“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其恶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墨菲看来,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这种冲突不断的激进多元民主政治条件下夺取领导权。不过,由于不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特殊利益的不可普遍化,领导权的产生充满了偶然性,传统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那种统一的领导模式已经不可能形成。因此,在反对资本主义这一大的前提下对多种社会团体进行连接[3,p105],使具有革命性的力量能够轮流获得领导权便成了唯一的应对之策。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反对资本主义的目的,还能够保证民主政治的激情与活力,防止苏联东欧式的社会主义困境再次上演,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必须对墨菲所倡导的领导权的实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那种对于公共管理机构(政府)的领导权限,而是一种深入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霸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墨菲觉得它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力变得空前强大,其思维方式早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像十月革命那样在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党领导下实施的暴力革命再也不可能出现。人们若想打破身上的枷锁,就必须首先冲破资产阶级所设置的文化牢笼,认清其所宣传的价值观念的局限性与虚伪性,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回到霸权斗争中去”![2,p23]

三、墨菲的国家理论的局限

不可否认,墨菲的国家理论独对西方左翼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该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当明显的不足。

墨菲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为“本质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加以拒斥是错误的。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从来就不相信在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存在,那么其理论体系中又何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固定本质呢?此外,马克思在描述社会历史现象时虽然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经济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从未忽视人本身的存在。正如其“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对于“人”的高度重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实质。综上所述,墨菲对于历史唯物论的定位实在是有失公允,而对它的拒斥也导致了其在分析国家性质与职能时不可避免地走向片面化的唯政治中心主义。

从表面上看,作为墨菲国家理论核心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主张包容矛盾,允许冲突与竞争的存在,甚至鼓励其发生,确实充满着一种不断革命、永不放弃的意味。但是,这种多元民主是必须要在承认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它的首要任务则是将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与竞争集中于某种规则之下加以约束,防止打乱现有的政治秩序。因此,墨菲所提倡的多元民主理论与其说是“激进的”倒不如说是“保守的”,甚至是“倒退的”。它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后者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理论所表达出的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决裂,而前者则试图在现有的民主政治的框架内缓和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之间出现的矛盾(虽然她自己并不承认阶级这个概念,但实际效果就是如此),以便与资本主义社会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无疑是改良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墨菲试图通过夺取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领导权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想法更是犯了很多西方思想家所具有的通病。由于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众多负面效应,诸如异化劳动的扩展,“文化工业”的兴盛等,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约而同地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很强的拒斥心理。在他们看来,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必将带来精神上的高度匮乏,故必须跳出所谓的“技术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来寻找出路。

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最大变化的确就在于利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科技成果加强了文化控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麻痹人民,使其自身产生对于统治方式的认同。但是,如果据此判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发达的生产力已经不再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绝对进步,进而批判甚至抛弃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的做法则未免太过武断。必须注意到的是,马克思事实上很早就意识到了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规模应用所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但他并未简单地将科学技术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归于其自身,而是从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寻求答案。科学技术只不过是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本身是没有利弊可言的,其影响说到底是由利用它的人来决定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结成的盲目的社会关系,在于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已经演化得相当成熟且强大,但其社会制度的核心并没有发生过丝毫改变。资产阶级始终是在围绕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一中心目标进行统治活动,整个社会充斥的是疯狂的“生存斗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被利用为限制人类自由的工具。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资本主义所束缚的生产力(正)是克服资本主义的客观前提”[4,p349],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生产力进步迟早会超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调节极限,彻底摧毁这一现实中的“必然王国”。所以,只有立足于社会的整体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认识到解放人类的道路之所在。如果缺少这种整体性思维,必然导致自身的理论归根结底只能算是一些充满唯心主义意味的本末倒置的空想。

总之,墨菲的国家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资本主义批判传统,同时又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为了能够使这种“超越”所蕴含的积极效用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必须客观公正地对该理论加以评价,而绝对不能感情用事、人云亦云,真正地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 在很多方面,墨菲与拉克劳的思想被世人视为一体。为便于集中理解,本文遂不加以严格区分。

②“本质主义”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其理论要义在于“将整个社会看作为一个围绕着某个固定的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封闭体系,并且这一封闭体系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4,p114]后现代主义者对“本质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若按照“本质主义”的逻辑对事物进行分析,极易使人们忽视后者本身的复杂性与流变性,从而妨碍人类全面地把握这个世界。

[1] 陈炳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60-280.

[2] 李志英,李志雄.马克思主义与墨菲的国家理论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6(3):20-24.

[3] 尹树广.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0-105.

[4] 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4-352.

[5] 陈炳辉.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120-124.

猜你喜欢
墨菲资本主义本质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哪个墨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陶”气猪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