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洪钟
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理论虽然受到许多批评,但是没有人否认他的理论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被译成24种语言,销售了上百万册。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库恩,重新诠释库恩的思想。①Thomas Nickles,ed.Thomas Kuh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然而,至今为止,尚未有人把库恩的科学观和马克思的思想加以比较研究。有趣的是,如果把库恩的科学观和马克思的思想加以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的“家族相似”。探讨它们的“家族相似”,不仅可以加深对库恩思想的理解,还可以挖掘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科学哲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虽然我们不能从文献上确定库恩阅读过哪些马克思的著作,但是从库恩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的痕迹。例如库恩在其论文“科学的历史”中提到默顿命题是两个来源的命题组合,其中“第一个命题有一些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编史学,它强调培根派希望向实用技术学习并反过来使科学有用的方面。”②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在他的“历史和科学史的关系”一文中,库恩说:“在一些科学中的革新还有其他主要根源,但是对这一点估计不足是太经常了,也许除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外。”③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144页。在同一篇文章中,在谈到如何理解马克思本人思想的一个例子中,他说:“为什么马克思选用他所选择的词句,这不是一个值得为之踌躇的问题。”④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页。从库恩如此肯定的说法,我们不难做出“他对马克思的思想还是熟悉的”这样的猜测。据此,本文从历史向度、社会向度、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模式四个方面,探讨库恩科学观和马克思思想的联系。
库恩科学观和马克思思想的第一个“家族相似”,表现在他的科学观的历史向度上。
逻辑经验主义和传统科学观一样,认为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静态知识,科学研究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地积累经验事实,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不断地归纳出理论来解释那些经验事实,然后从理论中推出某种对未来经验事实的预测,再通过实验观察检验预测,从而实现对理论的验证。随着不断修正,科学理论不断地接近对自然的真实的描述——真理。既然理论是在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世界的认识,那么来自实验和观察的经验事实不仅是建立理论的基础,也是检验理论、证实理论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发现新的经验事实,提出解释新事实的理论。随着经验事实的积累和理论的不断修正,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①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页。。
库恩认为传统的科学观主要来源于经典著作和教科书记录的科学成就,这些记录没有反映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从而导致了传统的科学通过知识积累而进步的观念。但是这样得来的传统的科学观是错误的,它不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事实。“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而且“大大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库恩决心要“勾画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②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库恩认为科学应该是历史的,科学观应该有“历史的定向”。科学的真实历史和我们从教科书中所接受的科学观大不相同,“科学并非是通过个别发现和发明的累积而发展的”。③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把历史引入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就能使我们传统的科学观产生决定性的转变。他从许多案例出发,把科学的发展解释为从前范式时期到常规科学,再经历危机到科学革命出现新的范式,到新的常规科学……这样一个动态过程。科学是历史的,离开历史反映不了真实的科学。“科学并非像旧编史学传统的著作家所讨论的那种事业。这些历史研究至少已提示出一种新科学形象的可能性。”“科学史家不再追求一门旧科学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是尽力展示出那门科学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自己和波普尔是一致的。他这样写道:“费耶阿本德、汉森、赫西和库恩最近都坚持认为,传统哲学家的科学的理想形象是不恰当的。为了寻求另一种形象,他们都着力从历史中引出来。诺尔曼·坎贝尔耳和卡尔·波普尔(有时也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重大影响)的经典论述指出了以后的方向,他们至少提出了一些科学哲学再也不能无视的问题。”⑤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页。但是,库恩强调,他和卡尔纳普不同,他自己从一开始就关注历史的发展⑥Thomas Nickles,ed.Thomas Kuh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21.。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历史对科学的重要作用。他甚至把历史称为唯一的科学。他认为历史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从人存在以来,这两种历史就合二为一。科学就是自然史。不容置疑,他的科学观始终坚持历史的向度。尽管他没有说过如何具体地从历史的向度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前提是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的人类生活的条件,因此科学应该把历史纳入它对自然的解释之中。对马克思来说,科学的历史向度要求科学把它的对象看成是历史的,也就是说,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只有这样科学才不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收集的僵死数据。马克思指出,“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21页。因此,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早就超越了传统的知识通过积累而进步的科学观。在他看来,科学是发展的,是历史的,只有包含历史向度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人们都说库恩在科学哲学领域开创了历史主义的先河。但是从上所述,这历史主义的源头却可追溯到马克思那里去。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包含历史向度的科学观,早就指出科学是历史的。科学不是知识的积累,不是僵死数据的收集,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库恩和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在科学的历史向度上,库恩和马克思也有一些分歧。库恩的历史向度,主要是要建立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观,要从科学史本身出发来塑造新的动态的科学观。“科学一经接触历史材料似乎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事业,既不同于科学教学中所暗示的,也不同于对科学方法的标准哲学说明中所明说的。”①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因此,库恩科学观的历史向度,在本质上还是经验主义的。他要从科学发展历史的经验事实中,归纳出科学发展的模式。
