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暗挖隧道近距离穿越桥桩施工技术

2013-02-13 05:36王东清
都市快轨交通 2013年3期
关键词:桥桩仰拱导洞

王东清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0018)

1 工程概况

丽泽桥位于北京市西三环南段,是北京市几座大型桥梁之一,于1991年竣工投入使用,是连接西三环和丰台北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地铁14号线西局站—东管头站区间暗挖隧道下穿丽泽桥区,其中地铁近距离穿越的匝道桥共计7处,净距离在0.84~4.61 m,且桩端在隧道的肩部,为受力最不利位置。桥梁为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检查评估报告显示,匝道桥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A级,即完好状态[1]。

地铁14号线西局站—东管头站区间暗挖隧道下穿丽泽桥桩工程,暗挖为马蹄形标准断面(6 570 mm×6 480 mm)。自上而下主要地层为粉土填土①、粉砂-细砂②3、圆砾-卵石②5、中砂、粗砂⑤1、卵石⑤、层卵石⑦。结构覆土厚度为10.1~15.3 m,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卵石⑤,中砂、粗砂⑤1。地下水位于结构线以下,设计采用地表双排复合锚杆桩隔离加固,洞内增设临时仰拱、径向注浆等措施来控制桥梁沉降。

桥梁沉降控制要求是:桥梁竖向均匀沉降为15 mm;纵向不均匀沉降位移值为5 mm;墩柱横桥向相邻基础不均匀沉降位移值为3 mm;地表沉降为30 mm。

2 桥桩与隧道沉降及变形模拟预测

2.1 建模

在施工之前,协调设计单位研究讨论各种技术措施,针对施工条件和工况,经过建模分析,提前预测施工沉降。采用大型岩土计算软件FLAC-3D,假定土体为各向同性弹塑体,由实体单元模拟,其应力-应变关系,满足莫尔-库仑准则;采用板单元模拟初衬,二衬采用实体单元;模型边界范围取4倍开挖洞径,地表为自由面,其余面均施加法向约束,进行施工模拟。每循环进尺0.5 m,按设计图工序的工况步骤,以Z3-4桥桩为例,计算模型[2]见图1~图2。

图1 Z3-4桥桩计算模型

图2 竖向位移云图

2.2 计算

按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以Z3-4桥桩为例:近暗挖侧桥桩的沉降值为4.8 mm,远暗挖侧桥桩的沉降值为3.6 mm,差异沉降值为1.2 mm,桥桩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开挖期间,沉降值为3.7 mm,且沉降速率加大;在暗挖施工期间,隧道拱顶最大沉降值为7 mm,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开挖期间,下台阶开挖时刚开挖期间发生小幅沉降;随开挖进展出现小幅隆起,水平收敛值为3.6 mm,地表最大沉降值为6.5 mm,各桥桩的沉降模拟数据统计见表1。

表1 各桥桩沉降模拟数据统计

2.3 分析

经过分析,在隧道施工期间,桥桩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导洞开挖期间,应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尽快对上导洞临时仰拱封闭成环,并及时进行回填注浆。

3 施工措施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受控,确保施工安全,参考软件的分析情况,除严格按设计要求,采取地面实施复合锚杆桩对土体进行加固、洞内径向注浆、增设临时仰拱等措施外,同时在施工工艺控制上,采取上导洞先行通过和及时进行多次重复回填注浆等措施,控制施工给桥桩和地面带来的沉降。

3.1 地表加固措施

采用复合锚杆桩加固地层,将桥桩周围土体加固和改良,以不降低原有侧摩阻为目的,并在隧道内对桥桩底部的土体实施注浆加固,具体布置见图3。

复合锚杆桩直径150 mm,采用φ50钢管(煤气管)和3根φ18定位钢筋作为复合锚杆桩钢筋笼子的骨架,每段长100 mm,间距1 m,3根φ20钢筋作为纵向主受力筋,另附3根φ20塑料管作为注浆管,每根注浆管出浆口范围距底端4 m,注浆管φ20 mm,出浆孔φ4 mm,4孔竖向错开150 mm,如图4所示。采用两次注浆,第一次注浆压力为0.4~0.5 MPa,孔口溢浆时结束本次注浆,水泥浆水灰比为0.5∶1;第二次注浆采用中高压注浆,注浆压力1.0 MPa,水泥浆水灰比为0.75∶1,在第一次注浆完成后10~15 h进行。

图3 复合锚杆桩施工

图4 复合锚杆桩构造

复合锚杆桩在本工程相临标段也使用过(相似环境、相同工法、相同工艺情况下),通过不同措施下产生的沉降进行对比后得出,复合锚杆桩对减少桥桩沉降的数值约为2~4 mm。

3.2 洞内加固措施

3.2.1 超前注浆

根据本段以卵石-圆砾石为主的地质,将超前注浆进行优化,小导管采用φ25无缝钢管,长1.75 m,水平倾角为10°~15°,在环向120°范围打设,纵向每榀打设,如图5所示。注浆浆液选用单液水泥浆+早强剂,压力控制在0.3~0.5 MPa,单根小导管注浆量按照扩散半径0.25 m进行计算。注浆结束后需要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并对注浆薄弱部位进行重新补充注浆。

