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占英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作为宜兴乃至中华民族一朵绚丽的奇葩,有着深刻的人文、文化底蕴。作为当代陶都人,有幸目睹其兴衰的过程,欣喜之余,百感交集。每当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留连于光怪陆离的壶艺世界,无不被眼前的艺术品所陶醉,难耐心中躁动之心。静下心来,用一小块紫砂泥勾勒人间百态,修养自身情操。
最初接触紫砂还是在集体种田时,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的原因,儿时的我,看到大人为当时紫砂工艺厂加工乡坯(鱼化龙)茶具时,朦胧认识用一勺泥可以编织如此造型炯异、大小不一的各种紫砂壶。起初,家人制壶完全是为了生活度日,周而复始,千篇一律,机械地劳作,全无对紫砂壶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然而少时的耳濡目染,对紫砂泥性的掌握,天生造就了当代紫砂新艺人对紫砂壶独有的情结,从小小的鱼化龙茶具到乡间田埂上用于劳作口渴用的铅丝壶把的带水壶。从她们各自的造型,深厚的外表,儿时的我亦只能粗略其独有的风韵。随着改革的春风沐浴,紫砂壶伴着她强有力的生命褪去了她多年笼罩其身上媷冗的尘埃,显露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其独一无二的芬芳。
上苍造就了万物,万物蕴育着芸芸众生。万物有着她特有的灵性与生存空间,紫砂壶作为陶都人一种独有的文化产业,几百年来,凭着她独有的魅力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当我静下心来,看着眼前造型各异、透着浓郁时代气息的一件件紫砂艺术品,无不为她们匠心独运的创造由衷地感动欣喜。这分明是大自然、造物主的恩赐。在生活、工作之余,脑海中无不被一种生生不息的灵感驱动,夹杂着一种情感,置身于紫砂壶的创作中。每当一件好的作品诞生,身心感到无比的愉悦,成功之欣喜,溢于言表。
每当夜深人静、虫鸟蝉鸣时,在我眼前浮现出月色荷塘中层层的荷叶,那袅娜多姿、亭亭玉立的荷花,仿佛是出浴的少女,晶莹剔透的晨露,犹如硕大的珍珠从荷叶上滚下,青蛙蜷缩在这含苞欲放的荷叶中,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我被眼前的景致所迷,按捺不住这种躁动,我不知道是否属于一种灵感,展开工作室,把我脑海中浮现的种种记忆,用泥勾勒一件出水芙蓉壶。
艳阳三月,正是踏青郊游时节,我有幸去了一趟竹海,层层叠叠、盘根错节、苍翠欲滴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着各式各样的舞姿,扭动着身躯,似乎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什么。感慨万千的我,平时在制壶时,缺少实际生活,眼前的景致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我摘下几片竹叶,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脑海中思绪万千,平时在制作竹节壶时,竹节、竹叶总是挪摆不好,竹叶不鲜活。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仿佛明白了许多。原来,好的产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世界对万物的理解,只有把实际生活体验融合在作品中,自己的作品才能鲜活,才能超俗。
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点滴的积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我去过故宫博物馆、江西景德镇陶瓷馆、宜兴陶瓷陈列馆、前墅古龙窑,去乡村田野、断桥残垣、苍松翠林中去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我把平时自己直观、意念的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有了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源泉,感觉自己变年轻、充实了,在制作过程中充分享受过程,真正领略了紫砂壶作为一种文化的真正内涵。
人生犹如紫砂,只有自己不断揉捏,不断修饰,才能成器。作为新一代创作艺人,有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挖掘,我们有义务把祖先留下的制陶工艺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我也将逆流而上,去体验、去挖掘、去创新,与壶结缘,与紫砂结缘,让一小勺紫砂泥伴随着自己炽热的情怀,去开拓属于自己未来的紫砂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