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探究

2013-02-15 11:49骆如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泉州工业人才

骆如林

(泉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工业设计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是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泉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民生消费品制造业最重要的基地,“十二五”时期,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工业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二次创业”,共同实现“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泉州工业设计虽然已经起步,然而受制于人才问题,一直难以发展壮大.如何探寻有效的途径为泉州培养高素质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是泉州地方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立足泉州产业需求,引进台湾高等院校及相关企业工业设计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模式及优质师资,共同培养工业设计人才,这是解决泉州工业设计人才匮乏,促进泉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1 泉台两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及差异

1.1 泉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泉州的工业设计与泉州制造业的发展程度不符,不但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相比差距明显,而且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先进地区[1],泉州工业设计发展最大的制约和瓶颈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力度的缺失.目前,泉州工业设计人才主要是各企业、各单位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先进地区招聘或是在本地企业、单位的没有受过正规工业设计教育但却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设计人员.由于人才基础较薄弱、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不高导致泉州工业设计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设计企业和特色设计品牌.2000年华侨大学开始开设工业设计本科专业,拉开了泉州高校自主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序幕,随后泉州师范学院及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十多年来也为泉州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撑.“十二五”伊始,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予以积极支持、引导,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以促进.例如:建成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和南安工业设计创意园,吸纳集聚工业设计机构和人才[1];利用泉州文化创意产业节、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厦门9.8投洽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推动泉州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融合对接;通过举办“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卫浴五金(水龙头类)“金勾奖”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赛事发现人才、加强沟通、促进成果转化、营造氛围;成立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以安踏、361度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投入巨资,组建工业设计团队,培养吸纳工业设计人才,走设计转型之路.

1.2 台湾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台湾具有地方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是“台湾经济成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卓有成效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得益于这一教育体系.台湾很早就意识到高校是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主渠道,其最早的工业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1964年明志工专在创校同时就设置的工业设计科(五年制),随着1973年台湾五大名校之一的国立成功大学成立了台湾最早的工业设计学系后,各院校也纷纷成立工业设计系[2],在台湾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较有影响的有成功大学、台湾科技大学 、台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公立大学及实践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明新科技大学等私立大学,台湾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和高等综合普通教育、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行互通,人才培育渠道多元,注重整合高校、企业、设计创新研发机构等资源,落实理论与实务平衡发展,分类明确,特色鲜明,名校迭出.台湾高校源源不断地为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丰富的人才资源促使台湾的工业设计业飞速发展,台湾现有工业设计机构2000多家,年营业收入约700亿台币,其中浩汉公司是台湾最大、亦是华人地区最大的工业设计企业,分支机构遍布亚、欧、美各大洲,全球年营业收入达4亿台币[3].

1.3 泉台人才培养的差异分析

泉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虽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在逐渐起步,但作为本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泉州高校工业设计教育还是跟不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在我国还属新兴的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泉州高校仍然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支持保障不到位,发展意识不强,氛围不浓,缺乏总体规划;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人才规格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二是各种层次高校的课程设置雷同,教学计划缺乏更新且重复断层;三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没有真正做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单薄;四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教学与实践环节缺乏良好的交叉融合,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低[4].

台湾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龙头设计企业机构和金牌设计师,主要经验有:一是政策支持到位,注重公共服务.例如,80年代起,台湾全面实施旨在进行产业辅导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翱翔计划”;二是普及工业设计理念,全力打造“台湾设计岛”.例如, 近年来,台湾以提升“台湾设计”的软实力为目标,将市场需求创造性地融入到工业生产中;同时举办与设计相关的各种会展、竞赛、体验营活动,开展“设计下乡”,强化全民工业设计意识,夯实工业设计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土壤[1];三是加大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投入.由于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认知度高,企业把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作为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舍得投入,包括高薪聘请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高价购买工业设计成果;高校也把高投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设备到师资都投入了不菲的资金.四是人才培养坚持与国际接轨.在台湾工业设计界,一直以来坚持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原创能力的设计精英和世界级设计团队,通过国际合作、国外研习,举办光宝创新奖、“新一代设计展”、金点设计奖、台湾设计师周等活动,创造条件让优秀设计人才脱颖而出,协助台湾工业设计师进军国际[3].

