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输入及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可靠通道,PICC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1],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尤其适用于肿瘤科反复化疗的患者及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的患者。但PICC导管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堵塞、感染、导管异位、静脉炎等[2]。本文将对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1.1 患者自身的原因
1.1.1 肢体频繁活动,体位改变 导管移位是PICC置管成功后的常见问题。有人认为导管移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肢体频繁活动、剧烈咳嗽,穿刺部位等有关[3]。
1.1.2 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不能按宣教内容进行自我维护,活动量过大或患肢体位活动度超出置管要求的活动范围等,使得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易移位。
1.2 护理人员的原因
1.2.1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充分
1.2.2 穿刺部位的选择 一般来讲都选择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但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
1.3 贴膜、导管固定不牢 贴膜受潮、边缘翘起、松动致导管自行脱出。
2.1 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 在实际置管操作中,应在测量体表长度的基础上减去患者皮下脂肪厚度1~2 cm。在测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身高及臂长。
2.2 严格选择穿刺部位 PICC常规穿刺部位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3 改变宣教方式,避免不当体位
2.3.1 应使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形象、具体、生活化 护理人员应熟悉并向患者宣教血管的解剖及生理:颈内静脉管径平均为1.3 cm,较锁骨下静脉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并且由于解剖变异,上肢外展后伸完全可以将导管末端牵拉至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会合处,使患者基本了解血管走向,在日常维护中注意肢体动作的活动范围。
2.3.2 护理人员以身示范 包括活动角度、范围,特别是负重、举高、外展。说明完全不负重会引起患肢肿胀,只要避免生活自理以外的负重即可,使患者掌握这些相对明确的指标。在要求内活动,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2.3.3 护理人员还要反复多次的进行宣教
2.4 妥善固定导管 留在体外的导管呈s形固定,避免打折、扭曲,如导管需修剪,修剪后要确定导管与接头锁紧,防止滑脱。
2.5 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宣教内容,避免照本宣科。根据不同文化、心理状态的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制定更具有操作性,有量化指标,使患者明确活动的方式、活动度及负重极限,对其应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并使宣教内容形象、生动、具体,贴近生活,以让患者重视日常维护的重要意义;若有不适及时就医进行X线检查。
2.6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要想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只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功能恢复是由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提高心身健康的知识与应对能力。所以,改善患者应对方式的主要措施是改变认知。护士要掌握患者的认知状态,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应对方式宣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患者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激发患者的自我责任感。恶性肿瘤患者置管术后的依从性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因此,重视患者心理特征对依从性的影响,并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采取针对性宣教措施,最大限度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4]。
PICC导管的移位是现在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但是通过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和宣教能力,患者对PICC的认知能力;加强患者生活中的细节保护思想可以降低PICC导管移位的发生,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时间。
[1] 邹勤,谢娟,陈民宵,等.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护理及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367-1368.
[2] 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4-555.
[3] 张仙爱,常红利,黄利娜,等.P1 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原因分析和对策.现代肿瘤医学,2007,15(8):1210-1211.
[4] 谢美玲.以病人为中心之护理服务观.慈济护理杂志,2003,2(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