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婷
【摘要】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经过仔细推敲,联系人物所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时代特征,用引经据典、套用词汇、谐音造字等方法为人物命名,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甚至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通过透视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内涵,读者和语言研习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学作品本身及其外延,更深入的洞察英语语言文化,再次见证英语社会、文化、语言的变革和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语言;文化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精辟指出:“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
人类历史之初,人名在社会交往中是代表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简单符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人名——越来越多的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时代特征密切联系。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亦将丰富内涵蕴含于人物的姓名之中。作者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根据作品中人物所要表现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体现人物所处时代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结局,总是煞费苦心的为人物起上恰到好处的名字。英语文学史上有一大批文学巨匠创作了许多不朽佳作,其主人公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甚至已成为后世具有某类典型性格的人群的代名词。因此,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姓名是作者表现主题的工具也是读者解读作品的扣结。通过透视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内涵,读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学作品本身及其外延,更深入的洞察英语语言文化。
一、引经据典
在英语文学语境中,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一同构成了其思想源泉,为英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母题,并由这些原型衍生出众多文学作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断言:“没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健康的天然创造力。唯有一种用神话调整的视野,才把全部文化运动规束为统一体。”14世纪至16世纪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将中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作为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瑰宝,希腊罗马神话和英雄传说也引起当时及后来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的极大兴趣。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雪莱、萧伯纳等很多诗人和剧作家多次在其作品中运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朗费罗、惠特曼、约翰·巴斯和约翰·厄普代克等美国诗人、作家也借古代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英国现代女作家罗琳的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许多人名都源自希腊神话、中世纪传说。如德拉科Draco(拉丁文“龙”)的取名,因西方神话传说中龙蛇不分,作者以此暗示他是十足的蛇;纳西莎Narcissa源自希腊神话中的Narcissus——一个因为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终日坐在水边最终化作水仙花的美少年(narcissism意为“自恋”)——作者用这个名字来讽刺马尔福家的人自视甚高;赫敏Hermione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神使Hermes,作者用来比喻她的智慧。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名著。英国学者麦考利曾说“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作品都毁灭了,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那么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量显示出来。”许多伟大的英美文学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如英国诗人米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拜伦的《该隐》与王尔德的《莎乐美》,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亚当的子孙”,艾略特的《贤人朝圣记》。英国作家狄更斯借《旧约全书·创世纪》中“该隐诛弟”的故事,给小说中的逃犯命名“亚伯”(Abel),深刻暗示出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丑恶凶残的批判和揭露——在这个“该隐”般的社会,将会有一个接一个的“亚伯”成为它的牺牲品。又如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Dick)中伊希梅尔Ishmael、埃哈伯Ahab、依莱贾Elijah和加布里埃尔Gabriel等小说人物都借用《圣经》的人物名字,暗示这些人物具备与同名宗教人物的某些品质,诱使读者琢磨想象。