2 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基础及优势

2.1 泉州对台区位优势明显

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泉州的约900万人,泉州与台湾两地的语言、习尚、民风、民俗、艺术、建筑、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地缘、血缘、法缘、史缘、文缘、俗缘、神缘相同或相近,泉台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泉台经贸合作交流也更加紧密.目前,泉州批准设立台资企业1420家,投资总额29.1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1.23亿美元,形成了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惠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多个两岸经贸合作平台[5].

2.2 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泉州市政企各方都意识到了工业设计乃至整个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承诺,政府每年要划出300万元,用以扶持泉州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文件特别强调泉州要先行先试,构筑泉台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平台,大力吸引台湾工业人才,集聚百家较大规模工业设计企业,力争把泉州建设成台湾工业设计人才展现才华的舞台和成功创业的基地.

2.3 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富余

台湾目前大学数量多达164所,以人口密度来计算的话堪称世界第一,而台湾人口出生率却呈现了下降趋势,少子化现象严重,因此高等教育资源过剩的现象日渐严重,出现教学训练设备闲置、师资过剩等情况,如何重新规划、调整、利用富余教育资源成为台湾教育界一个突出的课题[6],台湾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两岸教育合作,盘活台湾教育资源为大陆所用.同时,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转变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发展,成了国际上重要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台湾的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全球品牌,工业设计在这一重要的转型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2.4 泉台两地高校交流频繁

20世纪80年代,泉州高校就与台湾高教界有了交流合作,1985年华侨大学就率先开展对台湾学生招生,开创了泉台高等教育合作的先河,至今,华侨大学已累计培养台湾学生2000多名.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了福建对台教育合作先行先试政策,泉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迅速升温,据统计,仅2010年4月-10月泉州多数高校平均每月与台湾方面有2次以上互动交流.目前,泉州地面共有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10多所高校与台湾有关机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7].泉台两地高校的合作交流范围及内容包括学校高层互访、互派教师进行访学、 互派学生到双方学校学习、互开课程、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等.

2.5 泉台高校合作项目初见成效

福建省教育厅先后同意泉州师范学院、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展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其中,2009年秋季黎明职业大学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开始联合招收 “建筑工程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高职专业学生各60人;2011年始,泉州师范学院先后与台湾辅仁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屏东教育大学联合招收电子商务、艺术设计、通信工程、动画、经济学、广告学和音乐学7个本科专业共600名.另外,泉台高校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例如: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承办了闽台联合培养土建类高职师资培训班;泉州师范学院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签订航海教育合作协议,在泉州师院开设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台湾美和技术学院探索建立“双联学制”,联合成立“闽台医技护理职教交流合作学院”[7].

2.6 泉台工业设计界互动增多

近年来,泉州与台湾两地工业设计界一直有着交流, 2012年的福建泉州首届文化创意产业节是标志着泉台工业设计界的互动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期,台湾东海大学工业设计系、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系、台湾其意设计有限公司以及台湾纺织业拓展会等单位应邀设立展厅参展,泉台两地在开幕式上签订了“闽台(泉州)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创新工作坊暨产学研训人才合作平台”等 5个合作项目;同时,泉州也经常举行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大赛,吸引了泉台两地高校和设计机构、企业的参与.如,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实践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铭传大学等10所院校和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20多所院校以及一批行业机构就踊跃参加了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省工业设计与服装制造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承办的2013年“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共提交了3640件工业设计作品[8].

