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价值探析

2013-02-15 20:41:28商应美马成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广谱大学生教育

商应美,马成龙,方 琳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010年和2012年教育部相继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个文件中都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广谱式”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定位。对此问题有学者也指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于面向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业教育而言,它的核心指导理念是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认为创业精神对任何个体都具有重大意义,任何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将创业教育全面“嵌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1]。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发挥着特有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还很薄弱,还没有形成一套具有广谱意义、体现阶段性与层次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为此,对创业教育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就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价值。

一、创业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从创业教育学研究对象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是对创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创业教育学是以创业教育的现象和事实以及现象与事实之间的规律与本质为研究对象,这些现象和事实、规律和本质都逻辑地、内在地蕴含在创业教育实践这一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要研究这一现象和事实,要把握这一规律和本质,就得首先把目光投注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上。离开了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创业教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彻底抽掉了创业教育学的实践基础[2]。为此,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创业教育学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体系进行完整、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构建则是创业教育学科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二)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转化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

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一是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是实践层面或微观操作层面;二是根据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的经验和认识。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初级认识层面或中观总结层面;三是根据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创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高级认识层面或宏观理论提升层面。这三个层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构建和形成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等理论内容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学者彭钢对这三个层面内容的关系做了清晰的阐述,他指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经验、思想、理论的实践基础,它的实际内涵比概括出来的认识、经验、思想、理论要大得多,因而潜藏着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具有多次加工处理的可能性。问题是如何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转换机制和问题探索规程,使之从未知转化为已知。认识和经验较之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显得概括和抽象,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但又比思想和理论具体、实在和鲜活,既可以直接纳入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也具有再次加工和开发的潜在价值。思想和理论是一种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东西,它已经揭示和触及到创业教育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因而已具有知识和材料的统摄和整合作用,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转换机制,经过重新解释、说明和界定,吸收、归并到创业教育学体系中去,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2]。为此,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将会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

(三)从创业基本素质的作用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创业基本素质功能的实现与发挥

创业基本素质作为创业教育理论中基本概念,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2]。在这一概念中创业基本素质的功能明确指向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环节将其功能表现出来和发挥作用。创业基本素质是个体走上社会,从事社会职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基本素质既无法表现,也无法测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业基本素质表现出极强的社会属性,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运动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具有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基本一致性和连贯性;表现出整体的特征,即素质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地整体作用于实践对象和客体;表现出发展的特征,即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的同时,不断形成和提高着个体的创业基本素质[2]。基于此,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可以较好地促进创业基本素质功能的实现与发挥。

(四)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对开创型个性的深刻理解和展现

有学者指出[2]:开创型个性作为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善于在已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的,由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在身心各个方面的,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以及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是开创型个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同时必将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开创型个性在变革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个体身心的各个方面;三是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的总体性概括,因此,其指向性十分明确,即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开创型个性基本内涵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开创型个性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时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来展现并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对开创型个性内涵的把握和理解。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开展和加强“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与展现。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应构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功能面临新的挑战。即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对于文化传递、专业技能传授等尚具有维持作用,但其单纯的科研、教学功能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站在市场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中审视、思考大学的运营与发展,可见世界各国的大学都处在内外部环境急剧变革的压力和挑战下。为此,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在企业经营的成功范式下,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近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可见,国家已将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富有前瞻性战略摆在了教育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为此,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应转变观念探寻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当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国际视角看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各国纷纷将创业教育作为全国战略,积极推进不同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鼓励大学生认真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委员会,鼓励大学和其他中等后教育机构将创业技能融入课程。2000年芬兰教育部提出“创业先锋计划”,试图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为青少年提供不同于传统就业的途径。2002年,丹麦教育部推出“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并投入4000万丹麦克朗用于建立创业学院。2002年,挪威贸易与工业部、教育和研究部共同提出“创业教育战略计划”,将创业精神培养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和策略,并营造鼓励创业精神的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推行具有管产学合作特点的大学创业教育,日本中央教育评议会实施的“创业教育激励计划”包含学生创业教育、校园互动空间、提供服务网络、社会力量支持以及数据库资源和信息网络五大模块组成,有效促进了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4]。

从国内视角看高校创业教育已成为缓解日益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点。该项教育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由知识的继承者和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转变为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和工作岗位的缔造者。这要求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加实践性强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和就业教育之中[5]。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伴随着高校扩招产生的入口扩大、出口不畅、就业困难等问题,创业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的作用,创业型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绝好途径。为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构建出科学并适应大学生价值实现、高校和社会互动发展的“广谱式”就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全球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所有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作为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课题来说,虽然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也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相比较中国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却已经积累起了相当多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还是在师资,以及办学模式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借鉴经验。同时,我国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办学领域的扩展,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从近些年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良好势头和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激情与巨大社会需要来看,今后以类似于中欧国际商学院模式的有关创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种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既可以很好地借鉴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也可以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综合采用全球优良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6]。因此,创业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组织成立50年以来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创业。为此,高校创业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7]。它的全面系统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根据人本主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情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指出,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在整个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因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明白,创业虽然难,但是更具挑战性并且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为此,大学生创业在现实中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根据创业的特点,在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中也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个体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为主,教育者在其中仅起到指导和启发作用。大学生作为一名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都具有自主性。如在创业计划阶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等优势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类型——广告公司或动漫设计或服装设计;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业企业的类型——个人工作室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可以自主聘请企业或合作的工作人员。在企业经营阶段,大学生同样有很大的自主性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大学生的思想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激发个体实现梦想的动机。大部分大学生把创业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梦想或理想去实现。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等同于一种自我实现动机的激发过程。一旦这种动机被激发,则必然会有一系列指向性动机的行为出现。大学生会比平时更努力地去查阅创业企业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观察并模仿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创业经验,力求使创业获得成功。

(三)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是对自我极限挑战的过程。个体的极限包括很多种类型,如身体极限或精神极限等。这一过程不是对大学生某种极限的挑战,而是对大学生个体综合极限的挑战。创业实践过程的艰辛使得大学生个体的身体极限得到挑战;而创业过程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使大学生个体的精神极限得到挑战,经历过创业的个体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理想。

四、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创业就是这种灵魂的体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和创业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新包括程序、制度、法律及组织的创新,也包括理论的创新。它们的共同本质在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8]。创新具有新颖性、前瞻性、艰巨性等特性。创业属于一种组织内的创新活动,是创新的主要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争加剧,而中国要想在国家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挖掘大学生这一最具创新潜力群体的创新能力。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说明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教育者挖掘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

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创新的活动,从一个新企业的成立到运行、成熟壮大,这一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和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锻炼个体的创业能力。有学者曾提出,创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注,二是勇气,三是特立独行。创业作为创新性的一种体现,同样包括三种素质。大学生创业首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下去。另外,大学生创业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放弃安逸的工作、选择不确定的勇气。创业还需要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更是培养出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型人才[9]。大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进一步为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创业教育学科发展角度还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无论从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角度还是从民族创新能力提升角度,“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在高校都有进一步开展和研究的必要性,它的系统科学推进有助于创业教育整个体系的科学化、规划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作为自己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1]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2] 彭钢.创业教育学[M] .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第七章,2010年7月29日.

[4]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5] 商应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6] 徐小洲,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7] 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 彭行龙.创业教育[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陈树生.创业教育应纳入高校课程[N] .光明日报,2005-06-09.

猜你喜欢
广谱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海南医学(2017年20期)2017-11-11 08:18:07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广谱哲学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