马克思的历史向度并非完全像库恩那样,从历史案例中经验地、实证地归纳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观。因为这样做的本身还是局限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马克思是从更加宽广、更加深刻的历史视野来审视科学。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将讨论这一点)。正如意识的前提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科学的前提也是现实的处于历史发展中的人。而且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对象——自然也是“历史的自然”。他在批评费尔巴哈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在马克思那里,不仅仅科学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人类的历史、自然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马克思思想历史向度的意义远比库恩科学观的历史向度更深刻、更宽广。
库恩科学观和马克思思想的第二个“家族相似”,表现在库恩科学观的社会向度上。
查尔默斯指出,库恩的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③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3页库恩指出:“科学尽管是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集团的产物。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的集团的特殊性,那就既无法理解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从这一点说,我的书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学的,但也绝不容许这个问题离开认识论。”④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XII页。在库恩眼中,科学始终是社会的科学。科学不是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是个别科学家单枪匹马做出的贡献。科学家离不开科学共同体。科学家总是在他所属的科学共同体中开展研究的。他指出,科学史家在研究一个科学家时,不要看他的观点和现代科学观点有什么关系,而要研究他的观点和他所在的科学团体(老师、同行及后继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库恩,2003,)⑤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库恩认为,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活动,是科学共同体在共同承诺的信念指引下实践的科学事业。他指出,“常规科学……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多数事业的成功得自自然科学共同体愿意捍卫这个假定;如果有必要,他们会不惜代价为之奋斗。”⑥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因此库恩指出,科学共同体是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专业兴趣和共同的信念。而科学革命总是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旧的科学理论,接受一种新的且与旧的范式不相容的理论。
马克思是最早从社会角度来认识科学的人。他始终把科学看成人类的活动,认为科学就是一种社会实践。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虽然科学家可能独自一人从事科学研究,但是他事实上处在和社会上的其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他的生活资料、研究设备甚至语言都来自社会。因此科学是社会的科学。科学的前提是社会生活条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所处的社会条件。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预示了后来的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因而不难解释,为什么科学社会学研究起源于深受马克思思想影响的苏联。⑦苏联解体后,人们喜欢把苏联称为“前苏联”,我认为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似乎意味着还有一个“后苏联”存在。事实上只有一个苏联,没有前后之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不再是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结果的某种知识,而是科学家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聚集到一起,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条件来研究自然现象。他这样说道:“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亦即当我从事那种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直接同别人共同进行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因为我是作为人而活动的。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借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是作为社会的产物给与我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而且马克思认为,现代科学是社会的产物,是现代商业和工业的产物。没有人类的感性劳动,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科学研究的材料,也就没有科学研究的认识能力。他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自然科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没有了。”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40页
