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林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又培养高素质职业人员,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社会性等特点,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以及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本质地要求高职院校德育也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机制。
德育机制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道德教育系统内的社会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德育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在德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即在一定德育目标指引下,在一定动力驱动下,在一定职业导向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 共同协调实现道德教育整体目标及其功能的运行方式和工作方式。
道德教育活动要正常运行, 必须有正确的运行方向,强大的动力,各因素之间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 道德教育运行机制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体现。[1]从高职院校德育运行过程来考察,德育机制由动力、调控、保障等三个主要机制构成,都是围绕德育目标而展开。德育动力机制,解决的是德育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以科学决策和动力激发为核心内容,主要是推动德育活动的开展, 并为德育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持。德育调控机制,解决的是德育的运转如何,以质量管理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和评估指导机制为主要内容, 对德育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保证德育的正确方向,保证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德育保障机制,解决的是德育的存在及其地位,以领导体制、队伍保障、政策保障、条件保障为主要内容,是为德育活动提供的基本条件。
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许多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反渗透更加激烈,西化、分化的危险不断增加,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思想波动较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德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非但没有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和大众传媒无处不在, 教育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就可能受到教育对象的质疑, 表现出在德育过程中主体间的平等和民主。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武装侵略几乎不再可能,于是国外反动势力就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妄想通过经济渗透辅之以思想文化渗透, 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德育机制也必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从维护国家安全、 抵制腐朽思想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言,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机制意义深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它要求我们在继承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观念,优化机制。在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和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德育机制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其中确有一些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仅靠行政命令、统一组织德育机制,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管理机制,注重课堂、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机制,难于达到德育目标效果。 取而代之的应是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特点的德育工作新机制。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规范化、效能化、法治化的经济, 它本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德育也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机制。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到高校、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只有共同承担各自责任,大学生德育工作才能更为有效。 但在现实中又将大学生德育工作归结于高校,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从而高校德育处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高职院校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仅仅依靠学校的德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我国高校作为一种于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的组织,其自身德育能力建设弱化,难以跟上社会新形势发展的步伐。 德育教育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弊端影响较深, 教育者自身也受制于这种传统的路径依赖, 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灌输式教育,过多地强调识记,忽视了人的德性修养主要来源于对生活实践的感悟这一主要心理过程, 淡化了德育实践活动这一品德形成的基础地位, 从而出现了高校传授的德育知识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诚信缺失,德育知行两张皮现象, 高校德育教育面临失灵的危险。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也注重传授道德知识,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 难于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 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一个健全的、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德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社会性特点, 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时间较长,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既是校园读书人,又是社会职业人, 其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实践性,是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多方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建立符合职业特点和高职特色的德育机制,家庭要配合学校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业企业要根据岗位特点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各级党和政府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在德育中的作用,认真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时,借助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形成各方面广泛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落到实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 德育内容、方式有自身的特点,应当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情景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着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信念, 将职业道德作为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 确定课时和学分。要组织教学团队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信息, 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体现“职业性”的职业道德教材。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要提炼出专业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 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文化素质教学中。 不定期组织高职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实训实习,开展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专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对接,让学生懂得并遵循一定的职业操守, 熟知进而认同企业精神,追寻高品质的职业生活,通过自己出色的业务工作为社会公众和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境遇, 实现职业价值。道德体验模式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通过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经验积累, 使认知和情感相协调,改造和重新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内化为个体稳定的道德信念和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 道德实践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达到道德修养境界的唯一途径。[2]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即成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校期间要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实现从学校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变。
高职院校德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其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运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健全德育监控体系,以适时对系统运行过程加以调控。及时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德育所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德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为重要, 必须在高职院校建立学生思想动态预测与预警机制, 完善德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高职学生存在的不正确、片面的思想认识, 为学校德育部门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使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及时得到克服。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思想道德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安全稳定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应成为德育反馈信息的集散中心, 协调教务处、关工委、共青团、学工处等德育组成部门,通过对大量反馈信息的分析研究, 及时提出工作情况报告和对学生德育加以调节的建议。
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保障机制, 是指通过提高德育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 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改善设施,从而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的服务保证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需要,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德育联系会议制度, 对本校的德育工作实行有效的领导, 既要有必要的专门工作部门与机构,又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责任制,坚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全校力量共同来做好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校的工作机制,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德育工作制度, 加强对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 把我们倡导的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3]德育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作保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德育工作队伍。高职院校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 必须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在加大经常性德育经费、大型宣传教育活动经费、 组织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提高德育工作干部的培训、社会考察、表彰奖励以及德育工作部门基本建设所需经费。高职院校要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德育设施和活动场所,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德育工作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的建设要面向现代化,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使教育内容形象生动、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1]龚海泉,万美容,梅 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03.
[2]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28.
[3]王木林.多元化价值观视域下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探微[J].职教通讯,201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