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东方,王资博
(1.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400020;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辉煌发展史。立足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及党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代表、赢得、依靠青年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1]。总结90多年来的主要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代表、赢得、依靠青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物,在教育、锻炼和提升青年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力军,对中国共产党有认可、拥护和壮大的作用。两者结合于“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民主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青年运动是人民革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年运动同人民革命运动相比,人民革命运动是整体、全局,而青年运动是部分、局部。中国青年的命运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发生根本改变。党的一大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广大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许多青年观察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找到了奋斗的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包括青年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包括青年人大代表在内的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在大力向前推进。党的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探索为党领导包括青年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脚步,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为青年干事创业摆正方向。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十六大把党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表述为“两个先锋队”,同时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指导思想,这些先进思想理论武装了广大青年。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综上所述,青年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青年运动也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运动而出现,它总是依附于一定的阶级。这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富有政治远见的、能够代表青年利益的以及能够体现青年运动的崇高奋斗目标的先进政党来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最广大青年在理想目标奋斗上具有同向性,在利益价值取向上具有契合性,在先锋先行作用上具有一致性,并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整个历史之中。青年在认知中国共产党代表性及参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会因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而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让很多青年深受鼓舞。1921年,整顿和重建青年团工作,使青年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大革命时期,党带领青年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毛泽东等赢得了一批农民青年支持农民运动,周恩来等影响了黄埔军校一批青年军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进青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增强了青年红军的信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积极参与敌后抗战和沦陷区斗争。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放手发动包括青年群众在内的广大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随着“土改”热潮掀起,大批农村青年纷纷投入火红的革命洪流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极大地激发了全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形成和涌现了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农村青年生产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在亿万人民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中,青年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掀起了大规模的“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在活动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对当时的青年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技战线的青年工作者功勋卓著。党的组织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其中大部分成为中坚力量。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广大知识青年迎来“春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若不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参与的青年运动就不可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得到了广大青年的拥护。青年运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和青年的利益紧密相连。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特区的设立,都受到了青年的欢迎。1980年,《关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青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潮流中。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青年科学家积极投身我国的科技事业。到1990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过渡,广大青年热情高涨。在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靠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当今中国8000多万中共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四分之一,呈现出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革命成功离不开青年的革命热情和“正能量”的充分释放,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青年的热情支持,任何社会的前进都离不开青年的进步和青年人对社会的关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青年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对青年进行生动、深刻的教育、锻炼、改造和提升,使青年认识到了所处的社会、时代、国情,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负的历史使命。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首先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青年率先觉醒顺应历史时代潮流,为争取和维护青年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形成发展的运动。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逐步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三大提出从多方面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以求扩大党的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以青年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青年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党在抗战中发展成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昆明学生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战场”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0”青年运动推动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展开了“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到1948年秋,大批青年加入人民军队或担负战争勤务。董存瑞、刘胡兰等成为青年英雄人物。青年运动对于促进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反动统治的灭亡起了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巩固新政权、发展生产等的重任。建国初期,青年在各自的战线上忘我劳动、勤奋学习,跨越贫困和愚昧的鸿沟,在保家卫国、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等各项重大活动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如黄继光、王崇伦、王进喜、雷锋、袁隆平,等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为青年运动的主体的青年,他们以自身的意识和文化水准作用于社会。1979年10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使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促进并确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的要求,会议之后,领导班子年轻化的工作逐步展开。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中央领导层的年轻化和知识化,选拔了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增强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的活力,使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代青年的运动,首先应是对他们自身素质强化与提高的运动,其后才是发挥他们的能力去为社会作贡献。广大青年茁壮成长、发奋成才、锐意进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顽强拼搏,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凯歌。“青年文明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连年颁授。实践充分表明,广大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2]。
总结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代表、赢得、依靠青年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经验有以下三条: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明确宣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保持先进性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根本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青年的关键。
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最根本的是通过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造就的;是通过广大党员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不断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而造就的。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也当然是最广大青年群体根本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正确方向和制度保障,而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这是一个“必然结论”,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发展进步“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引领,广大青年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而这些辉煌业绩也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拥护。
中国共产党注意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加强对广大青年的培养爱护,从而赢得了青年的最大支持和参与。一是尊重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尊重,这种尊重包括了尊重青年的需要、尊重青年的权益、尊重青年的人格、尊重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异和不同青年个体的个性。二是理解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理解青年心理、青年言行、青年处境,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青年。三是关心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关心,这种关心包括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生存发展。四是培养青年也就赢得了合格接班人。五是善用青年也就赢得了更多力量和更大价值。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改革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同时,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包括青年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来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代青年富有创造的热情,拥有最新的知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青年成为骨干力量,做好青年群众的工作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党的事业长盛不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牢牢把握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一根本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青年工作思路,破解青年工作难题,努力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辛探索找到了社会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改变了蒙受屈辱的历史,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靠广大青年,将青年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党全国、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共绘宏图、实现梦想。
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青年,才能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代表、赢得、依靠青年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带给我们有以下四点重要启示:
先进思想理论是促进社会进步、引领人的发展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文化特别是先进思想理论引领青年成长。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坚定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跨越成长的思想误区,增强前进的精神力量,提升活力和创造力。
社会实践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社会思想深刻变化、青年思想更加活跃的情况,必须通过火热的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锤炼青年成才。要千方百计为广大青年成才创造条件、提供舞台,通过社会实践发现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引导青年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干部、青年党员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去,积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岗位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锤炼成才。
要看到青年的优点,也要客观地看待青年身上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加以严格要求。既要针对青年群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强化法治德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针对青年的特点和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和帮助青年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等。
既不能“捧杀”青年,也不能“棒杀”青年,要对青年寄予希望。毛泽东强调希望寄托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青年身上。邓小平认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习近平勉励青年志存高远,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精神动力激励青年为民服务,就是为了促进青年思想言行中的积极因素的发展,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激发青年为民服务的动机、鼓励青年为民服务的行为、形成青年为民服务的动力。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高扬爱国奉献的旗帜,培育感恩人民的精神,感召和凝聚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和人民忘我奉献、倾情服务。唯此,广大青年才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服务热情,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中履行社会责任和践行高尚品德。
由于青年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需要物质利益支持和保障。“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党委和政府要根据各个时期的状况,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尽力为青年身心健康、自立自强、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党组织、团组织和有关青年社会组织,要关心青年疾苦,为广大青年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组织的关爱。全社会要切实关爱农村贫困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社区闲散青年和失足青年、孤残青年等,为他们提供物质扶助,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识其之长,用其所长,使青年各显其能、竞展才华。必须尊重青年,使青年勇于参与竞争,努力追求上进,发挥主体作用;必须理解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其健康成长、茁壮成长;必须相信青年,使广大青年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必须依靠青年,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发挥青年优势。在发挥现实作用中,青年必将意识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视野更加开阔,姿态更加积极,成为党离不开的助手、骨干。
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先进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获得了实现理想和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也是党传承给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党和人民坚信,我国各族青年一定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造更加壮美的青春业绩。”[2]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
[3]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16.
[4]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5]胡锦涛.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