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的四大作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2013-02-15 16:45陶泽元
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类精神文化

陶泽元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贵州 贵阳 550028)

发挥文化的作用,实际上是要实现文化价值作用。文化价值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推动发展和解放人。在国内,文化价值作用表现为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也就是要建设文化强国,建成小康社会;在国际上,文化价值作用表现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保障国家安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是十八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

(一)引领风尚在于发挥文化的科学性与人民性作用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30这是对文化高度的哲理概括。一般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物质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总知识。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二者既有区别又是统一的,统一在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总称为社会文化或人类文化。各国的社会文化又称为民族文化,各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发展的根本基础。文化一般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总是对现有文化的扬弃和继承、发展和完善,所以是民族的血脉。精神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是人的一部分。人的本质就是共同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人类本质发展需要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人类才从动物中区别出来,人民才能生活幸福美好,所以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历史上,不能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发展的都是落后文化,早晚是要被历史淘汰的;只有先进文化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先进文化具有以下特征:时代性、传承性、开放性、包容性;表现出科学性、健康性、人民性的统一。换句话说,先进文化是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能代表着文化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具有凝聚力和引导力的功能。

判断先进文化的核心标准,就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先进文化首先要有科学性,必须具有规律性,才能证明它是科学的,封建迷信文化,就不能称为科学的文化;其次,科学必须为人类社会服务,才有价值。否则毫无意义,甚至是反动的,如生化武器之类,只会危害人类的生命,所以先进性必须具备科学性与人民性统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发展。它的先进性,表现出面向现代化的文化是科学的、具有人民性的文化,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否则就不是现代化的文化,就要被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正因为它是科学的文化,具有规律性和具有人民性,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所以才能符合人民的愿望要求,才能面向世界,才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需要的文化,才能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有着时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文化,是人类追求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所以才具有引导力;民族的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性,独具民族特色,更与本土实际适合,所以更具有凝聚力。先进的文化总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利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统一发展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的价值作用不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人类的精神意志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越是先进的文化,就越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就越贴近人的本质,越符合人的精神意志,越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越为人类所用,越成为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越是大众化的文化。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的文化来自于大众,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又归之于大众,由人民共享。总之,先进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正是先进文化的先进性所在。文化的科学性和人民性越强,就越有先进性,功能性就越强大,就越能凝聚共识被大众接受,越能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也就发挥了引领风尚的作用。

(二)教育人民在于发挥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作用

用文化来教育人民,必须有一个核心理论指导思想。这个核心理论思想,必须是给人民带来利益和幸福的,否则教育不了人民。因此,这个核心理论思想体系必须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助于人类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民大众才可能认可和接受,让人民信服和支持的,也才能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这样一种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它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就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就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就是这个文化价值观,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它具有凝聚力、引导力和战斗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保障。

当前,中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社会价值、思想更加多变。一些人世界观、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至上、以权谋私、理想信念淡漠等等。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这就要求须做到四个统一,即:“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先进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社会塑造与个人自我塑造的统一。因为人们的价值观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来认同价值观的,如果这四者不统一,那么,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就会拒绝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2]不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实现,发挥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教育人民也就成了空话。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四个统一”,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人民的巨大作用。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在于发挥法威德明的文化作用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国家是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要在全国开展普法教育,只有大家都学法、懂法、用法,反腐倡廉,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才能健康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德治能弥补法治的不足,以德治国才能兴天下。一个国家要发展,离开了道德建设,假丑恶就会充斥社会,社会秩序就会大乱。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的社会秩序。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十八大报告从各个层面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道德教育要求,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号召大家养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良好社会风尚。

道德文明体现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只有政治文明,才能体现出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这是体现文化强国的标志。没有政治文明,就谈不上文化强国。因为文明是指解放全人类的行为总和,表现进步成果的一种状态。文明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包括生产、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政治文明)两大类,总称为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主权、主权在民、民主权利。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与法治。所以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威德明,才能保障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主体地位。政治文明表现为人们在社会中享有民主、自由、平等、解放和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一般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也代表着这个社会的公民道德文明状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道德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是一切人类进步的共同目标,是文化强国的标志。所以,判断全民族公民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看这个民族的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这又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又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因为先进文化与道德文明素质的关系就在于:文化是素质的前提基础,素质是在个体身上先天的物质功能,没有文化,素质发挥不了作用。换句话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素质,也就谈不上道德素质。道德是靠文化素质来支撑的,道德是文化素质的体现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素质都能表现出道德文明的状态,只有具备先进文化素质的民族,才能实现人民主权,体现享有民主、自由、平等、解放和法治的文明状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功能,是全民族道德文明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所以先进文化体现着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向往的思想文化,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绝大多数人能够认同接受,也就能达到教育人、培育人、改造人、创新人,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使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

