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化教育

2013-02-15 09:00吴建国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职业化民族职业

吴建国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天津 300122)

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过往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本质特征的传统文化。面对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面对我国已步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不禁思索,中华民族在融入世界现代化、信息化大潮中,又将如何有效地传承自身的民族文化呢?

笔者认为,职业化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将谈谈以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三点思路。

一、从“有业”向“职业化”的过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而日益突显的适应国际环境的需求,我们的各级各类从业者都必须尽快完成从“有业”向“职业化”的转变。

那什么是从“有业”向“职业化”的转变呢?

概括地说,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行为规范则主要体现在遵守所在行业或公司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等三方面内容。

职业化技能即是我们常说的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它包括职业资质(各类学历证书)和资格认证(本岗所需要的相应资格证书)。从有业向职业的过渡,是把住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化教育的第一关。这个阶段的受众主要有三类人群。各类高、中级职业学院(校)的在校生;因各种原因下岗再就业和虽在岗却急需提高的从业人员;以城市、乡镇各类待岗人员和进城农民工为主的群体。

对第一类受众的职业化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高、中级职业学院(校)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来完成。如可设置以介绍和讲解职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也可将有关职业化的内容分别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穿插在不同的专业课里讲授。可请行业和公司的资深从业人员“现身说法”。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实践。由此,使这部分接受了比较系统、规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学生既具备了受聘所需的业务能力或岗位技能,同时也初步形成了逐渐养成聘岗所需{也可能是未来发展和创新的潜在需求}的职业素养的趋向。

对第二类受众,则主要由相关的行业或公司自己举办以培养和提高本单位员工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的各类职业化短期培训。

第三类受众的人数最多,成分最复杂,学历相差也最大。对他们来说,从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掌握一种或几种技能受聘,到逐步胜任本岗工作,接受职业化影响,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需要社会各方面包括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劳动人事、人才市场以及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通力协作。建议在高等学府设置有关职业化的课程。

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其要点有二。

首先,它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提高国民自由民主意识的基础性环节

应该说,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华夏子民的生命张力与灵性受到了极大的禁锢。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所理解的自由与民主只能是或随心所欲、放浪形骸,或占山为王、大口酒肉。期间,虽屡有热血之士登高疾呼,但也只能似一江春水微泛涟漪。

应该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实为中国人民迎来了自由与民主的春天。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空前的革命干劲和纯真质朴的政治热情就是最好的佐证。但由于我们缺乏执政后谋发展的经验,这个进程被相对迟滞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广大的各级各类从业人员(包括待业人员)中开展职业化教育,使他们在职业化的自尊自律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与合作交流,严谨思考与善于创新,追求卓越与担当责任等方面逐渐得到培养。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将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阶段打下基础。

其二,推行职业化教育的过程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

在《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一系列中华先人的著述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与职业化要求相吻合甚至更具前瞻性的内容。所以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里,通过职业化这个平台与国际接轨,既可以让我们重温古代先贤的思想,又可向世人展示他们逾千年而弥新的惊人的智慧。

二、从“自然”走向“自觉”

如果把国家或民族比做一个巨大的肌体,那么维持这个肌体健康正常运转的关键应该是它的腰脊部位,也就是现代社会俗称的精英云集的社会中上层。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的“士大夫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民族的个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的个性。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讲,比如英国人讲绅士,欧洲人想做骑士,美国人崇拜司巴达勇士,日本人推崇武士道,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是士大夫文化。士在中国是一个褒义词。能称之为士的前提是好人,而且是能帮助他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强者才能称之为“士”。“士”蕴涵了中国的“道”。正所谓“道亦有道”,无道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士的。士大夫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的统一体。他们既是为国君或皇帝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又是国家的精英,社会文化的带头人。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密切相关。士大夫文化是为臣的文化,而不是为奴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里,不但老百姓是它的对象,君王也是它的对象。它讲求对君王尽忠,对百姓仁德。所谓民贵君轻,谁贵民,谁轻君,这无疑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去思考的问题。中国人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士大夫文化的结果。目前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士大夫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是软弱无能和自私变态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起码有失全面。有大量史料和事实表征,自战国时期中国士大夫文化形成之日起,每当国家面临危难,民族面临选择的重大历史时刻,便可见他们“黄钟大吕”般的民族大义。如痛恨昏君奸佞,愤投汨罗江的屈原;宁可醉死形骸,也不与权贵同流的竹林七贤;泣血挥毫“还我河山”的岳鹏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至近现代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们,都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那视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杰出代表,生生不息,遇风雨而脊不弯,遭屈辱而压不垮的根源所在。

当今中国,精英阶层也无疑是重任在肩,任重道远。自然有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理论思想武器,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怎样在完成民族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由自然秉承先祖遗风,自强不息,到自觉理性地与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接轨,不但找准跻身世界经济的切入点,而且能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确实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探索、积累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完成这一过程,我们的精英阶层应首先成为中国职业化的典范和推进中国职业化进程的领军人物。他们应逐步具备世界级的职业化头脑、职业化思维、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视野。无论是决策(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参与)还是引领发展一方经济,都能够自觉地把职业化作为展开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自觉地将民族文化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发扬光大。

对有关精英阶层的职业化教育,除采取各级党校轮训或其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外,还可采取定期聘请各类专家做提纲提纲挈领式的讲座。这方面我党是有传统的。建国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经常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怀仁堂讲课。还有不定期的出国考察,登门求习。再有就是自学自悟了。

三、辉煌的轮归

如果我们真正静下心来,铺平历史的竹简,聆听从华夏大地的深处传来的岁月回响,那么遥远的历史轮廓便会若隐若现地浮进我们的眼帘,还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中华民族具备世界上一切优秀民族的特质或潜力。这一点从历史上偶有名君出现,就会带来盛世和民族的惊人之举就是例证。我们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我们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我们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更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与热情。如此等等。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数千年前便已具有接近人类终极思维的民族。在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把孔子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耶酥的“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名言在西方都被称为“黄金律”。但耶酥比孔子要晚整整五个世纪。孔子的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莫格称孔子是“伟大文明奠基者”,他为此写了《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文中感叹道:“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德国人尤利斯.葛尔在其1910年撰写的《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中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在是一个人,不在是一个名字了。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他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1981)赞赏道家的现代性,他于1968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在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自然界中的自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的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凡此种种,古今世界各国政要、学者名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学说的赞叹乃至著书立说可谓车载斗量。不要因为我们落后了就妄自菲薄,这与我们历史上曾妄自尊大同样不智;也不要因为别人先进了就什么都好,由此只能在盲目的追逐中失去对真理的认知。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务实,求真,讲科学,谋创新。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已能在国际舞台上理性、平和地与世界论道。

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尚在缓解,中国经济又面临新一轮布局与结构的调整。笔者认为,应将全民性的职业化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

总之,职业化不是先行进入工业文明国家的专利。职业化,是人类伴随自身文明进化与社会发展阶段所必然呈现的一种社会状态。职业化,也是不断前行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种新要求。这种社会状态和对人的新要求将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或融合、或相交、或并立),引导人类向更高级的文明迈进。

[1]仲大军.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J/OL].http∥www.dajun.com.cn/xingtaiyanbian.html.

[2]张弘.学术范式转型与批判意识[J/OL].http∥www.xslx.com/htm/xssy/xspp/2004-11-04-17644.htm

[3]袁行霈.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08,(01).

[4]江历明.国内外职业化研究现状综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猜你喜欢
职业化民族职业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