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沉默行为

2013-02-01 23:50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跨文化

马 红 艳

(中国石油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跨文化交际中的沉默行为

马 红 艳

(中国石油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沉默;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高语境交际;低语境交际

一、引言

胡文仲先生《超越文化的屏障》一书里,第五章的标题是“不用语言也能交流”,这里的交流就是人们常说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涉及对输出者或接收者来说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一切非言语因素,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打扮、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1],而沉默就是这些非言语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言:“说一个人沉默不语,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所表示,沉默本身就具有意义。”[2]沉默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在人们极喜极悲的时候想要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实在是难之又难,语言的苍白、无力通常会让人们选择沉默。事实上,沉默和停顿都是“语空”的表现形式。它们是广义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为零的语言。因此,沉默,这种表面看起来和语言相对的行为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沉默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并能反映出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一般说来,东方文化把沉默看得比语言还重,而西方文化则相反。”[3]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沉默的不同理解,误会时有发生。

二、沉默行为跨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尽管沉默行为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但在实际交往中,在对待沉默的态度和理解上,东西方人却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整体上来看,西方人认为沉默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交际方式,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在他们眼里,沉默传达的通常是抗议、拒绝、冷漠、厌恶等。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则认为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方式,保持沉默通常是为了表达敬意、顺从、思考和顾及别人面子等。下面将通过不同的背景和场合观察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一)沉默在工作中的差异

在东方,作为一种积极的交际方式,沉默在人们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大部分人信奉“沉默是金”的古训。比如在会议上,领导发言后经常会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尽管大家心里装着不少点子,但当场大部分人都是保持沉默,好像一开口说话就会冒犯领导似的。在这种情况下沉默是为了显示对领导的尊重并保全其面子。当领导对下属进行严厉的训话时,下级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这是对领导的尊重和畏惧。另外,领导也经常在下属面前保持沉默,这一方面显示了其威严,另一方面则是提醒下属领导就是领导,他们比普通员工地位高。在西方,情况经常是全然相反。在电视、电影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员工和领导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为了某一个方案在开会时争得面红耳赤。领导从来不会因为某个员工提出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而对其怀恨在心或给其穿小鞋。恰恰相反,在西方,大部分领导都希望能从下属那儿听到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鼓励大家要有创新意识。在西方,领导有时候也会对下属训话,但下属的反应和东方则差别很大。如果领导“所言极是”,他们会耐心聆听并和领导交流自己当初的想法,共同分析所犯错误的原因。如果领导“所言不是”,他们则会当场指出,根本不会涉及“面子问题”。总之,在西方,领导和下属的地位是平等的,领导不是高人一等,下属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领导见了下属也会主动打招呼,和他们打成一片。

(二)沉默在学习中的差异

在东方,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是听众,他们会非常安静地倾听,有时闷头记笔记。遇到自己听不懂的,一般也不会当堂向教师提问,就算个别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选择在课下和教师单独交流。其实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并给他们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教师通常会问:“大家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Do you have any question?)”,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看到的通常是几乎全班学生的沉默和非常刻意的目光躲避。这种情形让很多初次来东方国家教授语言的西方教师感到不可理解。西方的课堂尤其是一些讲英语的国家的课堂上,在东方人看来有点秩序混乱,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很多去西方留学的东方学子感到西方学生太粗鲁,不尊敬教师。而大部分东方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也令西方教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态度冷漠,置教师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沉默在涉及政治问题中的差异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是极少谈论政治的。笔者在和一位前不久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聊天时,他谈到美国人对政治尤其感兴趣。很多美国人都问过他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你在你们国家可以随便说话吗?”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反映出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很少谈及政治。事实是否如此呢?当然美国朋友口中的“随便说话”指的应该是言论自由。中国人当然有言论自由。但拥有含蓄美的东方人,很多时候把自己对政治的态度隐藏在心底深处,适时地“三缄其口”。因为他们担心“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虽然在当今的东方,像日本、韩国、印度等多党制国家,媒体在批评政府、曝光领导人贪腐及绯闻等方面与西方并无多大差异,就是在中国,情况也非昔日可比。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般人对一些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在东方国家确实极为常见。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政治是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在美国,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历届政府发动的战争,认为战争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灾难。对于总统大选,美国人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甚至很多报刊也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选举内幕。

(四)沉默在商务谈判中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东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东方人常表现出镇静、自信、优雅和耐心,处理问题时讲究以静制动。比如中国人经常会用沉默表示礼貌和尊重。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沉默所表达的含义又相差甚远。沉默可能表示认可,可能表示对某问题有看法,也可能表示不同意某条款。这自然使得对沉默持有消极态度的西方人难以接受。他们经常滔滔不绝地阐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一旦遇到对方沉默,常会摸不着头脑,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或许在拒绝,或许要讨价还价,再或者是对谈判项目缺乏兴趣。于是,在这种他们看来有点僵持的紧张气氛中自己往往会主动做出退让,同意对方开出的非常苛刻的条件,或者未等对方提出条件自己就以很高的价格买入或以较低的价格售出。