三、丰富人民文化精神生活关键在于激发全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人是精神的动物,必须有精神食粮才能生活得丰富多彩。这是人的精神本质的要求。人的精神本质是指:总体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它是包括人的肉体、精神界和自然界的。过去理解人的本质,大多是从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方面去探讨,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及其价值作用。人的精神本质,即指人的思想意识性。其表现特征就是创造性、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物质(肉体)和精神(意识)的统一体。如果没有精神本质,就不是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思想意识的动物,没有任何动物有精神思想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体。因此,只满足人的物质性,不满足人的精神性需要,就不是人的完整的生活,就不是完整的人,就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全面发展的人是必须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没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社会,也谈不上小康社会。所以十八大把如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从目的到方法、要求讲得清清楚楚。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调动人民文化创造活力,解决全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问题。

作为发挥文化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作用,这里首先要确定一个精神信仰导向问题。如果精神信仰导向错误,就会走向反人类的一面,反而会危害人类的发展。所以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起决定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毫无疑问是为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居于执政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权威是不能动摇的,必须坚持的。也就是说,文化必须为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了要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免费服务、提供资金、辐射边远地区”等等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但还需要使人的内因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文化的内涵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符合人的精神本质要求。也就是要有激发人发挥创造性、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的动力。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个指导思想才能深入人心被接受,让全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调动人民文化创造活力。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文化的发展,执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文化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谋利、服务人民,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这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兴国之魂,是人民创造文化的内在动力源泉。一方面这个指导思想能激发人民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能搞唯意志论,在学术问题上,艺术问题上,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参与文化创造的活力。

(二)发挥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受众心态选择的作用

在今天中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产生活方式急剧裂变的情况下: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动摇,出现这些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众心态的选择问题。一些社会成员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法制规范等观念淡漠。对社会规范约束不重视,甚至导致行为失范[3]。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深入人心,被受众接触到,能够选择,并真正理解和接受。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就要求必须关注广大受众心态的选择,这很重要。所以十八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因为接受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有条件的。受众信不信仰这个思想或主义以及喜不喜欢这种娱乐文化方式,取决于主张这个人生观、价值观的执政者给予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法制保障和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兑现的程度,包括受众娱乐的条件受不受制约,即经济上的、时空上的、心理爱好上的。首先是有没有享受精神文化的经济条件,其次是有没有闲暇的时间和闲情兴趣。只有用科学文化效益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增加人民享受精神文化的时间。因此,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社会成员的权益即个人的权益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发展,而不总是牺牲个人利益,这样才能保证人们选择人生价值不动摇。相反是使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矛盾愈来愈少,使个人与社会愈来愈和谐,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所以,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人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必须的条件和休闲时间,激发人民的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内容,防止社会贫富悬殊造成的社会不平心态,这样在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问题上,人们才不会产生动摇,从而使人民充分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四、发挥文化推动发展的作用在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要发挥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就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21世纪以来,文化成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文化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文化立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10%,而我国仅仅为2.75%[4],影响力、竞争力不足,不是文化大国、强国。因此,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非常英明,只有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竞争力、影响力,从而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这就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以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壮大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好文化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双重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为作用的良性循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改革,促发展、繁荣,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力。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和拓展民族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传播渠道、介质载体等,以之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方便、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文化和科技融合,形成大规模的覆盖网络系统,创造大规模的文化表现平台,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第三,要发挥文化的推动作用在于增强全民族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为营造文化创造良好环境,使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

总之,要发挥文化的“四大”作用,必须按照十八大的精神来全面贯彻落实,推出各种形式和更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文艺作品,既要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又要满足精神文明的需要。只有满足了国家、集体、全民族个人的基本利益需求,促进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民才会相信你,选择你,拥护你。才会树立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无视这一点,收不到社会效益,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推动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要使人人都参与文化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选择心态,才有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使广大人民自觉自愿接受,才能达到发挥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最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重印,201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3]冯跃林,夏雪明.我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12.

猜你喜欢
人类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