此外,一些早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寓意丰富的人名。英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菲尔丁在长篇小说《阿美丽亚》(Amelia)中塑造了阿美丽亚这样一个温柔贤淑、对穷困险恶环境逆来顺受、贤妻良母式的人物。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创作名著《名利场》(VanityFair)中也有一个阿美丽亚(AmeliaSedley),不仅名字相同,身世经历、性格特征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套用词汇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很多时候会借用现成的单词或词组,如名词、形容词,来做作品中人物的姓名,这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早期宗教小说中,七大罪恶和人类的优秀品德直接变成具体人物登场。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ThePil—grimsProgress)最具代表性。这部作品以寓言形式反映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情况,讽刺贵族阶级的荒淫贪婪。作者将正面人物称为“基督徒”(Christian)、“福音先生”(MLEvan-gelist)、“忠诚”(Faithful)、“希望”(Hopeful)、“仁慈”(Mere),称反面人物为“恨善法官”(JudgeHate-Good)、“无赖先生”(Mr.No-good)、“淫乐先生”(MLLove-lust)、“残忍先生”(MLCruelty)、“嫉妒”(Envy)等。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VanityFair)借用Sharp(敏锐)给一位穷苦艺术家的女儿命名。
在《小杜丽》(LittleDonrrit)中,狄更斯通过描写“兜三绕四部”对当时英国政府的官僚主义进行批判,把掌管该部门的人命名为“巴纳克尔”(Barnacle,藤壶——一种附在岩石、船底的甲壳动物)。当代作家戈尔丁的成名作《蝇王》(LordoftheFlies)中有一个人物,生得肥胖臃肿,眼睛近视,衣着邋遢,命运悲惨,人称“皮基”(Piggy,小猪)。美国作家霍桑在小说《红字》(TheScarletLetter)中为一主要人物命名Pearl,具有“珍贵”、“杰出”之意。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二十年之后》(AfterTwentyYears)中借Silky(滑头)、Patrolman(巡警)分别为两位主人公命名,刻画性格、表明人物身份。
加拿大女作家JoyFielding在1997年出版的小说MissingPieces中给人物ColinFriendly(友好的)命名,通过人名本身的字面意思和人物真实人格特质的强烈反差而形成一种戏剧性的讽刺效果。ColinFriendly外表温和平静,相貌俊朗迷人,声音动听深沉,却在这友好的假象下包含丑陋恐怖、畸形变态的人格,以残暴手段强奸并杀害了十多位女性。美国女作家KristinHannah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AngelFalls中也用到这一手法。男主人公之一JulianTrue(真实的)在放荡不羁的年龄爱上女主人公,婚后却抛妻弃女,沉溺在自己好莱坞超级明星纸醉金迷的生活中。True这样的人物恰恰无法也不敢真实面对自己和生活。
三、谐音造字
同音字、近音字、新造字同样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主要方法之一,较之直接套用现成词汇的方法来说,这种方法更为隐晦。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命名约翰·福斯塔夫爵士(SirJohnFalstaff)。Falstaff与falsestuff谐音,意为“假货”,巧妙的刻画出这个表面上勇敢高尚、足智多谋,实则自私狡黠、贪生怕死的骑士的形象。塞缪尔?理查逊的《克罗丽莎?哈洛》(ClarissaHarlowe)中女主人公克罗丽莎的情人洛夫莱斯(Lovelace)与loveless(没有爱情)谐音,是个专门勾引妇女、荒淫无度的色狼,他帮助克罗丽莎出逃并非出于爱情而是为了一己之欲。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一书中大卫的继父摩特斯通先生(Mr.Murdstone)和其姐姐摩特斯通小姐(MissMurd-stone),性情残忍,残酷虐待大卫,逼死大卫之母。Murdstone与murderstone谐音,作者暗示两个连石头都杀的坏蛋怎能放过大卫及其生母。史蒂文森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TheStrangeCaseofDr.JekyllandMr.Hyde)描写了主人公用药物使自己变换于善良的吉基尔博士(Dr.Jekyll)和残暴的海德先生(Mr.Hyde)之间的故事。Hyde与hide(隐藏)谐音,让人联想到海德先生隐藏在吉基尔博士的身份之下,隐藏在黑夜、密室和那个道貌岸然的社会背后。吉基尔博士(Dr.Jekyll)的名字,Je在法语中即为“我”,kyn与kill(杀戮)谐音,也婉转道出“我杀戮”的含义。狄更斯的《荒凉山庄》(BleakHouse)中有一人物克鲁克(Krook)借crook之音表达“骗子”之意。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GonewiththeWind)中女主人公斯嘉丽(Scarlett)与scarlet(鲜红的)发音相同。鲜艳奔放的颜色既与斯嘉丽桀骜不驯、敢爱敢恨的性格相符,又借scarletwoman这个西方文化中带有贬义的词说明她一些出格言行在当时为世俗所不容。
用两个词或或一词一缀的方式创造新词给人物命名也常见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如爱尔兰剧作家谢立丹的《造谣学校》(TheSchoolforScandal)以斯尼维尔夫人(LadySneerwell)的沙龙为场景。Sneerwell由sneer(冷笑)和well(擅长)构成,勾勒出一个无所事事、以造谣为乐事的长舌妇形象。英国作家菲尔丁在《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HistoryofTomJones,aFoundling)中描写乡绅Mr.Allworthy,一个富有、慷慨、善良的老好人。All—worthy由all(所有)和worthy(有价值的、可尊敬的)构成。2000年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Ravelstein)中主人公拉维尔斯坦的名字由荷兰语ravel(缠紧、拆解)和犹太人名后缀stein构成,说明他既有简单的一面又有深奥难解和与生俱来的神秘的一面,体现出ravel一词矛盾对立的意思。
除了上述三种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命名的常用方法外,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还在《隐身人》(TheInvisibleMan)中用匿名法“他”(he)指代备受歧视的黑人们;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rath)中给JimCasy命名,恰恰与JesusChrist的缩写J.C.一致;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用“兔子”这一绰号描写一个心态紊乱、对家庭危机迅速逃遁的年轻人的变态行为。
总之,一个时代的人名记录着一段名族发展演变史,记录着那个时代诸如语言文化、神话传奇、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涵。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们用引经据典、套用词汇、谐音造字、匿名绰号等方法精心设计人物姓名,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既实现了创作目的,又使读者、英语语言的研习者们再次见证英语社会、文化、语言的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