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能志,王艳郁,孙宏伟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 潍坊 261053)
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就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潍坊医学院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始,就非常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模式、实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做一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新办专业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心任务。在当前的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大都是取得理学学位,就业时很难在医院部门从事相应的医生职业;而简单重复综合性大学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又势必弱化了医学院校这一特色,从而不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医学院校这一基本前提,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居于心理学应用领域前两位的是心理咨询和中小学心理卫生[1],而刘学兰的调查也发现,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2]。因此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提出了“一个目标、两种角色、四种知识、八项技能”,以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两种基本能力作为基数贯穿始终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就是以“临床心理学专门人才”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能在医疗卫生和学校教育等部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实践者,还是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者,也就是美国提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科学家—实践者”模式[3]。科学家—实践者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开阔的应用心理学及临床医学的技能知识,从而体现出临床心理学专门人才必备的八种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体察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心理干预技能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调查发现,很多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体性不明显,选修课开设门数较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4]。因此,必须科学规划课程教学体系,加大与专业实践技能有关的课程比重。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们突出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科目,在相应课程中进一步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公共课程模块、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学理论课程模块、心理学实践课程模块。与其他院校相比,心理学实践课程模块有自己的特点,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大应用技能课程的实验学时,如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等。实验学时的增加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注重理论讲解轻视实验操作的弊端。二是设置了五个心理学实践技能的课程内容,分别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研究技能、心理诊断与咨询治疗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通过不同的专题培训来培养这些技能。
以往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而缺乏实践训练的理论灌输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不足,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突破以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引入了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强烈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提高。例如,基于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强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我们在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的课程中,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心理诊断技能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基本实践技能。
在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上,我们重建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实验心理学课程为基础设置了总体的内容框架,选取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经典实验为素材形成学生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增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模块,我们在重点建设好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也注重建设其他应用性课程的实验内容建设。
“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素质与质量[1]。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只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堂,在课外实践模式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该安排一系列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管理部门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一是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最具潜质心理咨询师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模拟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实现有机结合。二是设立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加强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深度交流,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上得到充分指导。三是重视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习是各类高校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一环,对于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当前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工作中,实习形式有限、实习项目单一,导致最终实习效果并不理想[5]。因此,采取有效对策以提升实习效果,成为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重中之重。
在实习工作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与时间,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两大方面,实习培训时间不少于12周。二是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包括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训练机构、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实习中采用轮转方式,使学生能在两个以上实践基地锻炼学习。三是聘请实习基地的心理学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严格的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和管理规范,完成其特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任务。四是完善实习评价体系,设立院系实习工作小组,采取院系考核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双核”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丰富课外实践模式和改革实习方式,我们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较为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当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一定的理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建设。
[1]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9-56.
[2]刘学兰,吴发科.心理学毕业生专业技能调查及其对专业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3(3):44-46.
[3]Baker DB,Benjamin LT.The affir mation of the scientist-practitioner:A look back at Boulder[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2):241-247.
[4]马利军.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67-69.
[5]路 平,赵滨宁.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52-53.