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3-02-01 15:06龙银成
职教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

龙银成

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龙银成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的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构建现代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职;就业质量;职业素养

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均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1]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事必要求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就业和专业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现代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且占据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2-3],如何在新的一轮发展中抢先一步、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掀起新的一轮改革、发展的高潮,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高职学生是民族的末来,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构建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探索现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标准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对接,整合各方资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必备素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工作;“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其包括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统一,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San Francisco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其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与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专业等属技能范畴的素养,是通过学习等途径获得,并在实践中日渐成长。[4]

现代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第一至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也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需要在人一生中从小到大乃至变老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学习而形成与完善,所以说应该是关键点,而职业技能是支撑整个职业的内容,是任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大树理论”来描述: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4]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二、新时期培育现代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一)培育现代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它目的人去应用的。”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5]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当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注重,靠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二)培育现代职业素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要求应用到职业教育,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培育现代职业素养。

(三)培育现代职业素养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势必要求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就业、专业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高校未能及时对经济社会的变革采取变革的态度和变革的措施。[6]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构建现代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迎接挑战。

(四)培育现代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们都将面临着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虽然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行规业律,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骨干,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五)培育现代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依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7]

三、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对策

课题组成员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主要样本,同时,涉及省内主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通过到泛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毕业返校、网络问卷等途径,同一种问卷,连续四年(2009~2012年),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调查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二是就业质量跟踪,这其中涉及三个层面:(1)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认同度,有政治素质、基本能力、精神风貌以及专业技能4个调查项目,20个调查内容指标因子;(2)学科专业体系应用性,有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实践实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5个调查项目,60个调查内容指标因子;(3)市场、用人单位逆向调研,有市场需求、社会评价2个调查项目,40个调查内容指标因子。通过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探索如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2]

(一)运用新媒体,构建职业素养培育新平台

知识经济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已渗透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提高途径,更多的是跟老师做项目(49.24%),选择网络自学(28.96%)的方式甚至超过了课堂教学(26.98%),此外,还有参加兴趣小组(16.46%)、竞赛(8.84%)等。

学校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特色网站,巩固和丰富传统的教育阵地,同时,拓展新的阵地,用信息化方式架起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空中走廊,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念

调查显示: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方面,各课程之间的重要性差异较大,学生认为相对重要的课程是电子产品调试与检验(44.82%)、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35.06%),而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增强自我基本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则普遍认可度比较高,分别占43.90%、42.22%、37.96%;在技能证书方面,普遍都认为比较重要,最高达45.88%,最差的还有12.04%;在实践实训方面,不管是工学结合,还是实训课程,学生都认为比较重要,最高42.23%,最少还有21.34%。

因此,要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教育理念、激活教育机制,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全面的理念、成才的理念、个性的理念、长期的理念和系统的理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及知识面宽、研究领域深的复合型人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和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制。[8]

(三)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样在高职生身上得到体现。在问及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作作风与工作实绩、诚实守信、健康状况、关心时事方面问题时,分别有 93.75% 、91.92% 、92.53% 、93.60% 、94.05% 、79.73%的学生认为好或较好。

可见,在倡导服务第一的现代社会,就应做到从学生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从身体到内心,从精神到灵魂,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同时,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排除障碍,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另外,应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导师”队伍建设,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教育引导,同时,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把握正确方向,推行自主管理

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把管理活动的动机和原则,建立在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从校园基础文明、基本行为规范到大型括动的组织、公共秩序的维持,全都由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学会沟通与协作。调查显示:学生在政治素质方面,普遍表现出思想作风好(93.45%),有事业心和责任感(94.81%),在平时基本能关心时事政治(79.73%);学生在基本能力方面,表现出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较好(83.99%),有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83.93%),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较好(85.52%、84.60%),而选择一般的也不少,分别达11.43%和12.50%,独立工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普遍较好,分别达90.09%、991.01%和87.96%,此外,有较好的自学能力(90.86%)。

