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它能促进成长、鼓励创造、激发情感、展现活力与个性,他能绽放灿烂艳丽的生命之花。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主要研究了诗意课堂创建的问题。本文就从四方面来谈我的创建方法。
[关键词]诗意课堂;创建方法;导入;朗读;结束语;研究性学习
一、利用导入,创建诗意课堂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兴趣是动机的先导,是思维的源泉。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而精彩的导入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成功的老师常常会设计出独到的导入,以达到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导入。
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气就是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与许多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水浒传》中却也是这“酒”救了林冲一命。当时许多学生露出不相信的神态,我进一步引导说,不信我们今天就去看看。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本堂课也在师生的和谐教学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迭起,妙语频现的情景,还引起了许多学生课下对“酒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兴趣。
二、巧设朗读,建设诗意课堂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使用朗读教学,但并不是每位老师都匠心独运于它。实际上如能结合教材实际重视此环节,也可营造出诗意盎然的课堂。我在执教《庄暴见孟子》一文时,设计先让学生改写教材,再由改写者选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地环节。改写要求有画面感,有创造力、想象力,能重现场景。这不仅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这则文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同时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从两对学生精彩的演绎看,他们把庄暴、孟子两人的性格特点和说话的语气把握得相当准确,人物也演绎得入木三分。课堂上给了学生发挥诗情的机会,课堂就有了灵动感,学生学习就有了兴趣。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朗读环节:分两大组,学生用文言文朗读课文。即回归文本,演读庄暴与孟子的对话,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进一步感受二人辩论的妙处。把朗读作为教学手段和途径,贯穿在了整堂课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结束语,营造诗意课堂
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诗的特质,但当有些课文的设计无法与诗意联系时,不妨注重一下结束语的设计,一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说“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结束语的设计恰恰就是这样的活动。
在教授李商隐的《锦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多少年后主人公面对着的物是人非,然而无论心里有多痛惜,曾有的深情已无法挽回了。这让我不禁想到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两个人的相会只有一刹那,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爱情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那一刻我听到很多学生在喊,“慢一点,慢一点”,我看到许多学生竟然在记我的话。
四、延伸课下,促生诗意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因而我在教授必修4诗歌单元时,采取了课上学习、指导,课下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主动走进诗歌、诗人。通过该活动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而促生诗意课堂。
活动伊始我十分担心,毕竟他们是高一进门没几天的学生,钻研方面是很稚嫩的。但是没过几天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不仅热情极高,而且还真动手开展起来了。他们读了很多诗歌,收集了许多资料,撰写出了很多有一定见解的文章,有些组居然还制作了相关的幻灯片。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了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当然也促生了诗意课堂。
通过以上方法师生有了追求的方向,奋斗的动力,创造的激情,才能把课堂变成情感的大海、智慧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才能塑造具有诗性的学生,才能让语文绽放出灿烂艳丽的生命之花。
作者简介:卢芳,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