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与茶文化的融合

2018-07-23 05:37许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陶都茶经紫砂

许琴

摘要:陶都宜兴,周代称为荆邑,秦王政二十六年,改名阳羡。西晋阳羡名将周处的长子周圮,三兴义兵,晋怀帝为表障其功,改阳羡为义兴。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所做茶器具的原料是当地独有的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用紫砂泥制作的茶具也叫做紫砂器。

关键词:陶都;阳羡;紫砂;紫砂器;茶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52-01

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于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虽然这里提到的“紫泥新品”、“紫瓯”不是后来意义的紫砂器,但是在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贵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器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却蕴涵了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受。紫砂器造型形态完美、装饰纹样适合、内容健康向上,制作技巧精湛,且与诗书画及金石篆刻结合,雅俗共赏,使人把玩不厌,正好满足了茶文化时代变革的需要。也就是说,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

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論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大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由艺人按图制作,再自己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

文人对紫砂器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茶文化越加广泛的传播中,紫砂器必然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猜你喜欢
陶都茶经紫砂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用忠诚守护“陶都”蓝天碧水——江苏省宜兴市环境监察局执法为民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