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013-02-01 12:23梁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5期
关键词:工学技工校企

梁珍

青岛市技师学院 山东青岛 266229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我国“文革”前的半工半读可以看作我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雏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是摆在每所技工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1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人社部2010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要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要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1.2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外在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还体现在素质要求的提高上。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通过订单培养、产品教学、顶岗实习等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遵章守纪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 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要求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很多技工院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要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保持市场占有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就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4 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技工院校培养的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教育对未来劳动者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8年在杭州举行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职教课程改革研讨会”就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学生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顾问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提出的职教可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目标,为技工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现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融合,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2.1 教学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目标,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职业岗位或环境中重新获得知识和技能,然后不断通过职业实践并自觉地将技能、技术、知识与人文的发展融入其中,实现从新手到专家并最终成就人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传授的是事实性的专业知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达到工作和学习的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教学内容也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

2.3 教学载体:任务和项目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通过为学生创建类似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实现能力培养。为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形成整体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设计成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提高其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2.4 教学原则:基于行动导向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学生按照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等步骤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真实工作的状态与程序,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2.5 师生关系:“主人”和“顾问”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担任学生“顾问”,向学生传授行动领域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协助学生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教师一起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审定、优化和调整,重新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将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建设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面向工作岗位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相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注意吸收企业中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构,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学生认知为逻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采用工作页、工作手册等方式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深化产品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上;构建教师职前、入职、职后培训体系,将学习和培训贯穿在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外出学习、讲座、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设立专项教研经费,开展课题立项,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和课题,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

3.4 创建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撑。学校应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和条件,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课堂即车间”的标准进行建设,缩小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利用企业场地、设备、人员的优势条件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一体化教学。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除了接受企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外,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和职业岗位的理解。

3.5 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一条主要途径,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就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和协调;制定完善产品教学、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制定完善的评价考核标准,建立毕业生企业反馈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邀请企业、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效果评估过程中,科学地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4.1 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

近年来,虽然国家颁布了很多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出台的政策还比较笼统,需进一步细化,增强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还应在上级各部门政策的指导下加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相关制度建设,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4.2 企业参与度不够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但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不高。虽然学校与企业通过产品教学、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了某些方面的合作,但合作的深度不够,层次不高,实践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明显。

4.3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技工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工科大学、师范类学院及企业。来自高校的师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缺少相关企业实践经验;来自企业的师资虽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缺少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何根据不同来源师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打造一支能够胜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0-40.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21.

[3]姚钦英.浅论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4):43-44.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9.

猜你喜欢
工学技工校企
盐工学人
从技工到英雄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工学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