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250014)
痤疮是一种与皮脂代谢有关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病变。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等部位,初起为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也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黑头或白头粉刺,严重者可形成结节或囊肿。中医称之为 “肺风”、“粉刺”,认为本病病位在肺经,与年龄有关,多见于 “年少气充”者,与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伴有疼痛,主要皮损包括红斑、丘疹、粉刺、脓疱、囊肿、结节等,不仅影响美观,长久发展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从而妨碍学习、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痤疮的困扰。青春期男女,油性皮肤的人,性格内向或脾气暴躁的人以及生活、家庭、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人,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糟糕的人易患本病。经常 “便秘”的人也容易患此病。
首先,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焦虑情绪;其次,避免过劳,保证充足睡眠;第三,注意个人卫生,可用温水勤清洁面部,不要用手挤压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加重病情甚至留下疤痕;第四,饮食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高脂肪、高糖类等食物,避免烟、酒、浓茶、咖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由于中医学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加之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肺胃火热熏蒸头面、湿热瘀痰凝滞肌肤所致。因此,在治疗方法上我们采取内外合治,标本兼顾的方法。
3.1 内治法
3.1.1 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湿瘀滞以及肾阴亏虚、肝郁气滞等相关。故中医辨证可相应地分为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肾阴亏虚型、肝郁脾虚气滞型等,治疗可采用疏风清肺,清热除湿解毒,除湿化痰,活血祛瘀散结,滋补肾阴,疏肝理气等治法。①疏风清肺法。症见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方用茵杷清肺饮加减。②清热祛湿解毒法。症见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等,方用菌陈蒿汤加减。③除湿化痰法。症见皮疹色红,以结节囊肿为主,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等,方用二陈汤加减。④活血祛瘀法。症见皮疹色暗红,有结节,以口周及下颌部为显,经色暗红或有血块,痛经明显等,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⑤滋补肾阴法。症见皮疹褐黑,面色晦暗,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等,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⑥疏肝理气法。症见色淡红,或伴色素沉着,或颜面部色斑,面色不华或萎黄,月经量少或周期延长,情志不舒等,方用逍遥散加减。
3.1.2 西医治疗原则 ①抑制和减少皮脂的分泌。②溶解角质,减弱角质细胞的粘连性,使皮脂顺利、通畅分泌。③杀菌,抑杀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④控制炎症,减少瘢痕。⑤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使雄、雌激素水平趋于平衡。
3.2 外治法
3.2.1 中医外治 ①中药外搽法。主要用于炎性丘疹、小脓疱,鼻翼两侧皮脂溢出明显亦可用。皮脂搽剂,用棉签点涂于皮疹处,每日1~2次。部分患者外用后皮肤干燥起屑,减少使用次数可缓解。②膏药敷贴法。主要用于结节、囊肿,灼热疼痛。中药膏于每晚睡前敷贴于皮疹处,晨起用温开水洗净。③面膜倒模法。它将传统中医的经络穴位与西医沿血管、神经、肌肉及皮纹走向的按摩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了药物、理疗、按摩和美容等多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养颜护肤、除皱减皱和对面部痤疮、毛囊炎、色素沉着斑等皮肤病的治疗。首先清洁面部,然后按穴位、皮纹、面部肌肉分布情况按摩10~20分钟,再用棉花片覆盖眉毛和口部,将调制好的匀浆倒在面额部,用压舌板将倒模膏刮均匀,厚度约5毫米,覆盖整个面颊、额部和下颏,仅留鼻孔呼吸,待倒模膏干燥凝固后用湿毛巾敷盖保温,20分钟后取下完整倒模,再清洁面部。④针灸疗法。通过对腧穴、经络的针刺调治,来调补阴阳气血,泻实补虚,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主要用于粉刺、黑头粉刺等。可酌情选用大椎、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等穴位。⑤挑治。外搽中药及膏药贴敷很难去除,可以选择挑治。先清洁面部,皮疹处碘伏消毒,用一次性针头或针灸毫针刺破粉刺顶部,再用粉刺针尾部压出角质栓。
3.2.2 西医治疗概况 ①维A酸类。维A酸能针对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可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初用药时有轻度刺激反应,但渐可消失,故应从低浓度开始,每日晚上应用一次,症状改善后适当减少应用次数。是轻、中度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的首选治疗药物。②抗生素类。主要通过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来实现其治疗作用。用于治疗痤疮的抗生素主要有红霉素、克林霉素或氯霉素。皮损改善后应停药,或2~3个月后无效也应换用其他抗生素,以防耐药。③其他疗法。光疗联合应用法、粉刺压出法、柳叶刀刺破术、CO2激光消磨术、超微皮肤磨削术、毁容性瘢痕的皮肤外科学治疗等等。
总之,痤疮属于美容性皮肤问题,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甚至青春期后、40岁左右患此病的人也在增多。同时痤疮还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及皮脂腺导管角化和阻塞、痤疮丙酸杆菌等的异常增殖、以及宿主的炎症反应等有关。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中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肺、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系素体血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致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气血瘀滞,久而不解,蕴积肌肤而致。属于 “肺风粉刺”范畴。青春期后痤疮主要责之于肝、肾二脏。根据我们的实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