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构筑起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新的精神长城,使学生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丰富教学内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不管是刚毕业时,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生产一线的装配、调试或维修工作(曾:25.46%,现:34.15%),其次依次为技术支持或测试(曾:7.93%,现:14.94%)、管理(曾:4.73%,现:5.18%)、文员服务(曾:2.59%,现:8.84%)、市场营销(曾:1.52%,现:4.12%)。在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方面也很好,分别达87.51%、89.48%,平时学生们关注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43.90%)。目前,高职学生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43.29%>36.13%),平均薪资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元/月以下,达64.78%,而且就业的去向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26.37%)和独资企业(20.27%),在高科技、新能源及上市公司就业的比例很少。

因而,要围绕学生的人生目标,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丰富课内教学活动内容。运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特点、意义和内容,培养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2)延伸课外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举办各类竞和比赛、科技制作、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3)加强技能训练和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4)强化规则教育。增强规则意识,按规则办事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引导学生除了知法、懂法,还要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5)坚持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以互连网为载体,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化[9],使德育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另一方面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着眼于提高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以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做到学生的自我管理。

(六)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括动,浓厚的人文氛围,有助于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满足学生发展特长、提高素质的要求,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增强文化素养的舞台。调查显示: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方面,各课程之间的重要性差异较大,而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增强自己我基本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及工学结合方面,则普遍认可度都比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82.05%)、专业知识能力(76.92%)、组织协调能力(58.97%)、基础知识能力(28.21%)、外语应用能力(17.95%)、管理能力(15.38%)、计算机应用能力(7.69%)。有56.41%的单位认为,跳槽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对毕业生求职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相关荣誉证书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

学校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1)要了解学生。平时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所想、所为,做到与学生知心、谈心、交心和同心;(2)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改变“我讲你听”等的工作方法;(3)加强人文教育。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4)体现“爱”的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可见,学生成功的人生掌握在我们手中;(5)加强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结构重组和变革、教育方式的转变都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如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长期的心理健康工程。[10]

(七)加强专业建设与指导,强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调查显示:在市场需求方面,用人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84.62%)、人才市场(53.85%)及学生上门求职(10.26%)方式招聘毕业生,而且强调专业的对口(78.79%),看重学生的可提升的潜质(89.74%)、专业技能(74.36)、忠诚度(64.10%)、身体和心理素质(56.41%)、工作经历(48.74%)、原则性与灵活性(46.15%);在社会评价方面,用人单位总体上对高职学生还是很满意的,特别是专业知识能力(94.87%)、总体评价 /认可度(92.31%)、综合素质(89.74%)、综合素质及敬业精神(82.05%)、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79.49%),而创新能力(51.28%)、计算机应用能力(35.90%)、英语能力(30.78%)、组织管理能力(28.21%),明显和单位的期望有差距。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校要培养出具有思维清晰、独立分析、创新能力强烈的人才,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要坚持以人本原则,高度关注学生个体与个性特征的发展,尊重个人尊严与价值,为学生提供学习不同专业和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机会;(2)要调整课程结构,找准自身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人点,充分整合原有课程条件,构建本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坚持公开公正原则,以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计划与市场互相结合、互相制约的平衡机制;[6](3)要强化企校合作。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科技信息、设备、场地、环境的共享,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行业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贡献;[3](4)要推行订单培养。企业全程参与“订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订单培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五要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能培养。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训,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产品环境、设备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3]

[1]路甬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专题学习会上的讲座[EB/OL].http://www.gdstc.gov.cn/HTML/kjdt/gnkjdt/1267405521898-6059036867911458906.html,2010-03-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1]12号).http://www.edu.cn/zong_he_801/20111020/t20111020_696513.shtm l.2011-10-20.

[3]龙银成.“两型社会”构建与职业院校学生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113-115.

[4]刘兰明,等.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55.

[6]吴国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3.

[7]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强大动力——三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

[8]徐立.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3):10-11.

[9]龙银成.浅析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道德良知的养成[J].成功(教育),2011(10):252-253.

[10]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3-4.

G711

A

1674-7747(2013)08-0048-05

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Z YLX 2011016);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C-c/2011/01/100)

龙银成,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