3.2.2 临时仰拱

计算模型的桥桩沉降主要发生在台阶洞施工期间,为使上台阶尽早封闭,在隧道穿越桥桩前后各10 m范围内增设了临时仰拱,将隧道初衬分为上、下两个导洞。临时仰供采用I22a工字钢和挂网锚喷混凝土的形式,从而使隧道形成上、下两个导洞进行施工(见图6)。

图5 超前小导管布置

图6 临时仰拱位置及构造

3.2.3 径向注浆

暗挖区间下穿桥桩段时,桥桩底基本位于隧道中部,由于在开挖过程中容易造成土体松散、回喷不密实,导致桥桩沉降,因此在隧道靠近桥桩侧、临时仰拱下45°范围内进行径向注浆,注浆范围为1.5 m。注浆管采用φ25×5小导管,长1.5 m,采用1.0 m×1.0 m梅花型布置,布置纵向范围为桥桩两侧各6 m,注浆选用1∶1纯水泥浆液,压力控制为0.2~0.5 MPa(见图7)。

3.3 施工辅助技术措施

3.3.1 上导洞先行通过

经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导洞开挖时地面沉降纵向形状范围和沉降值略有不同,但大致影响范围为开挖面的纵向后方约12~18 m。为有效控制上导洞施工带来的沉降,采取上导洞先行通过桥桩,并及时完成回填注浆,待回填注浆强度充分起作用后(注浆后约7 d),下导洞方施工到此位置为最佳状态,根据正常施工进度,下导洞7 d的施工长度约为15 m,加上上台阶核心土等长度约为20 m。此位置的下导洞施工在上导洞施工的沉降影响线以外,经过上导洞回填注浆的处理,下导洞施工带来的沉降几乎为0。隧道施工上导洞先行通过情况如图8所示。

图7 径向注浆管布置

图8 隧道施工上导洞先行通过情况

3.3.2 多次重复回填注浆

在暗挖施工过程中,初衬锚喷背后普遍存在锚喷不密实的现象,会导致地面或桥桩的沉降加大。在施工过程中,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对背后注浆施工进行优化和调整。

1)将回填注浆管的纵向间距由原设计的3 m缩短至2 m,环向间接由拱顶2 m、侧墙3 m统一调整为2 m,并呈梅花形布置,以保证回填注浆的密实性。

2)为保证对背后及时回填注浆,在保证开挖面土体稳定的前提下,将注浆段与掌子面开挖距离由原设计的5 m调整至4 m。

3)每次注浆段长度由原设计的5 m缩短至4 m。

4)注浆采用水泥+白灰+粉煤灰,重量比为1∶1∶1,加入适量水拌成黏稠状。注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注浆,压力达到0.3 MPa并稳压10 min后停止;30 min后开始进行二次补浆,二次补浆稳压压力应达到0.5 MPa,并稳压3 min后终止[3-5]。

5)对完工段进行回填注浆检测。每填充注浆完成约20 m,即对回填注浆情况进行雷达空洞扫描检测,在拱顶和起拱线处共设置3道平行检测线。如存在空洞或疏松现象,立即再次进行注浆和检测,直至填充密实。经取芯检查,效果显著(见图9)。

图9 隧道施工注浆段落划分

4 实施效果及沉降变形数据对比

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丽泽桥桩共计7处,隧道与桥桩之间净距离为2.76 m。根据各项数据比较,采用设计给定措施和施工辅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经过穿越后2个月的持续监测,各数据已经稳定,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见表2。实际监测数据为计算模拟数据的47.6%~82.2%,明显小于模拟计算数据。

表2 各项计算模拟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 mm

5 结语

根据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在砂卵石地层下施工暗挖隧道,采用临时仰拱、上导洞先行通过,并及时进行多次重复回填,注浆能够在沉降发生之前有效控制沉降。同时,在设计给定措施的基础上,调整施工顺序,可以有效控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建筑物的沉降,总体上具有指导施工和借鉴意义。复合锚杆桩是桥桩加固的常用措施,起到了对桥桩和施工隧道的隔离作用,对砂卵石特别是松散砂性土体具有很强的加固作用,但其造价相对较高,在其他地质条件下或桥桩和隧道距离大于5 m的情况不建议使用。

[1]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施工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崔玖江.隧道与地下工程注浆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金伟.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工程西局站~东管头站区间特、一级风险工程专项设计:设计说明(五)(六)[G].北京,2011.

[4]姚宣德.浅埋暗挖法地下工程施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4):62-68.

[5]王力勇,杨兆仁.地铁隧道下穿高架桥施工控制技术[J].市政技术,2010,28(4):101-103,135.

猜你喜欢
桥桩仰拱导洞
PBA 工法暗挖车站导洞施工应力场分布研究
基于市政道桥桩基工程设计要点探索
一条更大的鱼
不同覆跨比下洞桩法导洞开挖引发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FLAC 3D的盾构施工穿越高架桥梁桩基稳定性影响数值试验研究
紧贴桥梁桩底某暗挖区间施工对桥桩的影响分析
五子山隧道仰拱开裂综合处治方案研究
仰拱病害的电磁波响应特征模拟及三维成像
自行式仰拱栈桥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填补国内隧道仰拱施工设备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