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英 唐娜 王艳慧 赵晓艳 孙德娟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属于急危重症,死亡率极高。心脏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复苏后的护理如不及时、不得当,会增加患者再度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现对3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做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冠心病10例,脑出血2例,心肌炎3例,药物中毒4例,电击伤1例,失血性休克6例,溺水2例。
1.2 抢救方法
1.2.1 心肺复苏 ①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松解衣带,清除口腔、鼻分泌物。②立即尝试拳击复律,从20~25 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拳击1~2次,如无心跳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③开放人工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插管后机械通气。④尽早建立静脉通路2条以上,首选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其次为肘静脉或以上静脉,行套管针穿刺,并留置套管针,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静脉。⑤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生压药物。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静脉通道不能建立,可由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例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但剂量要增加,是静脉给药剂量的2.5倍。
1.2.2 复苏后的护理 ①早期加强脑复苏,减少脑损害的发生。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只有4~6 min,心跳恢复到能测到血压后,尽快采取头部降温,能有效缩小脑组织的体积,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给予头部戴冰帽或在腹股沟处、颈部、掖下放冰袋冷敷。保持头部温度28℃ ~30℃,肛温30℃ ~32℃[1]。降温过程力求平稳,避免波动过大。降温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心律及血压的变化,测量1次/h。要保护好耳廓和枕部,避免冻伤。还可遵医嘱应用药物,例如氯丙嗪、异丙嗪、甘露醇、激素等,或配合高压氧的治疗,对急性脑水肿和皮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②专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气管内有分泌物需要及时吸痰。吸痰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③加强监护。持续心电监护,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及心律的变化,每5~30 min测血压一次。收缩压维持在80 mmHg以上,同时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神志、瞳孔大小等变化。④观察尿量。如果每小时尿量少于30 ml,提示已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⑤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口腔护理2次/d,预防口腔感染。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加强各种管道的无菌管理,预防继发感染[2]。复苏后昏迷者及时给予鼻饲,以保证足够热量。⑥静脉用药的护理。配药、用药、抢救记录都由专人执行,严格遵医嘱,并做好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2.3 急救时注意事项 ①抢救物品及药品要事先准备齐全。②及时躲避和脱离威胁患者和急救者安全的因素。③对疑有颈椎受伤者要避免脊髓损伤,翻转患者时应保持头颈部和躯干在一个轴面上,尽量不移动患者就地抢救。如心律分析证实为VF/VT,应尽早电击除颤,注意只除1次电击,然后做5组CPR,再检查心律[3]。最好在心脏骤停的2~3min内进行,患者的生存机会胜过接受任何治疗[4]。
心脏骤停后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患者生理和病理反射均消失。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进行有效的抢救。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强护士抢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护士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思维敏捷,应急能力强,判断病情准确而迅速,复苏前先用数秒钟观察患者对声音的反应,呼吸运动、皮肤颜色、同时触诊大动脉有无搏动。确认心脏骤停后立即通知医生快来抢救,切不可抛开危险中的患者去寻找医生。与医生密切配合,如果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总之遇到心脏骤停患者应及时准确地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使患者转危为安。
[1] 王世诺.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3):284.
[2] 木小红,郑燕,张娟红.心脏骤停者与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吉林医学,2011,32(36):7863-7864.
[3] 胡余美.内镜下粘膜剥离的护理配合.吉林医学,2011,12,25.
[4] 杨雪莲.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急救.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