库恩和马克思都强调科学的社会向度,但是他们在这一点上也存在一些区别。马克思强调的是科学家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科学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科学活动本身也是社会活动。社会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材料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语言。而库恩的社会向度的视野就要狭窄得多。库恩的社会向度大多局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他说,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的界限是由他们共同接受某个范式来确定的。他们接受过相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研究过程中读过相同的专业文献,获得过相同的教益。一般来说,每个科学共同体都有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有着学术认同感。在他们之间科学交流相当充分,对专业问题的判断也非常一致。②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科学共同体成员在专业联系是上紧密的,但在社会联系上是松散的。他们有相同的专业方向、相同的知识背景和传统、相同的价值判断、相同的研究方法,即有着相同的范式。库恩提出,科学共同体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它们可以是自然科学家共同体(最广的层次)、科学专业共同体(如物理学家或化学家的)、次级科学专业共同体(如有机化学家或高能物理学家的)以及再次级科学专业共同体。③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而且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与社会隔离可以使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问题上。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因此库恩的社会向度强调的几乎都是科学内部的社会因素,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因素,因此有人批评库恩忽视了科学外部的社会因素。库恩回答说,并非如此:“我的书的确不大谈到这些外部影响,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它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⑤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VII页。他认为,要确定科学共同体,必要的经验方法还是有意义的。⑥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页。因此,库恩虽然和马克思一样,强调科学的社会向度,但是在这一点上,他也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的理论高度。
库恩和马克思的第三个“家族相似”,表现在他的“范式”概念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相似上。
范式是库恩科学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影响远超出了科学哲学领域。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是围绕着范式展开的。首先,范式是确认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标准。判断一群科学家是否属于同一科学共同体,在库恩看来,就是看他们是否拥有共同的范式,是否在共同的范式下解难题。所以库恩有时说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东西。也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他们才成为科学共同体。(同上)其次,范式是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范式决定了科学共同体从事什么研究,判定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可能解答的。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某种承诺。如世界是什么样的,实体是什么等等。库恩把这表述为形而上学承诺。后来他用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来重新表述这种意义上的范式。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库恩认为,可以替代范式的学科基质包括几种成分。第一种是“符号概括”成分。它们是学科基质中的形式或易于形式化的成分。科学共同体内普遍接受用什么样的符号来概括他们的认识,形成什么样的公式。这种概括,一方面是自然定律,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式中符号的定义。学科基质的第二种成分是“形而上学范式”或“范式的形而上学部分”,这是指共同体成员共同承诺的信念,即相信特定的模型。学科基质的第三种成分是价值成分。它决定了共同体内部的科学家之间的认同感。决定了从事研究方式的选择、答案的接受。再次,范式决定了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库恩认为学科基质的第四种成分就是“范例”。在科学教育中,学生首先就是受到范例的教育,如题目怎么解答、实验怎么做。各种范例教育实际上也确定了他们日后研究的方向和方式。所以库恩说:“范式是共有的范例”。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更替。在科学发展的早期,科学家面对种种自然现象,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相互竞争的范式,后来某个范式占了上风,成了主流范式,引导着常规科学研究。在常规科学时期,范式成了决定的因素。如上所说,范式决定了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决定了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和结果的解释。库恩认为,在常规科学研究时期,科学共同体的工作就是在范式的指引下解难题,把许多新的事实纳入范式的解释范围。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出现范式无法解释的反常。当反常越来越多,越来越无法纳入范式的解释范围,人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范式来取代旧的范式。抛弃旧的范式,接受新的范式,这就是科学革命。
初看上去,好像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和库恩的范式概念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类似于库恩的科学发展围绕着范式展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围绕着生产方式展开。在库恩那里,科学的发展是范式更替的过程。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方式更替的过程。在库恩那里,范式一占上风,就成了常规科学的决定因素。而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库恩看来,处于常规科学阶段的范式是保守的。它要维护自身的权威。这时,科学家在范式的引导下解难题,尽可能把一切反常纳入范式允许的范围,而不去怀疑范式。在马克思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先进性。它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反常影响它的权威地位,所以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也是保守的。所以,马克思说:“一切早期的生产方式本质上都保守的。”③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而且,在库恩看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是因为新的范式能消除更多的反常现象。而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生产方式替代旧的生产方式是因为新的生产方式更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从内涵上看,范式和生产方式也要很大的不同。在库恩那里,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东西,包括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共有的成就、共有的规则、共有的解难题的方法,共有的范例,也包括定理、理论、应用的仪器一起构成的科学传统。因而范式主要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反映了在生产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人类社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类型。因此,生产方式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④辛敬良:《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58页。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范式概念在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的作用,完全类似于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中的作用。