(五)沉默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表达的含义也极其丰富。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一方的沉默通常会给另一方冷静思考的时间,与此同时,紧张的气氛可以得到缓解!在东方当父母和子女有观点冲突时,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经验、是权威,子女就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子女们在拗不过家长的情况下,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沉默不语。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是在静静聆听他们的教诲,愤怒和不满会随着孩子的沉默而烟消云散!因此,在东方父母的眼里,西方的孩子大多都极其叛逆,因为他们很少逆来顺受!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也会条理清晰地讲出自己的态度和理由!西方人在与朋友相处时也非常直接,优点会当面赞扬,缺点也会当场指出,这让语言表达委婉含蓄的东方人通常不太习惯,因为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特别注意“面子问题”,希望别人给自己台阶下,所以也特别会为对方考虑。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在表达不满或建议时,他们也会仔细考虑自己的措辞!当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处理上述几种日常交际中的问题时,沉默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性格,并非所有的东方人都内敛,不张扬,也非所有的西方人都会直言不讳。但整体而言,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选择沉默的频率远远大于西方人,而且通常情况下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居多,而在西方人的日常交际中,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三、造成沉默行为东西方差异的原因

纵观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对沉默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东方人相信沉默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西方人则信奉“雄辩”和“口才”。这种差异经常会导致双方跨文化交际失败。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将从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

虽然当今社会东方人学英语、西方人学汉语的热情都异常高涨,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语言观的巨大差异。在深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影响的东方, 无言或少言被广为倡导和称颂。中国人强调“慎言”、“少言”, 宁可不说,也不愿言辞有误,日本人更是认为“一切邪恶自口出”。《道德经》中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并主张“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其弟子少说话, 多做事。这些千年古训使得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具有内敛、隐忍、与世无争等特质,交际中常用沉默表达微妙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含蓄之意。

但自古希腊时代起,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探索和表达真理的工具。《新约》中有这样的记载:“泰初有言,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西方人普遍信奉上帝,既然“语言就是上帝”,可见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通过演讲、辩论来说服他人或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语言是雄辩的工具,而“雄辩就是力量,因为雄辩好比深谋远虑”。无论是政治大选还是日常交谈, 西方人都是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在西方,语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这就难怪西方人会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的交际行为,传递的是拒绝、冷漠、不尊重、不感兴趣甚至侮辱等信息。

(二)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东方文化素以礼貌、谦让、平和、中庸而著称,东方人一般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因此,东方人喜欢凡事大家共同努力,办事讲究稳妥、谨慎。在集体面前,为顾全别人面子,个人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急于当场提出,通常以沉默表示保留意见或事后再单独与人沟通。所以在东方,沉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因此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由、创新和冒险。在公众面前,他们喜欢发表不同意见,对别人观点直接攻击,讲话不留情面,从不拐弯抹角兜圈子。英文有谚语“Speech is the picture of the mind”(言为心声),这正体现了西方人认为只有说理和争论才能使自己的观点被人了解或接受。他们认为与“雄辩”比起来,“沉默”太被动,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交际方式。

(三)东西方不同的语境交际类型

Hall根据信息传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将语境交际类型划分为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和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 Communication)。Hall认为在高语境交际中信息的意义寓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语言中。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在低语境交际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不需要根据环境去揣摩推测,即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中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4]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交际文化,东方人用语比较含蓄、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在东方,人们除了利用语言获取一些信息外,很多非语言因素会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沉默就是东方人最常用的非语言形式之一,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详尽的阐述,信息的交流必须清楚且具体。因此大部分西方人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这就难怪很多西方人遇到东方人的沉默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了。

四、结语

从形式上看,沉默是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或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所以它是非语言交际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但它在言语交流中与言辞有着同样的作用,并且与言辞相互协同,相互补充。虽然沉默的形式在东西方文化中没有什么差异,但由于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别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政治问题、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差别,并充分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达的信息价值,克服各自的文化定势。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才能减到最低程度。

[1] 李杰群. 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1.

[2]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9.

[3]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Thir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4.

[4] 马识途,唐德根.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J].云梦学刊,2003(5):118-119.

OnSilence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MA Hongyan

(CollegeofArts,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China)

As one important form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ilence implies as much information as verbal language. But silence has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east, silence is regarded as on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hereas the western people often consider silence as a negative and passive response. The differences of silence in east and west can be reflected in working, study, politics, commercial negotiation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etc.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different outlooks on language, value and the context communication forms. In order to lessen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have to overcome the cultural stereotype and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towards the differences of silence in east and west.

silenc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G04

A

1673-5595(2013)06-0083-04

2012-09-14

马红艳 (1981-),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东方人西方人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这个冬天有点冷
东方人忘了黑泽明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