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慧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把这堂课有没有分组讨论作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尺,这样做使得分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无内容可言,流于俗务,失去其本质意义。
讨论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思变过程,高中语文课堂的分组讨论要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有认识,对已知的东西有深入,让自己狭隘的知识面拓宽,但是,评教者却往往把“分组讨论”看成课堂活跃的指标,让人贻笑大方。
高中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新课改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许多教师将分组讨论视为体现新课改的唯一教学形式,这有失偏颇,高中语文教学容量大,涉及知识面广,加之农村孩子对课外知识的欠缺,学习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有知识基础的奠基上,才能讨论,才能更好的发展,没有知识这层储备库,何来讨论,讨论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更不要说“体现学生主体,以学为本”的思想理念。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组讨论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中只能无所事事,沉默不语。要么,大讲特讲其感兴趣的话题,不亦乐乎,其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到。认为分组讨论,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看法是脱离了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分组讨论,必定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教者对论题设计的恰当与否,对本堂课分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者对论题的设计要以教育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本身为目的,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这一经典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讨论,首先要让学生基于小说语言本身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描写,其举止小心谨慎,言辞甚微。其次让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在讨论氛围中提高读、说、听、写的能力,明白林黛玉的愁情、苦闷,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性格对比,了解人物性格上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样看来,教师对论题设计好了之外,分组讨论中适宜的点拨、引导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学识。
其次,教者对论题的设计要恰到好处,不能使论题范围太大或太小,论题太大,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比如对科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为主,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去讨论这一事物是什么、这种现象为何而来。再比如,有些课堂讲到陶渊明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对陶渊明的认识,这样的论题就显得有些大,学生无从谈起。有些论题又显得太小,比如对课后练习题的讨论,本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些答案是固定的,况且学生通过学习,对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教者对论题的设计一定要恰如其分。
最后,在课堂的分组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不能闲着,除了适时地引导以外,更应该参与其中。点拨学生的讨论总结讨论的结果,基于高中语文容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要把握好时间,要做到让课堂热闹而有序。
由于教者对分组讨论组织管理的不到位,致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无所事事,或哑口无言,或兴奋不已,或大讲特讲。其实,这种表现是学生对论题,对分组讨论的一种叛逆。教师应该对小组的人数,人员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平衡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差距,以好带差,以差促好,让孩子们都有所提高,这才是分组讨论的核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讨论技能缺乏训练,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说了话,就算完成了讨论,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讨论过程缺少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分组讨论应该做到对讨论技能的训练,首先让学生站准角度,是对论题完全先知者,还是对论题有一点认识的认知者,或是对论题完全认识的知情者。其次,训练学生通过对论题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深入到什么层次。最后,训练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总结要点,看看对此论题学生个人还存在对哪些知识点的不理解。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无所适从,要靠教师的有力组织,要依赖教师对讨论技能的训练,学生在体现个人认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教师是主心骨。
不要让分组讨论这种时尚而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流于俗务,让“分组讨论”这座新课改的“晨钟”惊醒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