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实施,我国民办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民办高等教育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科学定位,特色创新和铸造品牌等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在不断加快自身优化中创造新的辉煌。
民办高校的准确定位是保证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导环节。在高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把握优势,扬长避短,科学的定位和选择正确发展道路,将使学校发展如鱼得水。如果民办大学不能准确地设计发展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肯定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所以民办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在历史、地域、传统、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科学地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发展平台。只有正确定位,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经得起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和考验。
民办高校定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民办高校正确定位的行动指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才能把握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公平化的发展趋势,才能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才能如实剖析和认识自己,知己知彼,作出学校的科学定位。从而为建设好、发展好学校奠定巩固的基础。民办高校定位要着眼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一所大学而言,增强核心竞争力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本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这两个问题其实即学校的定位问题。增强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定位的归宿,科学定位是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定位问题圆满地解决了,才能比较顺利地培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各地、各校的教育在起步水平,发展程度,发展方向上,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其特殊性。从社会需要上看,日益多样化,多层次。过去那种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课一本,一个模式的“标准件式”的生产方式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跟学校缺少特色是有联系的,社会需要大学生的量不仅仅是规格的问题,还有品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校过于趋向于某中规格的话,肯定就会出现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的品种过于单一了。所以大学要有特色。它既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优势所在,又是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具体目标,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以美国为例,不少高校就是凭借其特色而成为强校、名校的。如纽约服装学院,仅仅是一所地方性的社区学院,但她却培养出多位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成为美国高等院校的楷模。威斯康辛大学提出这样一种理念,把大学办到整个州,为整个州服务,它要求大学教授的皮靴上一定要有牛粪。今天威斯康辛州是全美国的牛奶厂,而威斯康辛大学就是这个牛奶厂的支持者。威斯康辛大学已经是美国州立大学当中的佼佼者,经常排在美国前十名,前二十名大学之内,但是它为地方服务,应用性的研究,仍然是这所大学的鲜明特色。我国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实行个性化、特色化办学,办学方式、师资、课程、专业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我们长沙医学院在建设特色民办高校的过程中贯彻以下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要舍得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与市场零距离的专业。在确定特色项目时,既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国内市场的需要,既要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又要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市场容量。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因校制宜,选择最具本校优势的领域、项目加以重点培育,尽快形成比较优势。且要注意适当集中。三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美国学者哈罗德·柏金认为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因此高等教育与政府、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特色学校建设的步伐必须同社会生活的脉搏相谐调。
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大学资源、优势、实力、管理和社会声誉的结晶,是大学的内在素质通过社会检验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不但是一个高等学校形象和实力的象征,也是一所大学品位高低的标志。品牌是民办高校的灵魂和生命,是民办高校进入教育市场的通行证、占领教育市场的王牌。品牌能使民办高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能使民办高校长期持续受益。
民办高校怎么发展是要在实践中探索的。我们长沙医学院摸索到的经验之一是走品牌之路。打造民办高校品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民办高校铸造品牌,既要从硬件方面努力,也要从软件方面使劲。从软件方面看,要紧紧抓住以下两个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这是关键,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民办高校只有靠过硬的质量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才能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发展急需高质量人才。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民办高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树立新的质量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新标准。教育质量观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在理论上,它所依据的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而在实际上,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与人才观密切联系的。由于人才观的不同,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能差异很大。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寡及深浅为主要的质量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社会,教育质量的评价显然不能以学生“复制”了多少知识来衡量,当然也不能单纯把学生所获得的某种能力加以指标化而成为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应转变教育质量观,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我们应该以同时具备对社会、对人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掘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为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不仅要有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灵活的头脑和双手,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样的学生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一员都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科南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校长麦克.黑姆在1980年的就职演说中说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可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铸造民办高校品牌的支撑点。只有建设好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有根本保证。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我院积极推行教育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推广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运用“教考分开”等新的考试方法灵活的考试手段,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它具体表面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氛围、学习效果等。学风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
(二)铸造民办高校品牌必须重视大学精神的建设。塑造大学精神,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核心,集大学的主客观属性于一身,是大学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大学就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进行运转,不断把大学精神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使其被公众所认识和认同,从而形成大学品牌。长沙医学院经过20年的拼搏,也打造出了初具雏形的“长医”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勤俭建校、从严治校、敢为人先、求实创新、勤奋进取、精睿图强。随着事业发展和时间推移,“长医”精神必将进一步升华。
值得指出的是,学校的品牌核心是学术形象,教授、学者、管理者、学生的素质都是学术形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构建大学精神要重视学术精神培育。民办高校应该毫不动摇地把“学术是根本”作为办学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开放、创新”的学术环境,在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统计数字看世界高等教育[J].教育参考资料,2000(1-2):51-61.
[2]陆兴发,黄志成.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宝瑜.跨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探赜[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0.
[4]刘宝存.大学大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03-19(6).
[5]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七大步[N].中国教育报,2002-12-27.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1-04-25.
[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