库恩和马克思的“家族相似”,还表现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相似上。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展并非像逻辑经验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科学知识不断积累增长的线性过程,也不是完全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是不断证伪的完全不连续过程。科学的历史证明,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发展不但有常规科学中在范式框架内解难题的渐进的过程,也有打破旧的范式,提出和接受新的范式的科学革命时期。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以渐进的方式发展。在科学革命时间,科学以间断的方式发展。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在一定时期具有革命性。⑤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3页。库恩指出,“科学革命是打破传统的活动,”“科学的发展,部分地依存于一种非积累的或革命的变革过程。有的革命规模很大,像与哥白尼、牛顿或达尔文等名字相联系的革命,但是大多数革命要小得多,像氧气或天王星的发现。”①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VIII页。“科学中的大多数发现和新理论并不仅仅是对现有科学知识货堆的补充。为吸收这些发现和理论,科学家必须经常调整他们以前所依赖的智力装置和操作装置,抛弃他以前的信念和实践的某些因素,找出许多其它信念和实践中的新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新关系。接受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革命的。”②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发展也是渐进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力。当某种生产方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就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生产力在适合它的生产方式下稳步发展,社会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会逐渐地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革命转向保守。当生产方式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旧的生产方式并不会自行消失,而是要通过社会革命,改革代表旧的生产方式的上层建筑,才能达到抛弃旧的生产方式,代之以新的生产方式。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所以,如上所说,在库恩看来,科学的革命就是范式的更替,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革命就是生产方式的更替,新的生产方式替代旧的生产方式。
而且,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占统治地位的范式无法解释的反常,通常科学家用修补范式的方式来消除反常。当反常越来越多,范式无法修补时,就出现了科学危机。为了克服危机,有的科学家就提出了新的范式来替代旧的范式,于是产生了科学革命。在马克思那里,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由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化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革命的力量,当旧的生产方式不适应它发展时,它会通过社会革命用新的生产方式替代旧的生产方式。从这一点上看,库恩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社会革命,都不是某个人头脑发热的结果,都是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因此都是必然的。
然而,库恩认为虽然新的范式能比旧的范式更好地应付原来的反常,但是新的范式和旧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说新的范式不一定比旧的范式更好,因此科学革命不一定导致科学进步,只不过是改变了科学家的世界观。科学革命后,科学家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而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世界本身的彻底变革,不仅仅是人们世界观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能解放生产力,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比旧的先进。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比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先进。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又优于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则优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描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观,即人类社会通过社会革命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库恩认为,说科学革命后科学进步了,一方面是语义学的原因,人们总是把科学说成是进步的,把进步的说成是科学的。⑤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总是以一方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一方就会说这种胜利就是进步,否则就是承认自己错了。⑥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但是,范式的转变并没有使科学家越来越接近真理。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很显然,库恩的科学观是一种相对主义的科学观,他根本不承认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进步。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科学的进化观。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成进步的历史。
总之,从库恩科学观的历史向度、社会向度、范式和科学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库恩的科学观和马克思思想有某些“家族相似性”。这说明库恩的科学观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某些潜在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库恩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在继承中有自己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本身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