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3-02-05 12:15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

桑娟萍 柴长宏 李彦林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甘肃天水 741020)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校企共建”是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基础。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工科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与企业用人机制对接,没有企业的参与和共同建设是很难实现的。

近5年来我国的GDP 平均增长在7%~10%左右,但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背后却存在着“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存在着标准偏高、结构失衡、理性程度不足的问题;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关系;③大学生的观念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1-2]。面对这种现状,2008年以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天水地区高职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题研究,并与当地著名微电子企业“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协议,开始了“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经过3年一个高职教育周期的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案,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同类院校教师参考借鉴。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即使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课题组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和本校应用电子专业的现状,结合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成熟理论和国家电子产业调整规划,以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电工电器、电子专用材料等项目,并积极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是学校依靠企业的生产条件,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线进行集中实习,并通过反复不断的“学校学习-企业实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生产操作能力。它体现的是学校与企业育人的共同宗旨,其特点:一是将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三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新知识的吸收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四是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解决学校教学中缺少真实生产线的矛盾,做到厂校联合、产学结合[3]。

(一)制定“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的封装测试业务,是国内重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之一,公司的封装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内资及内资控股企业中名列前茅,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企业专用人才,依据合作企业生产性质及企业用人标准,不仅将企业标准引入到了教学中,还与合作企业协商,组建了“订单培养班”。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订单培养班”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高职教育在集成电路封装人才培养上的空白。另外,为满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了工程技术能手,依据“职业岗位群要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够用的基础课-必需的公共课”的模式,构建了“4(3.8+0.2)+1+1”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1.“4(3.8+0.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3.8+0.2)+1+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4”是指4个学期的基础任务式教学,“3.8”指3.8个学期的在校学习,“0.2”指0.2个学期的企业生产性教学实习(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做法是,让学生在企业参加包括寒假或暑假在内的为期1~2个月的带薪生产性教学实习),前一个“1”为一学期的生产性教学实习,后一个“1”为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其他同类企业”的反复交错学习,对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企业也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的考核,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如图1所示。

图1 “4(3.8+0.2)+1+1”人才培养模式

2.“4(3.8+0.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3.8+0.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习时间不足的矛盾冲突问题;解决了学校无能力建设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实训基地的问题。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对企业有所了解;企业通过“工学交替”加强了对“订单培养班”学员的考核。这为学生毕业时是否选择企业,企业是否留用学生提供了参考,也增加了“订单培养班”学员选择企业后工作的稳定性,保证了校企双方的利益。

(二)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实训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空间的扩展,人才培养环境、条件、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的改变,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纽带,其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4]。

1.构建以职业技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多元化的“工学交替”模式应该是“依据需求、多元推进、模式各异”,而且不同专业应采取不同的“工学交替”模式。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工学交替”模式采用以生产车间工作为主的方式。首先,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后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讲授相应的技术课程;然后,通过轮岗,即各岗位师傅和教师的“传、帮、带”,让学生初步掌握与生产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应通过企业一线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融企业合作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为了满足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与合作企业协商,将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作为“订单培养班”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并组织开发了与企业生产流程相一致的特色教材,如《集成电路塑封生产线培训教材(上芯)》《集成电路塑封生产线培训教材(压焊)》《集成电路塑封生产线培训教材(测试)》《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及企业文化》《平板电视机原理及维修技术》等5部实践教材。

图2 与“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构建三阶段的“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

在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中,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教育环境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二个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优势,通过学校和企业二个育人主体的互动、联动,才能建立校内外双实训基地和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见图3所示。具体做法如下:①基本技能训练。将企业培训模式引入到“订单培养班”学员的培养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为“订单培养班”学员讲解企业文化,指导学生校内的实训,让实训内容和过程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②核心能力训练。利用教学过程中的“0.2+1”(指学生利用第三学期一个月教学实习周+寒假时间及第五学期一学期时间)生产性教学实习时间,让学生在校企共建合作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当学生的“师傅”,指导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训。③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利用“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掌握企业生产技术,使学生成为一名准职业人。

图3 与“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三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实训教学活动中三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达到了教师和技师合一、学生与职员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习与就业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校企共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人才培养目的[5]。

(三)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某一技能项目、职业活动、管理现场和生产任务的能手,对职业生态、职业活动有深入广泛地了解和把握。实训教学体系实行“工学交替”后,专任教师一方面在教室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另一方面要进入车间和企业技术骨干一起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进工厂、出产品,又能上讲台、搞科研。学校在实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时,要求去企业兼职的教师必须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所担任的课程的考核之中。因为教师们面临要将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提炼后才能教授给学生的问题,所以教师们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条件[6-8]。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通过内培外引、聘用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与教学的需要。

(四)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考核体系[9-11]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订单培养班”课程教学中,笔者一改过去的“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角色转换、仿真模拟、真实情景、行为引导”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中,并通过设立“华天奖学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与合作企业制订“订单班学员岗位录用晋升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钻研的工作积极性。

为确保“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制订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①对担任“订单培养班”教学工作的校企双方教师实行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三个层次的全方位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基本知识、教学基本能力、教学核心素质、理论课施教技能、实践课施教技能等综合能力的考核,督促、激发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履行“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的教学宗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在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的主体也一改过去单一的学校考核,而是由学校和企业、授课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师傅)共同参与综合考核。此外,学校还考虑到学生进入职场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合作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累计达268 人,学生就业对口率达95%,学生岗位情绪稳定性达8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前担当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虽然本项目在2011年获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受专业特殊性制约

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教师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二个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工学交替”的基本操作模式。因为有些实习岗位参加实习的学生过多,一旦学生撤离实习岗位,就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所以学校必须考虑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与企业协商解决实训问题,让学生分批开展阶段性生产实习活动。

(二)学生“违约”现象经常发生

校企合作后,企业为培养适合的人才花费了一些人力、财力,采用“订单培养班”的方式对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订单培养班”学员虽然入校后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有退学、违约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学习环境的突变使得少数学生的心理产生压力,难以适应“订单培养班”的学习;②学生在实习中感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较大,对理想的追求和学习原动力产生质疑;③个别学生只为眼前利益,导致工作实习的目的丧失。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全面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学校让学生多次去企业参加教学、生产性实习,目的是加强企业、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让企业、学生、学校共同参与到企业员工选拔工作中,做到“三方满意”,以此来减少学生的流动性。

(三)校企科研合作尚需深入开展

企业考虑到产品的机密性,不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导致校企共建班的“教、学、研”一体化教学始终停留在表面。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校企互访机制、共同开发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成长和发展机制。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校方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与技术秘密需要保护。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校企在合作过程中要加强校方教师、学生的法律意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让企业放心地允许校方人员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

总之,“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它体现了合作培养专门技能人才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中,一要考虑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流动性,不能将专业课程设置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职业拓展空间;二要考虑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等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并将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由企业评定的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生监督管理的范围;三要考虑“订单培养班”专业教师的梯度培养目标,加强与企业合作,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并选派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改革,使校企双方在“教、学、研、产”方面长期深度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张建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2):154-155.

[2]乔鑫.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J].现代交际,2010(12):98.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4):82-85.

[4]卢坤建,温和,郭剑英.“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1):58-59.

[5]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

[6]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19(1):1-6.

[7]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0-32.

[8]黄颖辉.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教论坛,2005(10):37-41.

[9]翟志华,葛芸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29):121-122.

[10]杨泽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8(6):119-121.

[11]梁南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52-153.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