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桓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p911)。一个先进政党要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体现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大众利益意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必须善于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研读十八大报告,使人振奋、深思和觉悟的不仅是报告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而且是报告体现的哲学思维,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中国大局和世界大势,才能产生这些思想和举措。十八大报告体现的哲学精神,如同报告的结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于当代和留给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制定路线政策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以此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思想路线维系着党的生命。实事求是态度贯穿十八大报告始终,这是国内外舆论对十八大报告的主流评价。比如,讲成绩恰如其分,没有丝毫夸张。报告对10年的工作作了总体评价: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并且论断后面有大量数字和事实做支撑,即报告指出,我国2011年生产总值四十七点三万亿元和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这个最重要的数字和事实,这是举世公认的。
在谈问题和缺点时异常坦率,毫不回避:报告用相当多的篇幅讲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特别在关于执政党自身方面,严肃指出了一些领导干部能力不强、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官僚主义突出等问题,用“依然严峻”来讲述反腐败斗争形势。这是对全党的告诫和警示,也是坦诚的自我批评,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规划未来具体,目标切实可行。报告提出的“两同步”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有充足的根据。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①新华网,2007-05-03。,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②新华网,2008-10-31。。据测算,实现“两同步”并不需要那么快的增长,只需今后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8%即可③南方日报,2012-12-10。。这不是空洞的许诺,而是实事求是绘制的、一定能够实现的美好蓝图。
实事求是,平凡朴素而又伟大深刻,容易理解却难以贯彻。历史上,为坚持、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曾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历史表明,共产党人要在复杂艰巨的事业中做到实事求是,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事物的发展使得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充分显露,使党有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二是主观上党内生活正常化、民主化,因而能够依靠集体智慧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前一个条件为“求是”提供了可能,后一个则成为“求是”的正确态度和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后面一个条件更加重要。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刘少奇曾说过:“实事求是有赖党内民主做保证的”[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说道:”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3](p144)。如同中国近代史上“德先生”与“赛先生”密不可分一样,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实事求是也与党内民主相依为命。不难看出,十八大之际,这两个达到实事求是的条件完全具备。一个诞生91年、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的大党老党,对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推进改革开放正面经验异常丰富,反面教训也刻骨铭心。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认识,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不可须臾离开”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十六大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科学命题,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总体上看,党内气氛宽松和谐,充分民主极大地促进了党内思想解放,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有序民主又能集中全党智慧、达成共识。由此,党对实事求是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达到了新高度,对世情国情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认识也达到了新水平。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辩证分析方法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形势、确定政策的唯一正确方法。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是需要借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从而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战略机遇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寥寥数语,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一是全面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把握大势。十六大首次提出战略机遇期,十七大的提法是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近年来国际形势又有深刻变化,一些问题使人深感忧虑。报告一方面指出,金融危机影响、发展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和局部动乱等造成世界不安宁,同时又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代表性和话语权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既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又不把二者等量齐观,全面分析而又突出重点,看到总体于我有利的大局势。有了科学的“大势观”,才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要改造世界,必须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思想对正确对待战略机遇期十分重要。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时刻,恰逢各种有利条件,使国家可以以较快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然而,战略机遇期仅仅表明一个时期内有利的环境与综合条件,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则取决于主观努力如何。一个国家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往往与国家领导者的见识胆略、精神状态、道路选择、政策指向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坐等战略机遇期的垂青,而是必须利用机遇艰苦奋斗。战略机遇期内是不会风平浪静的,这里面仍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毛泽东在1950年谈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风浪考验时说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4]。同样,十八大报告也持这种态度,既肯定战略机遇期的存在,又看到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强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特别在道路方面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很明显,僵化封闭的老路走不通,那只会丧失活力,导致停滞;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死路,会不可避免发生两极分化,最终引发动乱,二者都会断送战略机遇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科学把握“变与不变”,及时、有分寸地调整一些口号和政策。根据辩证法,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没有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有变化,过程因此显出阶段性来[5](p314)。这一观点对认识新阶段特点及制定政策非常重要。据此,十八大报告一方面指出,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不仅生产力、经济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而且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另一方面指出了“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是从“变与不变”的统一出发,报告既肯定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性,同时又适时、果断地对一些提法和政策作出了调整。突出的典型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90年代初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在推进改革、打破平均主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针对在实践中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提法改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后又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则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具体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发展。这种调整不是对以往改革的否定,而是补充、丰富和完善,不变的是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本质,调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原则的具体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客观事物处在永不停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过程里,要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新做法代替过去的一套,这就是创新,相比一般的、常规的重复性活动,创新更能体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不断在先进理论指导下,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和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的思想武器和战略举措。正因为如此,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十八大最重要的创新是理论创新,即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新定位。“发展是硬道理”,早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的实践也证明,“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所谓“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既表明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也说明如何对待发展是严峻的考验:正是围绕发展问题,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进行无情的竞争和竞赛,哪种制度能够为高速稳定发展及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哪种制度。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锻造新的指导发展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于是应运而生了。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目的、动力等重大问题,重视发展的科学性、人民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思想指导。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强调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有需要的满足、权利的实现,更有素质能力的提高、才能的发挥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一新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有力地从发展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问题为动力,以新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比如,经济方面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治方面的协商民主制度,文化方面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方面改善民生的诸多举措,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美丽中国”、“海洋强国”等,这些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些举措已经酝酿多年并有所试验,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此提出的不是抽象的新口号,而是有确定、实在内容的新思想,这些创新举措是积极大胆而慎重稳妥的,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出发,强调尊重历史发展要求与实现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为贯彻党的宗旨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这个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全面体现。从报告开篇提出“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到最后号召“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自始至终强调的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等宏观要求,到“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权得到切实保障和尊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等具体要求,据统计,报告用“人民”一语达145处之多。这绝不是多余的重复。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际,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具体制度的缺陷、剥削阶级权力观的影响以及一些部门的利益驱动,都可能造成扭曲改革、打着改革旗号以营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所以必须强调改革和党的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是为了人民,唯此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这里需要着重指出两点:一是党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无止境的追求目标,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更高也更全面,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二是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念。这一哲学思想要求把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统一起来。邓小平有过经典论述:“共产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6](p218)毛泽东讲得更加形象:“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是人民的代表,人民的一部分,要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奋斗。”[7]所以,群众路线的两个要素“一切为了人民”与“一切依靠人民”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造成“手段异化目的”甚至“手段葬送目的”的结果。据此,十八大报告对贯彻群众路线的要求更高,提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提出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总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创新精神解决困难,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依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创造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十八大报告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十八大报告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性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光美.实事求是的范例[N].人民日报,1985-12-2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