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玲 鲁丽君 王金珠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CT室,大庆163316)
喉部创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樊春玲 鲁丽君 王金珠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CT室,大庆163316)
喉外伤;急救;护理
喉外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疾病之一,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随着社会的发展,意外事故增多,喉外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喉部创伤患者一般病情发生得紧急,恶化迅速,如抢救处理不及时、护理不恰当,患者不但容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更甚者会造成生命危险[1]。我院2000~2010年共收治喉外伤患者28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喉外伤患者共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56岁,外伤就诊时间30分钟至4天,其中闭合性损伤8例(拳击性创伤5例、车祸2例、烫伤1例等),开放性损伤20例(刀割性创伤12例、建筑意外5例、车祸3例等)。
1.2 临床表现 8例闭合性喉外伤患者均可见颈前皮肤瘀血或局部肿胀,有不同程度颈前局部触压痛、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及呛咳者4例,声嘶或失音者7例,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者6例。20例开放性喉外伤中7例出血较多,其中2例呈失血性休克,13例呼吸困难,18例声嘶或失音,14例吞咽困难,3例合并声带、室带黏膜撕裂,3例伤及环甲膜和环状软骨,3例伤及甲状舌骨膜,4例合并食道损伤。
1.3 急救护理
1.3.1 止血抗休克 大出血是急诊喉外伤的常见症状之一,止血、抗休克是抢救的重要内容[2]。大出血的紧急处理为指压颈总动脉暂时止血,减少出血量。伤口局部压迫可止血,但应防止填塞物进入咽部引起呼吸困难。待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后或止血条件具备时,详细检查伤口,查清活动性出血点。较小的血管以血管钳止血并结扎之,较大的动静脉裂口可以细丝线缝合,必要时可行血管吻合术。喉部穿通伤的患者,应及时用吸引器把喉部的血块及血液清除掉,用气管套管从伤口处插入,从而保证呼吸道通畅,然后在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气管切开术,同时拔掉原伤口插入的气管套管,包扎不宜太紧,避免引起窒息死亡。护士在配合止血的同时迅速开通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维持有效血容量,预防及纠正休克。其中2例休克患者予以保暖,头低位,吸氧,心电监护,每30 min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记尿量等,休克得到及时纠正。
1.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尤其急性钝挫伤可数小时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略,闭合性损伤较开放性损伤更具有危险性[3]。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无休克征象者,应垫高患者枕头,保持颈部舒展,以利通气。禁声,按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雾化吸入。咽喉部分泌物及时吸出。
1.3.3 管道护理 根据喉外伤的部位、程度等不同,患者往往需要置气管套管、胃管、T型管等,必须作好各种管道的护理。气管切开是喉外伤最常见的抢救措施,保持气管套管通畅是维持呼吸的保证,应注意观察气管套管系带的松紧是否合适、位置有无移动、管腔有无堵塞,特别是对烦燥不安的幼儿,要防止抓脱气管套管,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约束;喉部外伤多伴有喉咽部损伤,甚至可能伤及食道,为保护创面、补充营养,需较长时间放置胃管,故应保持胃管的通畅,避免反复插胃管而损伤咽部及食道黏膜;放置T型管是支撑喉软骨防止喉狭窄的关键,因此应保持其位置固定,切勿拉脱、移位。
1.3.4 伤口护理 每日检查伤口,如发现伤口红肿、化脓或气肿,须拆除部分皮肤缝线,以利脓液或气体排出,利用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理疗对伤口进行抗感染治疗[4]。1.3.5 心理护理 喉外伤后,患者发声功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因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表现为烦躁、焦急、不安,因此,护理此类患者应耐心、细心,可为患者准备好纸笔,嘱患者用手势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愿。另外,部分喉外伤患者为自伤(刎颈等),应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帮助患者正确面对人生,珍爱生命,勇敢地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1.3.6 饮食护理 咽喉创伤患者通常在伤后10d内留置鼻饲管,以保证营养供给并减少吞咽动作,减轻咽痛及呛咳,使创伤的喉部得到静止休息,利于创口愈合[5]。保持胃管固定通畅,定时灌入流质,要注意食物和注射器的清洁卫生,防止引起肠胃炎,拔管前先要饮食训练,无呛咳方可拔管。
28例患者中,8例闭合性喉外伤中有2例行喉整复术,术后均拔除气管套管;20例开放性喉外伤中均行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没有出现呛咳,呼吸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除2例声嘶外其余发声正常,无1例出现喉狭窄后遗症。
喉外伤作为耳鼻咽喉科急症,抢救生命是首要的,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对闭合性喉外伤更应警惕。其救治原则首先是保持正常呼吸,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注意全身情况。护士要熟练掌握观察判断病情的方法,实施及时正确的急救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外伤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做好呼吸道、饮食、心理护理,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学愚.喉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6-140.
[2]房振胜,王得利,杜志华,等.20例喉外伤患者的治疗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66.
[3]邬俊译.329例喉外伤病例分析[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24: 155-306.
[4]安伟,林世龙,李江民.外伤性喉狭窄23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473-474.
[5]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1.083
1672-2779(2013)-01-0119-02
王志华
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