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奕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38)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揭示了图书馆最基本的规律,被国际图书馆界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1]。美国图书馆学家克劳福特和戈曼合著的《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热与现实》提出了“图书馆学新五定律”。新老“五定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目的论”“技术决定论”“人文主义”和“辩证唯物史观”,并最终归结到“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内核上。本文拟梳理新老“五定律”与这些哲学观点的对应关系,揭示新老“五定律”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哲学启示。
“目的论”的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且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位置,都体现着某种预定的计划、某种前定的目的[2]。康德指出:“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构建的最高生存理念——以人为目的。”从古希腊“自然目的论”到“康德目的论”,“目的论”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价值。
阮氏提出的 “书是为了用的”“每本书有其读者”和劳福特、戈曼提出的“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充分体现了“目的论”的哲学观点。他们将书的使用价值与读者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力统一到以人为目的、为人类造福上来,这正是书与知识存在的价值所在。
根据“目的论”的价值观,不同的“书”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因其服务目的中的“人”不同,其价值并不相同。所以,每一所高校图书馆都应围绕“目的”,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载体、不同读者科学规划、合理组合建设数字资源。
1.2.1 基本数字资源馆藏定位
全球数字资源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每一所高校图书馆都应树立本馆明确的价值目标,确立本馆的建设重点,确定本馆长期购置使用和保存的范围。基本数字资源馆藏定位是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证,“拥有”是“获取”的前提,没有“拥有”,“获取”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有构建独特的馆藏数字资源,图书馆才能在信息生态链中占有一席之地。
1.2.2 可用数字资源获取
衡量一个图书馆价值目标的实现,已经不能用“拥有多少资源”来评价,而应由“可以获取多少资源”来测评。网络时代的资源建设,图书馆应当把数字资源建设重点放在可用资源的获取上,放在构建图书馆联盟上,放在图书馆在社会网络系统的“信息生态”扩张与强关系占位上[3],放在网络攻关上。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可用、有用资源。
1.2.3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
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符合本院校特色的馆藏,其中不少文献不仅有特色,而且十分珍贵。但相当多的图书馆对这些资源不够重视,使得很多珍贵的资源被束之高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特色文献盘活,赋予其数字化生命,加强对文献本质的深层次揭示和对文献的组织管理,使这些文献在一个更大的数字生态系统中生存并发挥作用,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
以培根、笛卡尔等为代表的乐观技术决定论者肯定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作用,认为“人正是通过和借助技术决定着自己的未来”[4]。而以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悲观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通过技术达到极致,却被技术囚禁了心灵,在技术化的时代里,人变成一部机器,与人性化的生活目标完全脱节。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理论界对新技术表示欢迎还是担忧,依托信息通讯与网络技术,实现多种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数字资源作为传统图书馆资源的继承与发展,其众多优点能够更好地弘扬阮氏五定律的精神实质[5]。劳福特和戈曼毫不犹豫地指出 “明智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重视各种知识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重视人们不同媒介体验的需求,即主张合理利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服务。“技术决定论”的合理因子启发高校图书馆要以更加方便地满足读者多重需求为前提,综合考虑效益和发展等因素,走复合型资源建设之路,将不同载体文献特点发挥到极致。
2.2.1 全媒体服务方式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也应是复合多态、全媒体式的。首先,图书馆应打破时空限制,利用数字信息传播优势,为读者提供超时空服务;其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应具备多样性,从图形到文字,从声音到影像,让读者根据需要获取资源形式;再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应具备多种传播渠道,满足读者不同的媒介体验需求;最后,图书馆应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强与读者互动,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
2.2.2 一站式服务平台
随着图书馆服务内涵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建设一个结构清晰、界面友好、互动性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这个平台,图书馆可以及时推荐数字资源建设成果,为读者提供书、刊、电子数据库、多媒体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平台;读者可以注册登陆,提交科技查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申请,查看服务状态;读者不再是孤立存在,而能通过平台SNS功能,相互关注,构建社会关系网络[6],通过图书馆与读者互动、读者之间互动,挖掘信息,共享知识。
人本主义强调不仅要维护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要肯定人在宇宙中的核心位置,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强调人的个体和个性,对人给予非社会性的理解的观点,实际是把原本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哲学思想用哲学本体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7]
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8]。阮氏提出“每个读者有其书”“节省读者的时间”,对图书馆的“藏书”“读者”“馆员”三要素赋予了深刻的具体内涵,从根本上奠定了三要素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图书馆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思想资源。劳福特和戈曼则进一步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内核。新老“五定律”为现代图书馆的逐步改进和完善确立了方向和目标[9]。真正实现图书馆职能的原动力是图书馆深切的人文关怀[10]。据此,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要以知识获取的 “自由、平等”尊严为底线,要有读者是资源建设的“评价与参与主体”的胸怀,要围绕读者“文化素质”培养展开。
3.2.1 彰显开放理念
在高校图书馆里,所有读者都应有平等享受服务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面对陌生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畏惧和焦虑;一些家境穷困的学生因交不起上网费而加剧了和同学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了遏制这些不平等现象,高校图书馆应尽量取消各种限制,不仅要免费开放数字资源,还应免费提供电脑等网络资源获取工具,取消电子阅览室收费,主动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培训,彰显开放理念。
3.2.2 引入读者评价和参与机制
以往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评价机制普遍倚重图书馆专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可用、有用资源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而可用与有用的评判者只能是读者。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引入读者评价机制,提供建议渠道,对读者意见进行归纳、分析、反馈,让读者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积极尝试推广“读者决策采购”[11]。
3.2.3 注重发挥素质教育职能
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正体现了这种诉求。在提供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应当重视适合大学生阅读和求知习惯的 “全媒体”资源。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未来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为了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不断进行劳动实践,促进了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阮氏把图书馆形象地描述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反映了图书馆在历史长河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必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以新老“五定律”为指引,围绕人本主义内核,以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为出发点,努力实现馆藏形式拓展、用户对象拓展、共享范围拓展、服务功能拓展和服务功能突破、馆藏突破、时空突破,用户突破[13]。
[1]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7(1):38-46.
[2]陶立霞.目的论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命运[J].理论与现代化,2011(11):49-55.
[3]高新陵,王正兴.图书馆情报机构联盟嵌入社会网络业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6):21-23
[4]王建设.技术决定论:划分及其理论要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8):57-62.
[5]林剑锋.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阮氏五定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8):13-15.
[6]胡昌平,胡吉明,邓胜利.基于社会化群体作用的信息聚合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51-56.
[7]刘放桐.“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J].学术月刊,1999(10):32-41.
[8]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是什么[J].图书情报工作,2001(10):5-10.
[9]林青.对图书馆学五定律人文精神之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18-19,30.
[10]冯琼.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与图书馆人文关怀[J].图书馆论坛,2007(1):63-65.
[11]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192):36-39.
[12]俞吾金.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1995(6):96-107.
[13]姬洪军.数字图书馆对阮氏五定律的弘扬[J].图书与情报,20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