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的运用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进行体验性、观察性学习。
[关键词]教学时间;多媒体;小学教学
一、再现形象、直观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及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现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的内因。如“春笋”一文中,为了突出小竹笋的勇敢与生长速度之快,课文进了了这样的描写“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从地里冒出来。”在投影片上,我首先把“冲破”和“掀翻”进行了调换,问学生这样行吗?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我请他们在仔细读读句子,能不能告诉对方为什么行,为什么不行?学生在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泥土是松软的,小竹笋长得很嫩,向上冲,只能自己倒霉,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石块推到别处去,用掀翻这个词比较形象,又显出了小竹笋的勇敢。”之后,我又把这两个词换了回来,请他们一边读,一边配上动作,学生感受到了“冲破、掀翻”的魅力,因此表演起来,格外地投入,也格外地到位。对“冒”一词的理解,我也使用了换词的方法,把“冒”与“长”进行了比较,学生从比较中领会到了“冒”的生长速度之快,是“长”一词无法比拟的,另外,从“冒”一词也可看出小春笋的活泼与可爱。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呈现画面,理解诗意,感受意境美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画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播放投影,启发联想,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市场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办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四、动画演示,再现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剧增,社会对每个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电脑课件的应用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它能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精巧新颖的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思维受到启发,得到开拓。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使其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它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作者简介:张利英,内丘县官庄校区官庄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