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以常州市高校为例

2013-01-31 17:47张永政卞舒云
职教通讯 2013年26期
关键词:常州市奖学金助学

张永政,卞舒云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仍不能保证对贫困生的全覆盖。为关心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学业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等生存现状,笔者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研究,进而为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背景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逐渐加快,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目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比例在20%左右,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8%-10%。[1]

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多种方式并举、较为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不能保证对贫困生的全覆盖,贫困生面临的生活、学业、身心健康等问题以及贫困生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依然突出,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问卷分析

为关心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详细了解他们当前的生存现状,进而为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笔者面向常州市内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学院等4所具有代表性的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80份,收回有效问卷872份,样本有效回收率为88.9%。

(一)家庭状况

1.生源结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在农村与家庭贫困已无必然联系,但调查结果显示,常州市高校贫困生家庭所在地仍以农村为主,约占54%,来自大、中、小城市及城镇贫困生数量一共约占46%。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数量多,基数大,占比高,这一群体是目前常州市高校贫困生的主体。

2.家境状况。个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塑造和养成等与家境密切相关。从调查统计来看,常州市高校大学生家境普遍良好,家庭贫困人数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一数字低于教育部的统计结果,这与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高校生源多来自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关联。

(二)经济状况

1.生活费支出额度。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额度与家庭经济条件、当地物价水平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常州市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低于200元的占12%,200-400元占14%,400-600元占24%,600-800元占26%,800元以上占24%。互联网数据显示,2012年常州市人均GDP达到85 036元,在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中列第四位,达到中等富裕发展阶段,参考常州市当前的物价及消费水平,笔者认为,每月生活费支出在200~4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即为贫困生,低于200元的则为特困生。

2.生活费来源。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常州市高校贫困生生活费由家庭提供的占58%,来自兼职打工所占的27%,而来自奖、助学金的比例仅占14%。《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在奖学金方面,除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很少是专为贫困生单独设立,由于舆论往往赋予贫困生更高的期望值,加上贫困生自身处于多方面弱势,更加不易获得奖学金资助。结合本项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奖、助学金在资助贫困生生活费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业状况

1.学业水平。关于贫困生学业水平的调查结果整体呈正态分布:62%的贫困生学业水平处于中游;学业水平名列前茅与学业水平落后的贫困生比例大致相当,分别占15%和17%;而学业水平较差的贫困生约占6%。本项调查说明当前贫困生学业水平整体上参差不齐,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学业水平不佳甚至堪忧。

2.奖学金获得情况。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获得过奖学金的贫困生占38%,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积极;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贫困生占47%,即接近一半的贫困生学习态度并不积极;而拒绝回答以及回答从没想过获奖学金的贫困生共占15%,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因此,从整体上可以判断当前贫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容乐观。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

1.困难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贫困生面临的困难中38%来自经济,34%来自心理,11%来自学习,9%来自情感,7%来自技能,1%来自其他方面。这说明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困难是经济困难,同时,来自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压力不容忽视,而学习、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困难对贫困生的影响较小。

2.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在贫困生遇到困难时,45%的学生选择向宿舍同学或其他同学寻求帮助,26%的学生选择自己克服,仅有9%的学生选择向班主任、辅导员寻求帮助,此外还有10%的学生不知向谁求助。

(五)贫困生对各种资助形式的了解情况和满意度

1.贫困生对各种资助形式的了解情况。根据调查统计,对生活补贴、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高校贫困生资助形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5%、22%、21%、20%、14%、8%,各项统计结果差距不大,没有哪一项或几项为多数贫困生所了解。

2.贫困生对各种资助形式的满意度。对贫困生最满意的两项贫困资助形式的调查结果为:助学金位列第一位(占比27%),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并列第二位(占比20%),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和生活补助等选项没有入选。这表明当前贫困生对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三种资助形式满意度高,而对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和生活补助等资助形式满意度较低。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议及举措

本调查问卷共涉及了贫困生家庭、经济、学业、面临的困难以及贫困生对各种资助形式的了解情况和满意度等方面,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举措。

(一)借力新媒体,开拓政策宣传新渠道

无论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看还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贫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这既有主观上学生对资助政策不关心、不了解的原因,也有客观上高校贫困助学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在互联网无处不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借力新媒体,开拓贫困助学政策宣传的新渠道,用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如向学生发送帮困助学政策、优秀贫困生成长事迹等信息,使学生从对政策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转为主动了解、知之甚详,进而从中受益。

(二)科学构建贫困生量化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

尽管贫困生认定有规范的程序可依,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介入,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和不确定性,导致真贫困得不到资助,伪贫困反而受到资助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科学构建贫困生量化指标体系是规范贫困生认定的可行举措,具体可从家庭经济指标、人力资源指标、致贫原因指标和日常综合表现指标等四方面着手。[2]家庭经济指标可包括贫困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年收入、家庭资产及负债情况等;人力资源指标可包括家庭总人口数、家庭成员职业与健康状况、家庭社会关系网等方面;特殊指标可包括是否存在单亲、孤残、烈士子女、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日常综合表现指标可包括任职情况、师生评价、学业水平、消费水平等。根据以上四方面指标对贫困生进行综合量化,建立起贫困生档案并实现动态化与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贫困生认定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发挥班、辅队伍的关键作用,保障贫困助学政策有效落实

国家贫困助学政策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贫困生,需经历层层环节,而最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取决于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大到宣传落实贫困助学政策,小到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分配、贫困生困难帮扶等,班主任、辅导员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调查中发现的“贫困生遇到困难时不知向谁求助”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班主任、辅导员开展贫困助学工作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应选拔出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有责任、肯担当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好他们在高校贫困助学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这是确保国家贫困助学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

(四)“心”“思”教育双管齐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举

贫困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压力不容忽视,如不能加以克服或引导,继而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式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困难、心理疾病甚至退学、自杀等极端事件。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解决贫困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压力指明了方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来,就是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着手:既注重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来帮助、引导学生;又注重结合马克思理论创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影响学生[3],做到“心”“思”教育双管齐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举,帮助贫困生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4]

(五)有机结合地方经济优势,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从当前常州市高校分布情况看,除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211”高校外,其余均为普通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在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及社会资助数量等方面和“985”、“211”重点高校差距明显。如何在常州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太发达而地方经济条件又较好的城市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而完善地方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依托地方财政,加大对高校贫困助学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如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配套资助制度等;(2)积极促成校企对口扶贫,实现“产学研”与贫困生资助有机结合。如设置企业勤工助学、助研岗、设立企业冠名奖助学金、企业出资订单委培贫困生等;(3)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扩大高校贫困助学内涵。如建立社会人士与贫困生“一对一”帮扶对子、提供优质社会兼职打工岗位、开展贫困生综合技能培训等。

总之,除了政府、社会、高校所提供的外援性力量外,还需要高校贫困生群体理性认知并渐次生成自我支持的内源性动力[5],一方面,要积极关心国家各项贫困生资助政策,结合自身情况争取合理有效的资助,另一方面,也应克服“等、靠、要”的不正确思想,学会自信、自立、自强,力争学有所成,实现成功梦想。

[1]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146/200707/23886.htm l,2007-07-02.

[2]陈艳秋,白海泉.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8-120.

[3]张永政.高校辅导员视角下“90后”大学生成长阻力探析与应对[J].江苏科技信息,2012(12):23-24,32.

[4]刘晓枫.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2(17):79-80.

[5]米高扬,宋国英.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实现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2):20-22.

猜你喜欢
常州市奖学金助学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