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红, 王金萍
(1.中国石油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山东 青岛 266580; 2.大连民族学院 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刍议
袁永红1, 王金萍2
(1.中国石油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山东 青岛 266580; 2.大连民族学院 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600)
研究型大学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晰、盲目追求数量扩张、科研条件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厚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之路,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
在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研究型大学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顶端,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初期,抓住机遇,把握实质,推动内涵式发展建设,是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大学组织形态,它的出现,是对大学传统组织模式在继承基础上的组织创新与突破。”[1]19近代大学产生于欧洲,11世纪诞生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2世纪的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前身。这一时期的大学以“传授知识,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己任。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它在社会中的应用,大学为适应社会需要扩展了课程领域,并对多学科的课程进行研究。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可以看做是研究型大学的雏形,其倡导的“学术自由”和“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实践了崭新的大学理念,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地位。美国借鉴和发展了德国大学模式,于1876年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创了学术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后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源自美国卡内基分类法。1973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出版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对研究型大学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根据获得联邦科研经费资助额及授予博士学位数,将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Ⅰ类和研究型大学Ⅱ类。1994年提出的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标准是“提供学科齐全的本科教育,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高度重视研究活动”,同时,在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上有较大优势。2000年分类标准将美国高校划分为6种范畴、10个类型。其中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分为两种:广博型授予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和集中型授予学位的研究型大学。中国习惯将美国广博型授予学位的研究型大学称为“研究型大学”。[2]根据2010年卡内基分类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美4 663所高等教育机构中,研究型大学有297所,其中研究能力很强的研究型大学有108所。[3]美国卡内基组织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主要是作为一种分类标准划分美国大学的类型和层次,让人们对研究型大学的一些特征有更直观的认识。也有学者将美国大学联合会(AAU)吸纳会员的条件作为判断研究型大学的依据,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授予博士数量、教师获奖情况、研究成果发表和引用情况等量性指标和大学的领导力、大学的走势等质性指标。
国内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和概念界定大多是以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起源和美国卡内基对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为基础,用描述性的方法给出研究型大学特征性定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在2004年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按科研规模的大小把国内大学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其中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是: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累计得分超过全国大学科研总得分的61.8%的大学算作是研究型大学。[4]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曾提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问题是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研究型大学内在的本质特征是以研究为重心,永远培养精英,发展模式个性化。王战军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一书中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这一概念从大学的基本职能、组织目标、社会功用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但不管怎样定义,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的一种组织类型,都始终是以人才培养为最终归属,突出“研究”二字,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二)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们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方法不一,学术界对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型大学所表现出的一些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仍被人们普遍认同。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有别于一般大学,它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输送各行业的精英人才。所谓高层次是指人才的水平,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研究生和高质量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从事学术和技术研究的水平。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都占相当的规模,能全方位地培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创新型是指人才能力类型的要求,创新型人才能够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能够承担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人才尤以诺贝尔奖的获得表现最为明显,1993—2000年,在美国5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47人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92%。
2.重视科学研究
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根本标志在于“研究”。研究型大学置科研于重要的地位,将科学研究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开创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强,能够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培养人才和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撑。1999年,全美前100名大学的联邦科研经费合计为130亿美元,占所有大学的81%。[1]5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也拥有国内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排在前50名的高校所拥有的科研经费占全国高校总经费的64%,培养80%的博士生。[5]
3.聚集一流的师资力量
研究型大学聚集一流的学术人才,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领域中有大师级学术带头人。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曾指出:“大学真正的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就是因为教师队伍中拥有一批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也集聚着相当一批优秀学者,《中国大学评价》2012年评价结果显示,36所研究型大学占被评价的706所普通高校总数的5.10%,而博士生导师数量占54.24%。
4.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研究型大学既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又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地。由于在人才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这样的大学能够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能够孕育、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和学术上的成果成为社会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依据之一。据统计,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5.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不可或缺的灵魂。”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便确立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他认为没有学术自由价值、教授不拥有学术权利的学校不可能是现代意义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坚持学术至上,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给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和发挥创造潜能。正因为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才形成了北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才在它的旗帜下筑起了人才高地。[6]
(一)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面临世界经济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国 “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可以看做是争创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211工程”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实施的,1994年正式启动,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江泽民在北大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启动985工程,在全国重点建设34所大学。“985工程”成为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2004年教育部公布《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至此,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已正式进入实质建设阶段。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作用及任务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确定。基于国家的政策支持、指导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中的巨大优势,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为代表,国内各大学近些年纷纷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据统计,92.3%的“985工程”大学明确定位为研究型大学,56.8%的“211工程”大学明确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另有12.7%的“211工程”大学定位为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7]中国虽没有给出研究型大学的具体分类,但研究型大学主要集中在两大工程覆盖的高校里,尤其以“985工程”确立的重点高校为主。
