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书画同源

2013-02-15 08:45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墨法气韵同源

薛 峰

(1.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242000;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简论书画同源

薛 峰1,2

(1.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242000;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书画同源意指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密切。两者虽异体但同质,不仅在起源、使用工具材料及笔法、墨法、章法等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更在其气韵、神采、品格、意境等审美意趣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所独有的,其内涵幽远深邃,他们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显示其共同的精神追求,即神韵与意境。它使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国画;起源;表现技法;审美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习惯用语。意为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密切,两者虽异体但同质,他们的产生与发展,相辅相成。关于书画起源,我们可以从书画的起源、使用工具材料和用笔、用墨、章法等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意趣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性。

一、书画同“起”源

书画同源这一中国书画艺术理论,早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在书画同源的“源”字该如何理解。起初人们的理解定位于“起源”之上,着重关注的是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共通之处。这一认识现在看来虽然有它局限性,但毫无疑问有其正确的一面。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提到,造字之始,书画同体而未分。先秦诸子的“河图洛书”可为中国书法与绘画同源的最初依据;甲骨文的结构造型,既是书法,又是绘画,郑午昌称之为书画混合时代。

汉字造字之“六书”将象形列于首位。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类型,甲骨文毫无疑问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而成的最具概括力的一种记事符号,从商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中,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图画文字。而这些文字除了包括象形与指事的两种功能外,还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象形文字逐步由图案化的符号演变成由点划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独具东方气韵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始源的图画则逐步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国画了。

由此可见,图画与文字作为人类早先记事的工具,自然就拥有相同的起源;而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产生的国画与书法艺术也就必然有了相同的起源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出了精辟的概括:“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①

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②

明陈继儒《妮古录》云:“画者,六书象形之一。”③

二、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的同源

书画同源的“源”,既指起源,还包括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现技法形式的同源,特别是在用笔用墨的表现形式、题款和钤印等章法上简直如出一辙。

1.工具、材料同源

中国书法与国画所使用的工具(除为了表现某些特殊技法效果使用的工具外)大抵相同,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是书法与国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强调“骨法用笔”的线条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书画作品中的每根线条对作品的成功与否都有着直接关系,而只有用毛笔勾勒出的线条,才具有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其次,只有在渗透性很好的宣纸上书写、绘画才能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审美意趣。另外,“骨法用笔”的线条以及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都必须依赖于墨,而墨汁自古就有中国书画血液之说。所以,渗透性能较好的宣纸,弹性较好的毛笔,浓淡深浅的墨色等都是书法与国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文人画与书法。

2.用笔用墨等表现形式的同源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中国书法与绘画都十分强调用笔用墨,且在其用笔、用墨和章法等表现形式的处理上如出一辙。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用笔基本相同,其最主要的一致性表现在对骨法用笔和笔精墨妙的追求。

“骨法用笔”、“以书入画”之说自古有之,历代书画家都以毕生精力实践之,追求之。

卫夫人《笔阵图》中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④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首次提倡“骨法用笔”。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中说:“夫象形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⑤

明唐寅论画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⑥

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⑦

柯九思《画竹自跋》写道:“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遗意。”⑧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的造型语言,特别是文人画尤其重视对笔墨意趣的追求,这又与书法重视用笔不谋而合。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论述到:“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画竹则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此画与书通者也。”⑨

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更加明确地阐释了书画的关系,如果不以书法论画,那么讨论绘画就无从谈起。对于国画来说,笔精墨妙是关键,而笔精墨妙的关键则是:书法用笔,墨法华滋。

笔法与墨法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正可谓“墨法之妙,全从笔出”。墨法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非常强调“墨韵”,谓之:“墨分五色”。“五色”一般是指浓、淡、干、湿、焦。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有“墨分五色”的论述,他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⑩唐欧阳询《八法》说:“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⑪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⑫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墨太溃则散,太爆则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⑬

中国书画的“墨法”关键是在于用水。清张式《画谭》中云:“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⑭书法与国画要达到丰富的墨色变化都离不开水。明徐渭的《黄甲图》以中锋画荷梗,泼墨绘荷叶,中锋勾筋,寥寥数笔绘河蟹,自然生动,浓淡枯湿一气呵成,意味无穷。明丰坊在《书诀》中生动地描述了书画中的水墨关系:“血生于水,肉生于墨。”⑮

3.题款、钤印等章法上的同源

中国书法与国画都十分讲究题款和钤印。因为款印不仅表明书画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作者等,更能起到点缀画面、完善章法,给作品以“增色”的作用。

总之,书画只有在笔法、墨法、章法等表现形式和谐统一之时,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三、共同的审美意趣

中国书法与绘画不仅在起源、笔墨表现技法等方面同源,而且在其艺术意境和审美等精神的追求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中国书法与绘画有了共同的审美意趣,即对神韵与意境的追求。

气韵、神采、品格、意境之美乃中国书画的共同追求。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更是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明确提出了:“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⑯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则将“神采”作为书法评判的最高旨归:“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⑰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⑱

元汤垕《画鉴》中指出:“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⑲这种强调神似在先、以神似为主兼以形似的神形统一,是中国书画界普遍认可的观点。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曰:“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引气,气得则形随之,无不如志,古人之缄秘矣。”又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⑳

传统国画从“以形写神”发展到“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形式,其追求的重点并不在于形、貌,而在乎神韵之上,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㉑所以国画艺术中最具东方意蕴的写意画,是以贵在得其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作不能显其神韵,就不能称之为佳作了。而书法艺术往往也要借助物象进行创意,并最终以文字自身抽象的符号——笔划、间架、章法来表现其神韵,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称之谓佳作。笔墨到了一定的层次,不仅是形、质的问题,同时更是人品、修养的体现,书画大师黄宾虹甚至将其提高到“法就是德”的高度。

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格皆能融入其书画作品,书法与绘画作品也因其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秉性而有其各自的品格。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意境,美学家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㉒也就是说,意境是人的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宗白华又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即是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㉓

莽莽宇宙,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物,都是书画家们创作的源泉。空中的云走霞飞、地上的山川江河;植物的抽芽吐绿、动物的奔走潜藏;朝霞夕辉、风霜雪雨,都是顺乎自然,有着和谐的本性,书、画家观察之、体会之、神绘之,然后形诸笔墨,画家有笔底生万象,书家有毫颖走龙蛇,他们所共同追求的都是万物之神韵与意境。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所独有的,它的内涵幽远深邃,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显示其共同的精神追求,即神韵与意境。它使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两大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中东方文化的精髓。

注:

①何楚熊:《中国画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67页。

③转引处同②第567页。

④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22页。

⑤转引处同②第460页。

⑥转引处同②第578页。

⑦转引处同②第574页。

⑧转引处同②第575页。

⑨转引处同②第579页。

⑩转引处同①第104页。

⑪转引处同④第98页。

⑫转引处同④第541页。

⑬转引处同④第847页。

⑭转引处同②第502页。

⑮转引处同④第506页。

⑯俞剑华:《国画研究》,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⑰转引处同④第62页。

⑱转引处同②第210页。

⑲转引处同①第223页。

⑳转引处同④。

㉑转引处同16第52页。

㉒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0页。

㉓转引处同22第70页。

(责任编辑:刘忠义)

J209.2

:A

:1671-752X(2013)04-0093-03

2013-08-15

薛峰(1973-),男,安徽肥东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创作。

猜你喜欢
墨法气韵同源
写意青蛙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虔诚书画乃同源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