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娟,薛声能,周淑娴,马丽萍,严 励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同时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然而,如何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医学教育,即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及临床实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强调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基础的坚实,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三是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专业、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如何缩小国内医学教育与世界医学教育的差距,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的医学知识和治疗决策、及时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于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缩小国内医学教育与世界医学教育的差距,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早接触、早临床是医学改革的必然出路之一。我校自1998年开展医学生的“三早”教育,其中预见习是早期接触临床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之前进入临床学习,熟悉病人、学习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参与解决临床问题。虽然预见习的学生还没有接受完整的理论医学知识,但他们能用心去感受,去理解,为其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预见习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教学的结合点。鼓励低年级医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就参与预见习,早期接触临床,促使他们尝试应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来解释所见到的症状和体征;应用诊断学的知识来诊断疾病;应用药理学的知识来治疗病人。通过预见习,使学生增强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融合,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预见习,不但促进了基础知识与临床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的能力;不但解除了单纯学习基础知识的枯燥与乏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临床学科的兴趣与期盼。
调查表明,75.5%的学生表示预见习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通过跟随带教老师查房、看病历和学看化验单,了解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71.7%的学生表示通过预见习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
预见习与见习不同,传统教学模式的见习是安排在专业课上完之后进行的。预见习使学生在上专业理论课之前对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若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注意力也更加集中,有利于大课重点和难点的掌握。除此之外,预见习还有助于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更快的进入角色,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技能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也包括获取知识的自学习能力。Ransey等发现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从医学院毕业的年限呈负相关,说明学生缺乏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3]。预见习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在病例中获取知识最简单的方法,符合临床实践中自我更新知识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临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预见习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为今后临床实践中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医学人才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包括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社会责任感、富有同情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等社会人文知识也是必学的内容,而具有沟通技能是掌握这些社会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预见习使医学生在学医早期,就通过实践学习医德医风、伦理等教育要素。通过预见习,加快医学生角色转变,提高职业价值感;加强医学生社区保健意识,形成初步的临床思维,学会主动学习,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推进后期课程的学习,启发科学思维能力。在预见习中培养的素质与能力,正是复合型医学人才所必需具备的。
不同的医院和科室,具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利用每个假期,短期、多次去不同的医院和科室预见习,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感受不同医院的管理、不同科室的运作、不同医生的作风、不同病人的感受、不同病情的处理、与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家属的沟通、不同地区病种的区别等,都是在课本上无法学到,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近年来,国内各院校开始注重医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开设了大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预见习中,学生通过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深刻体会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老师在预见习带教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胜不骄、败不馁、乐观自信、勇于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
沟通在所有领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据统计,现代社会中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则依靠沟通等来实现。有效的沟通是工作和相互关系取得成功的关键[4],它能使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沟通技能的培养,不仅在于与同学、老师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学会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这是今后独立进行医疗工作的基础。因此,老师应有意识培养预见习学生的沟通技能,例如如何在患者面前树立信心,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候中抓住主要矛盾等。
预见习的重点不是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而是去“感受”——感受医院、感受病人、感受医生,即通过看、听、想,去了解医院的运作,感受医生日常工作的忙碌和所肩负的救死扶伤的重任;体会病人的痛苦,思考如何关心病人、如何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如何与病人沟通等,从预见习起就逐步培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医学是一门需要为之终身奉献的科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需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随着社会进步和舆论的影响,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成了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负荷和社会评价低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的动力,只有热爱医生这一职业,才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为了全人类的健康”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当中。
我校从1998年开始推行预见习,所取得的成效获得医学教育界乃至教育部的肯定。经过14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山大学医学院“预见习”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最成功、最先进的医教改革成果之一;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品牌。国内许多大学,包括澳门、台湾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效仿,推出类似的课程,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素质培养。事实证明,预见习的推行,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1]雷 娟,薛声能,严 励,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13.
[2]戴 冽,吴毅梅,郑东辉.低年级医学生预见习实践及教学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74-75.
[3]王 墨,宪 莹,张 静,等.预见习教学方式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50-451.
[4]薛声能,雷 娟,黎 锋,等.谈内分泌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