(二)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与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相比,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由于内部、外部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1.办学定位不明晰,缺少核心竞争力
中国大学办学模式受历史原因影响,形成“千校一面”的现象,在发展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缺乏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热衷于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争办“大而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使众多高校专业设置重复,缺乏特色。在学科建设方向上,急功近利,急于增设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育层次。这样就难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致使学科特色不明显,真正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多。
2.追求科研成果与研究生的数量,突出外延式发展
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因二者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在这种评价导向下,国内一些大学盲目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导致研究生教育因师资、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跟不上而质量下滑。同时,过于刺激科研成果数量的增长,造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致使大家都热衷于短、平、快的科研项目,而忽视那些投资回报时间长、耗时大的基础研究,导致科研整体水平不高。这种以数量和规模求发展的外延式扩张在研究型大学建设初期表现尤为明显。
三是现有开发利用区的纳污能力成果从技术上考虑了上下游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衔接,每个二级水功能区分配了一定的纳污能力,但随着目前长江生活污水集中化、工业废水园区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排污集中在开发利用区内的某一个二级区,而其他二级区并无排污的情况,需要针对这种趋势研究开发利用区内纳污能力的内部调整问题。
3.科研条件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设施和条件相对薄弱,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筹措方式比较单一。中国科研体系的现状又导致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占据了一部分科研资源,与大学之间没能形成联动合作机制,很难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在师资建设方面,尽管中国研究型大学集聚了全国最好的教师,但还缺少国际公认的一流学术大师,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教学与科研割裂,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结合不紧密
教学与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早期国外大学忽视本科教学的现象。学校把科研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上;学校对本科生教育工作在经费、人力、教学科研方面投入不足,教授“不教”、“少教”本科生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本科生享受不到研究型大学的智力和资源优势,难以保证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也就不能为研究生教育奠定优秀的生源基础。
5.大学缺少办学自主权,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健全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被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研究型大学办学自主权不够,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国际交流、招生制度等方面受制于政府的调控。在大学内部治理上,大学依法治校的水平不高,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要么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要么是“虚位”组织,学术民主、教授治校的作用发挥不够,从而限制了大学学术、科研的自由发展。
(一) 以学科发展为龙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研究型大学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国外著名大学都拥有几个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麻省理工的经济学、语言学、物理学,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工程、植物学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学科。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在资源配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并从机构和制度上保障学科的快速发展,提升学科竞争力,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二) 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的一个类型,其特殊性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手段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这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定位。高质量的人才输出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大学时,首先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本质任务,强化教学的核心地位。最主要的是要善于将科研资源运用到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去,将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放科研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让学生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是大师云集的地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争取科研经费、取得学术成果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首先要广开人力、智力资源引进渠道,在人才引进、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努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大师级教师。其次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合理搭建团队的学科、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团队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再次要注重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进修、出国交流访问,善于给青年人压担子,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其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四) 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术主导的现代大学制度
学术至上是研究型大学的立足之基、力量之源。大学的学术自由是由大学传播和创造知识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只有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广泛交流与争鸣才能发现真理、创造真理。因此,扩大办学自主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尊重学术和权威的地位是现代大学建立的关键。政府要逐渐减少对高校的管理权限,遵循学术组织的特性,给予高校对学术事务的自主决策权,实现学术自治。在学校内部要确立学术的主导地位,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明确学校各机构和群体的职责权限,保障各群体的基本权利。要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制定学术委员会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还要推进教授治学,扩大教授、学者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权利,维护学者的学术自由。
(五) 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理顺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关系
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要集中一批资源,对当前具有一定水平和实力的大学予以更多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大学进行捐资、捐助,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经费的支撑。还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定位,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和柔性、宽松的环境,发展基础研究、加强研究生教育。同时,还应打破科研组织的原有界限,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共享实验资源、共建科研基地、加强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1] 王占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26-30.
[3] 史璞.研究型大学内涵及界定的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0-153.
[4] 陈子辰.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3.
[5] 朱志媛.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3.
[6] 张保军.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立身之本[J]. 中国高教研究,2001(9):3-5.
[7] 赵庆年,祁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能[J].高教探索,2012(5):5-10.
[8] 钱增瑾,崔东明.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1(11):24-25.
[责任编辑:赵玲]
OnConstructionofChineseResearchUniversities
YUAN Yonghong1, WANG Jinping2
(1.GraduateAffairsOfficeunderthePartyCommitte,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China;2.DepartmentofStudentWork,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00,China)
Research universities center around propagating, producing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knowledge, aiming at getting high level research outputs and cultivating high level elites and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ountry.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ever, had problems of instinct running orientation, irrational expansion on quantity, poor research conditions, inadequate teachers, inactive academic atmosphere, etc.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construction. Consequently, we should further put ideas into shape, persist in taking the road of specialized development, hold fast to the key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enhance the team of teachers, broaden the independency of running, build institutions of moder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China; research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G648.1
A
1673-5595(2013)03-0095-05
2013-03-01
袁永红(1979-),女,山东诸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