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示范建设为例

2013-02-01 17:57杨绍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训职业

杨绍平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资源环境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231

一、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供需条件的变化为产业发展培养基层高技能操作性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接近本科院校,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等基层岗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创新精神的操作性技术(或管理)人才,注重基层性、操作性、高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实现此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现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不少职业教育专家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成果主要具有以下内涵。

(1)高职教育立足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及创新能力强、具备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其培养规格和过程以服务为宗旨:体现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众所周知,高职学生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对纯理论知识接受能力稍差,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通过培养用人单位适用的、满意的人才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劳动力保障。

(2)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行业创新能力。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按照岗位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育内容,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3)高职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基层高技能的生产劳动者,其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人才市场需求。近年来高的就业率,使高职学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会随之而变化,高职教育应面向市场,主动增强市场意识,与人才市场(包括用人单位和潜在的用人单位)保持信息畅通。其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用人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适时和适度超前地发展有潜力的专业,调整或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和课程。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市场,寻找专业立足点,注重学生的就业率。

(4)高职教育以“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既能胜任讲师职务,又能胜任工程师职务,教师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教师多从高校毕业研究生公招而来,需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增强和更新教师职业岗位实践技能,探索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应用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5)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产教结合为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使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教师在生产过程中对专业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进行反复实践、归纳总结、系统分析,确定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据此开发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技能教学。通过产教结合,项目化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的知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在生产项目中学习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6)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全国高职学院的发展,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高职学院发展参差不齐,各高职学院人才培养针对性有所不同,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一致,人才需求存在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因时因地而异;每一所高职院校,甚至不同的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在57 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充分发挥其在区域、行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走出了一条融“产、教、学、做”于一体,“亦校亦厂、产教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品牌,2011 年、2012 年学院先后成功申办水利部、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水利部示范建设专业、四川省示范建设专业,该专业在我院已有38 年办学经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不断探索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显现其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近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行业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不断向“高、大、深”发展,对其建设场地选址及场地内地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工程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近些年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5·12”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刻不容缓。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生态功能修复,使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预防与评价知识,是保证灾区发展振兴的必然途径。

水资源开发、水利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开展初期和进行中都必须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资源、地质灾害条件的调查和评估等基础工作。水文与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分析,地质灾害评估对工程项目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需要一大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三、构建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我院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依托校内教学生产型实训基地,并加强与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施工等工程单位的合作,以水利、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灾区发展振兴为引领,以主动服务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以培养水文与工程地质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用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依靠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分析行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依据水文与工程地质岗位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开发项目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施产教结合,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紧扣职业特点,强化职业素质,突出职业能力,探索出“项目推进、能力递进、产教结合”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岗位、实践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点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问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条件(提供工程项目环境条件),按项目内容引领推进教学,重构学习领域,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单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能力,逐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呈递进式上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生产和教学密切结合。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项目推进”提供保障

学院成立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水文与工程地质勘察及岩土施工等单位的一线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建设;学院勘察设计院、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名扬勘察公司、四川古建筑设计院、都江堰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地质勘察院等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长期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建设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思路,校企共同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基地既可完成企业生产科研任务,也是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可以完成企业员工继续教育。

以培养工程能力为主线,与水利水资源开发企业、地质勘查及设计部门、岩土施工企业等单位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项目推进”实训条件的开发,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真实职业氛围,集实践教学、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能力递进”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为工程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注重技能训练和学生能力培养,引入工程实例,以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作为工程案例教学。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工程特色树品牌”,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将专业特色与素质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了“理论适度、技能突出、符合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实践技能(能力)、专业实践技能(能力)、综合职业技能(能力)、岗位技能(能力)。它们既相互衔接,又有所侧重,层层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营造校园职场环境,实现“产教结合”

根据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标准,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按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建设了测量实训场、土壤力学性能测试中心、岩石力学性能测试中心、水资源勘察中心(钻探实训场、抽水实验实训场)、专业计算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地及测量实训基地、钻探实训基地、抽压水实验实训基地、地质测绘野外实习基地等室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基本实践技能(能力)、专业实践技能(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学院工程勘察设计院和工程监理公司是“校中厂”,其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交换,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设计院在完成工程项目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了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地质勘察设计生产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真枪实战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此外,学院还与四川名扬勘察公司、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地质勘察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聘请工程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使其综合职业技能(能力)、岗位技能(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校中厂 ”及校外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职业氛围,提供真实性的工程项目,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产教结合。

四、推行“项目推进、能力递进、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推行“项目推进、能力递进、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地质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水文与工程地质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按照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施工及地质灾害评估防治的工作过程,遵循认识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1)第一、第二学期的职业基本能力和单项职业能力训练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岩石矿物识别、地貌及地质构造识别、地形测绘、地质点及地质界线描述、地质填图等水文与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利用第一个暑假到校外顶岗实习,加深对地质勘察、地质构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质读识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地质勘察的环境、程序、特点,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认知。

(2)第三、第四学期进行专项技能和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具有水文地质、构造地质、地形地貌、土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等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单项职业能力。利用第二个暑假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3)第五学期结合工程项目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具有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等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第六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利用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带领下完成工程项目(生产任务)。

这样,通过学习—顶岗实习、再学习—再顶岗实习、再学习—再顶岗实习三个轮回,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较好地实现由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避免了就业后再出现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学生能够主动适应水利水电及其他行业工程单位生产的需要,较好地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2.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与“三结合四递进”的教学模式

实现“项目推进、能力递进、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三结合四递进”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每次学生顶岗实习,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就难于满足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要求,而每一个专业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教、学、练、做”才能实现。另外,专业骨干课程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学生要通过完成每一个项目,学习专业技能,而要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教”:教师引入具体工程项目任务,在具有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生产氛围的一体化教室、职业训练场地,采用“真实项目推进”、“工作任务驱动”、“工程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生产过程演练、教具、真实操作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按照工程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工程项目任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列出工作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等学习环节进行学习。“练”: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按照教师批准的工作方案在具有生产氛围的实训基地或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上对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工作环节进行训练。“做”:在老师教学下,学生通过学习、练习,已经掌握了某些专业技能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特定的生产任务。

“三结合”指立足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安排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四递进”指按项目内容引领推进教学,重构学习领域,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单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能力,逐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呈递进式上升。

这样做,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学到真本领,能够顺利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此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有应用性、技能性外,还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健康的人格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职业培训机构。我院作为水利行业学校,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通过水文化或行业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这样学生一入学就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和氛围,为以后工作迅速融入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我院是“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学校,在重建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现在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通过校史和重建实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勘测选址、地质灾害预报宣传、土地规划和地下饮用水源勘察提供技术咨询。利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托学院勘察设计院和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继续承担区域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交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水资源开发保护等生产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1]张亚双,李家峰,孙翀翔.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2,(22):207.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3]周翔,齐武福,左琼华.高等职业教育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1):24-27.

[4]杨绍平,李姝,田锋.构建突出技能训练和符合工程实际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24-27.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实训职业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职业写作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