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内涵谈到高职教育体系的若干关键点

2013-02-15 09:00胡杰林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育

胡杰林,范 琳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说文解字》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我们知道什么告诉学生的过程,也不是把一堆知识罗列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的过程。那只是完成了“教”而已,而没有“育”。那么,什么是“育”呢?我们知道,教育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东方的思想提出的养子使作善也是我们通常所讲到的德行的灌输与传承;那么解惑呢?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你不了解你的学生,你不走进他们的心灵,你那什么解答?如果从西方的观点我们来反思的话,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就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更重要的是发现,发现我们学生内在的禀赋与特长,把它挖掘出来,让学生懂得自己,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知道自己的热爱。

一、当今就业的现状:职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说什么人才是中国最稀缺的,那么答案不是稀缺高级人才,而是技术人才。我们先看看一组资料:浙江奉化举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交流会”上,一家企业愿出30万元年薪招聘一位高级模具技工;青岛一家制造公司急需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在招聘会上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最终也因面试者寥寥而没有下文;深圳到全国各地去招聘高级钳工,开出了6600元的月薪,结果未能如愿。招聘者不由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苏州高新区现有4000多家企业,每年技工缺口至少在25万人。昆山市一些企业甚至喊出了“28万年薪聘高级电焊工”的口号。在江苏普遍存存“管理人才好找、技术工人难觅”的问题,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在南方,高级技工和硕士博士一样大受欢迎;在深圳,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涨至17%,而中高级技工失业率基本为零。

现在有两种人才非常受到重视,一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种就是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尤其是具有复合技能的技术工人。

1.比例倒挂问题凸显

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其中的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技术与学历不达标准

“不仅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年龄层次偏高。我国制造业的主力是青年工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两千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我国技术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近7成。这种文化程度制约了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技术人员基数少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学历教育太重太热,技工教育太轻太散”的倾向。“学历”教育过热主要表现在几代人“争文凭”,致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仅占同龄人的16%。

高职院校恰恰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中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很快,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我们的学生出来以后,基本不能马上上岗,是学校没有教过?不是,学校已经教给孩子们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法,同时通过考试确认他们都是优秀的。那为什么还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呢?我们在寻找,后来我们参照德国职业学院的模式,开发了一套模块式的知识结构,以工作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这无疑是我们职业教育更加学以致用。但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的这种方式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能马上上手进入岗位,但后劲不足,底蕴不足,只能在现有岗位上胜任,无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岗位,这是我们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上有一些内容忽视了,有了根据项目导向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有一个让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动力,这样他们在离开学校后,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有不竭的动力。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们现在招收的高职学生主要是高中应届毕业生,缺少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到大学后又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呼声越来越高。由于高校行业能力的不足以及相关相对实习场地的欠缺,学生难以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生产实习,在校内的实验课也难以按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开设,相对理论课教学而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成为研究和思考教学改革方略的基本方法。将实训、实验、实习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但只是在理论上的模拟技术,而不能创造一种真实的环境。

职业教育的重点又不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缺少基础理论,导致我们的学生出去以后,后劲不足,终身学习能力不足。

三、高职教育体系成功七大关键特点

1.学生根基的打造

高等职业教育提倡面向职业,培养职业能力,这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加快速的融入新的职场,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未来学生的成长需要的营养,也一定要在学校学到,学校不仅仅提供学生走出去那一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也要给予学生未来成长的后劲,这就需要学习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

学习基础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建筑学模型,即金字塔模型,先系统学习理论,打好基础,以后再结合专业考虑应用。另一种是生物学模型,一棵树的生长过程不是先长好根部再生长树干,再生长树冠,而是树根、树干、树冠同步生长。高职教育应该采用生物学模型,围绕应用需要,不断扩充有关知识。不仅仅立足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树根,使这棵树未来成长有足够的养料。所以现在用不到不一定将来用不到。一切的根本是基础,没有基础后面无法谈应用。

2.课程内容重心变化

传统课程安排内容重心总是指向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作为重心,只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还不能和它同步的话,那么这种课程就显的太过仓促。未来的课程安排更重视学生心灵的成长,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结合更多深刻的认知平台和多角度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内在的领悟能力提高,从而引入专业知识,这样会使得学生接受的意愿和速度大大的提高。

