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焱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生活。实践活动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是人类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二是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确认的;三是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灵活准确的运用,是心理愿望驾驭动作的能力,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动作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产生的本领,动作只有达到一定的精确性、定时性、协调性和稳定性,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动作技能的获得可以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的技能学习理论以行为主义的习惯论为基础。习惯论把动作技能的形成归结为刺激-反映联结的形成和强化,强调练习和强化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动作技能获得的高级阶段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依据为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种强调认知的动作学习理论,它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转换、加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强调这一过程受目的和预期所控制。换言之,人既是作为动作技能形成的信息加工系统,又是作为技能应用的指挥官而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目的、意愿、情感和态度伴随着动作技能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
1.实践教学是适应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就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 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
2.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训和实习是 实践教学一种重要形式的体现。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 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限度。
4.实践教学是解决“潜逃课”现象存在的最好方法
“潜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虽然按时来上课,不迟到也不早退,坐在教室里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是在做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从出勤率看人数比较多,从心思和表现看,无心上课,在教室里“逃课”。课堂上属于“潜逃课”的具体表现有:睡觉、拨手机、发短信、听音乐 、吃零食、谈恋爱、说悄悄话、看小说以及看无关本堂课的专业书等。
课程设置不合理,引发“潜逃课”现象。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缺乏一定的 科学 性和合理性。尤其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理论课程过多,实践教学方面如,实训、实习环节落不到实处,而且不成体系也没有创新。学生对于单纯的课堂学习不感兴趣。过多的理论教学,不但让很多学生厌学,也会让他们失去自信。掌握一门有用的专业技术是大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而实践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践教学是提高素质的最好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动手操作能力、调研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办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这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井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既要体现高等教育也要体现职业教育。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过硬的理论功底,即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不仅要致力于职业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具备从教育学角度将这些知识融人职业教学的能力;不仅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的能力;不仅必须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知识,而且必须有能力在遵循职业教学论要求的前提下,将其融人课程开发之中并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指导。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让学生用上实用的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搞好实验(实训)室建设是高职各专业办学的迫切需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我院极为重视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场景模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加大经费投人,专项用于实验(实训)室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要对现有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环节进行梳理,切实制定专业实验(实训)培养的详细方案,通过实验(实训)室建设,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产学结合具有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学单位与生产单位的合作,应围绕市场办专业,针对企业岗位设置课程。“应用”与“适用”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词,而基础知识平台加专业模块化菜单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这种合作是双向的、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并力求实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二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依据理论搞实训,根据岗位练技能。技能培训是高职教育的主线,其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宽口径的高级“蓝领”或“银领”人才,采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原则,力求岗位适应期的“零时间”;三是学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也是产学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产品的“出口畅”才能使招生的“进口旺”,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与创业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市场价值引导,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实训的平台和机会,不断优化职业素质,储备就业能力,增加择业技巧,强化创业理念,力求就业的“零等待”;四是学科品牌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建设品牌专业不仅要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建立在当地有影响力的生产实训基地和指导中心,使之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载体,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和窗口,力求品牌专业效益的最大化。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产学合作之路,以求共同发展,不失为“双赢站略”。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上课的形式,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产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具体人才的需求。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按照双方论证的教学计划从事教育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由相关企业择优录用,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
“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要求是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中,包含了创新创业的要求,表现在学生对新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追求欲望及科学精神、想象能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勇于开拓的精神,它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是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就业甚至创业。多年来,我院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大胆改革,在搞好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拿出巨资,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的培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与操作技术能力的练兵,对学生今后自己创业或者进人企业工作都是极好的锻炼。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以及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
(1)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即实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南,也是衡量实践课程最终质量的准绳。它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总纲。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是实践课程评估的基础。
(2)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计划是实践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实践课程的一个总体安排。包括实践课程项目、门类、次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手段、考核的方式、方法或途径、达到的效果等方面。
(3)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过程是指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包括设计思路,操作内容设计,实施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效果反馈途径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核心。
(4)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这是对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包括平时项目训练熟练程度、操作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以及终结性考核结果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关键。
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展。
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高职教育仅是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不可能把将来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全部掌握。因此,高职教育在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应有所侧重,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1)基本素质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企业用人倾向的调查表明,相对于职业能力水平来说,企业优先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基本素质的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与心理素质是学习与一作的基础条件。鉴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个性特征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点,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2)职业岗位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主要岗位操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应用基本工具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职业岗位能力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3)应变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自学能力是基础。随着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教育对职业的预期常常会出现偏差、失灵的现象。这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变化。创新能力是核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4)人文素质方面。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5)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交大作业、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6)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问题上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系统的规划。针对这一情况,我院一直研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到底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思索职业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内涵究竟包括哪些,如何把握好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当前应做了些什么,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如何弥补提高,这样一来,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便可以齐头并进,和谐发展。
我院实践教学创新的是一种全新的,形成体系的,而且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的教学车间模式 - 教学车间模式
教学车间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三个融合”,即工作和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和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和教学的过程融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教学目标是指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车间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承担的项目中练就技能,在职业环境中学会敬业,在工学结合中提升素养。
教学车间最突出的做法就是打破过去那种“先学后做”的教法,打破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从直观实例开始,引发学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训练,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车间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任务驱动、回归求教、设问助产、内省自修”十六个字。
在教学车间中,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每位学生必须亲自动脑、动手,处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他们是任务的完成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训练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部门之间、工种之间、同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力。
(1)形成适应教学车间真实环境的测评体系。
(2)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2)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的进程。
(3)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教学车间中倡导“三个融合”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方式。
(4)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车间模式对优化师资结构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学车间模式引入了一批穿着工作服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是企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优化了我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比例。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专兼职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的积极性,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为学生在教学车间中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教学车间,我院与很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推荐我院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我院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我院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拓展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总之,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侧重于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在立足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马晓霞.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