3 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对策与措施

3.1 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泉台高校合作培养泉州工业设计人才是泉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贯彻相关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使之能真正地对该项目起到支持与保障作用.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泉台两地高校力争商议签订 《泉台高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合作协议》,出台《泉台高校联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工作实施细则》等,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内容,以及各方的权利义务,规范行为.同时成立由市政府领衔、各高校参与的如 “泉台工业设计教育交流合作委员会”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处理合作中的课程衔接、学分互换、学历互认、手续办理、资源配置及教育培训的相关事务 ,推动高校与政府、 企业间的沟通,通过行政系统的运作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3.2 打造合作便捷通道,设立专项资助经费

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项目必然有许多人员的交流往来,有的合作形式要求大陆师生将有 1学期或1学年时间赴台学习交流.因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放宽相关的政策规定,简化赴台手续,打造便捷的绿色通道,方便师生在泉台之间往返而不影响学业.两岸费用标准悬殊所带来的经费压力仍是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主要障碍之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筹措资金,包括政府拨款、高校企业共同出资、个人捐款等,设立泉台高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专项经费,对多领域、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活动等进行资助.

3.3 优化工业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高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方面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这一模式体现在课程体系方面为注重设计理念与设计实务并重的教育理念,以融合工学、美学、商学三体合一来设置课程,学生除了设计技能外兼具策划、分析、管理、经营等综合能力[9].因此,泉州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原则和泉州工业设计行业的特色,充分考虑人才的市场需求,从增加课程数量、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课程细分及分布状况、课程的排列顺序及衔接关系、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等方面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由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衔接松散、课程孤立的问题,保证知识链条的环环相扣,突出“基础化、 能力化、素质化、综合化”,建立基于“工作岗位+ 职业技能” 的课程体系,并以此构建以学生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人文与科技、组织领导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上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导的“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和“ 闽台高校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已得到较好的贯彻和实施,要通过这两个项目带动泉州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4 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互动平台

泉州高校的学生到台湾学习期间,就深刻地感受到台湾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坚实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泉州高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就要借鉴这一经验,对接产业需求,依托泉州本土企业尤其是台资企业和工业设计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与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引导各合作企业机构参与教学过程,引进泉台两地具有多年企业经历的一线设计师与高校老师组成教学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讲授教学课程,承担研发任务,完成考核工作.同时,将设计大赛纳入实践课程中,以大赛主题为契机带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支持鼓励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两岸或国际知名工业设计大赛、展会,如中国创新设计大奖红星奖、红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台湾国际设计大赛光宝创新奖、台湾“新一代设计展”、高雄青春设计节、“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3.5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针对泉台高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各种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和泉台高校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结合项目特点和办学实际,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增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保证联合培养工作能够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达到双方共同认定的质量标准,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泉台高校还要邀请泉台两地有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协同建立联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质量监控机制.

3.6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宽交流合作渠道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宽交流合作渠道也是泉台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重要抓手,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共建泉台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专家学者储备库、泉台高校工业设计毕业生人才储备库等,为政府研究泉台经贸文化合作、工业设计发展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及泉州制造业企业与台湾优秀工业设计机构的对接合作等出谋献策,提供智力支持.(3)共同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设立“教师工作坊”,在线研讨教学方案,开展优质课观摩;(4)建立网络学堂、电子图书馆、电子教室、创办网络期刊、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泉台之间跨校工业设计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5)在做好院校全日制学生共同培养工作的基础上,以服务泉州台资企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方式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豆丁网.台盟泉州市委会.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推动泉州工业设计业加快发展的思考[EB∕OL].http://www.docin.com/p-562966113.html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苏耿聪.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推动福建工业设计业加快发展的思考[EB∕OL]. http://www.qztaimeng.com/MoreInfo.asp?cid=20 2013-10-21

[4]李志峰,孙志学.面向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5]中国新闻网.苏巧凤,陈小愿.泉州市长:文化互融搭建泉台交流合作平台[EB∕OL].2012-05-17.

[6]中国广播网.沈静文.台湾因“少子化”致私立高校倒闭潮 欲引入陆生救市[EB∕OL].2013-07-28.

[7]陈秋燕.深化泉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6).

[8]刘文艳,陈文经.“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全国瞩目[N].泉州晚报,2013-08-05.

[9]黄晶晶.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与厦门理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2012(3).

[10]张云辰.“泉州创造”升级核心竞争力[N].晋江经济报,2012-06-21.

猜你喜欢
泉州工业人才
泉州
人才云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