3.终身学习,打开一生智慧的大门

终身学习是是一个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终身学习论的本质是发展论,那个什么是发展?发展就是学生能够在认识自己的情况下的选择。怎么认识自己?就是通过在学校,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未来的职称,了解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选择和发展中获得幸福与成长。

4.知行合一思想

明代心学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什么是知和行?知就是指知识,行就是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真正的合一应该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我们高职教育中,知和行有的时候是脱节的,我们有的课纯是理论,有的课纯是实践,完全将两种隔离开,这显然会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其实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知性合一的课。只不过有的应该更多强调思想的深度,有的更强调思想落实的功夫。我们还发现了知性脱节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知而不行”和“不知而行”,前者体现在很多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不会运用,例如我经常给学生做一些案例,而需要用到的分析工具和知识我前几次课已经讲过,而学生根本不知道运用这些工具和知识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这表明看着是“知而不行”,就是他们知道这些原理而不去分析,而实际上是“不知而行”,那些他们学到的知识根本没有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那么真正留住的知识只有是经过实践或者磨练后领悟的才能真正留住心中。而无论是任何学问或技艺,要想做成它,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的课程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能够实际做事,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仅仅知识的灌输,而不问他们是否真正掌握,单单的实践课程,而不体会他们实践课后,对理论的深化或者矫正,那么我们的课程是不是虽然教了,但总差了那么一点呢。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是“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三部曲,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先理沦后实际。但在经济管理领域,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上,很多学生没有很直观的认识,对课程没有足够的理解,例如在给物流班上配送中心运营这门课的时候,学生都没有见过什么是配送中心,上来讲意义,讲种类,讲发展,可想而知,大部分的学生都提不起精神,后来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通过超市来演绎配送中心,这样学生一下子就都跟上来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不能有兴趣,讲的在好也不会入心。所以我们改变了“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思想,换成了“具体呈现一共同寻找问题一共同求解”的思想,例如在讲给金融班讲风险管理的时候,学生不能对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这个概念的理解,更不清楚风险控制的含义,因为风险控制是一个思想,这方面做得好,企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做得不好,企业会遭到风险损失,这时候我就应用了“具体呈现一共同寻找问题一共同求解”的方法,给他们播放了以巴林银行倒闭这个题材拍成的电影,然后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最后自然而然的学生们都找到了怎么控制风险的方法,最关键的是明白了风险控制是一个你需要付出成本,而可能付出成本后换来的可能是公司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你的出色的局面。

5.国学课程的价值

在全国现在已经兴起了国学热,北大清华纷纷开了国学班,学费基本都在每年7万左右。作为老祖宗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国学对我们学生的带来改变。

为什么要学?国学是培养我们社会能力和格局以及方法能力最好的课程。很多知识现在有用的,也许出去3年后就过时了,有些知识你现在觉得没用,但它是一生有用的。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懂,是一辈子去领悟的,这样的知识才是成长的知识,它随着你的经历成长。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这本书我看过了,就不会再看了,是的,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书是不变的。但我举个例子:红楼梦,你小时候看,你能看懂,你大了看,你还是能懂,你老了看,你依然能懂,但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你对书的领悟也在加深,而这本书你终其一生你参悟不透,这就是国学的魅力。我相信,读红楼梦的时候,如果我们在少年时看的是风光,中年时看到的是内部管理和斗争,年老时看到的是无常与释然。这就是我们国学的魅力,他提高的是我们的整体内涵和看问题的深度。

6.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人们习惯把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闵素。“智力”足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5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理想、信念、情绪、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自制力、坚韧性、意志力、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两方学者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戴尔卡耐基曾经说:人生是否成功,15%取决于专业水平,85%取决于待人处事的能力。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态度、控制力、坚韧性等非智力因素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因此,应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同发展的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安排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课程,不断提高他们认识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和逆商(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处理逆境的能力)。

7.加大信息量

在信息社会,学会收集信息远远快于积累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于过去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更新外,还要不断地收集信息,加大自己的信息量。信息量大,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使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大量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

[1]赫冀成,张喜梅主编.面向21世纪中日美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2]程万平主编.探索21世纪中国教育创新之路职业教育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黄耀五,谭绍华编著.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周光勇,宋全政等编著.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写.世界职业技术教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